护理学教育中课程思政实践进展

2022-01-01 12:41梁耀元黎剑云温彬斌吴彬
护士进修杂志 2022年13期
关键词:护理学思政护理

梁耀元 黎剑云 温彬斌 吴彬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及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自提出以来备受各学科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护理学作为医学专业分支,《护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强调护理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和医学基础理论,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但我国医学人文学科起步晚,发展缓慢,护理专业人文课程少于护理教育总课程的12%[3];学生接受人文素养培养的时间有限[4],而且学生的思政德育一直依托思想政治类理论课程,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5]。因此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思政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坚定职业理想和信念[6],由于护理学专业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特殊性,在护理学教育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尤为重要,重视及加强课程思政在护理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课程思政在护理学中的应用以思政元素挖掘、教学设计、微视频制作及教学方法研究为主;但由于课程性质、内容、特色及教学风格的不同,各研究成果存有异质性,尚未能完全解决现存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就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情况及护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情况等进行梳理,并就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见解,以进一步探讨护理教育中课程思政实践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1 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

1.1课程思政理念起源 2004年,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作为试点城市积极开展三个阶段的教育改革并取得良好成效:第一阶段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第二阶段聚焦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第三阶段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丰富思政教育,并逐渐在改革中总结出课程思政的理念[6]。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7]。基于该背景下,课程思政应运而生。

1.2课程思政核心涵义 关于“课程思政”的概念尚无统一的释义,经过近几年的研究探索,我国学者对其主要有几种理解。高德毅等[8]在总结“上海经验”的基础上,认为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一种课程观,通过充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及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赵庆寺[9]将课程思政视为突破思政课程“点”“线”瓶颈的教育契机,依托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挥思政教育的全面性及有效性。闵辉等[10-11]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有学者[12-13]则认为课程思政并不是一个崭新的事物,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过程的育人理念和实践活动的体现形式。课程思政的核心涵义可理解为一种现代教育观,课程寓于思政,思政蕴于课程,综合教育教学要求和标准,加强专业与思政的衔接,呼应三全育人的要求。

1.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实践活动,与课程思政存在紧密联系。只有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在联系,才能有效发挥二者的思政教育功能和育人价值。石书臣[14]认为,思政课程是课程德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是课程德育的升级版,二者在教育目标、任务上存在一致性,内容和特点及优势各有不同,但核心内涵都是育人。陆道坤[15]则强调二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存在关联又有区分,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高效运行的保障。王海威等[16]提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为同心圆体系,以思政课程为中心,课程思政为外圈,思想立场一致,同心同德。谭晓爽[17]对二者的理解是课程思政偏隐形教育,思政课程则是显性灌输社会意识形态的课程体系。可见,二者相辅相成,德育发展倚靠二者的有机结合。

2 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实施情况

2.1实施方式及内容 课程思政广泛运用于哲学类、文学类、理工学、医学类和艺术类等各门类学科,实施的方式主要是混合式教学,配合第二课堂,充分扩大课程思政范围。其中哲学类、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主要以探讨及阐释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内涵价值为主,在课程中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并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医药卫生类、理工科类和农学等学科主要以挖掘关键元素及构建路径等方式实现课程思政,专业课程突出培育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

2.2实施成果 经过不断探索与改革,课程思政得以快速发展,已有不少研究成果。教材改革上,浙江省教育厅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红船精神与浙江发展》等思政教材[18],并在省规划教材、新形态教材建设中单列“课程思政类”项目,促进传统教材的二次开发,丰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课程改革上,上海大学推出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大国方略”系列课程之“创新中国”慕课,目前已在全国200多所高校推广共享[19],以点带面辐射全局。指南规范上,上海也率先推出交通运输类、地理学类两本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分别是同济大学的《交通运输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20]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地理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21];通过研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规范,进一步推动改革进程。2021年5月,国家教育部发文公布已选树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名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期为全国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树立标杆。

3 护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

3.1护理课程特点 根据国家课程指南汇编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22]可知,主要围绕“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设置教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实操性、混杂性强等特点,大部分课程偏向理论与技能,人文社科类的课程相对缺乏。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护理专业教育具有执行力强、职业精神诉求高、提升价值大等有利因素[23],应立足于国家卫生政策与体制改革的趋势[24],联合专业思政,在课程设置中纳入更多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护理课程,如护理礼仪、护理人文素养和人际沟通等,以此培养高人文素质的护理人才。

3.2课程思政在护理课程中的实施现状 目前全国护理院校基本都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涵盖本专科及研究生教育各层级。各院校依据自身优势及特点着力推进护理课程思政建设,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建立护理微课堂,通过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研讨会及思政课程试讲等活动来建设师资队伍,提高思政教学水平。但课程思政在护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多聚焦在护理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护理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探索。

3.2.1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 思政元素的应用原则上应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融入以热爱党和祖国人民为主线,围绕政治文化、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内容供给的系统性课程思政教育[25]。护理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可依据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理论基础从健康中国视野、护理学科发展、职业素养要求、传统经典文化、先进人物事迹、时事热门话题以及学术科研精神等方面进行提炼,再根据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中的理论知识点、实训关键点,确定思政教育呈现的内容[26],挖掘并应用相关思政素材,注重把救死扶伤、尊重生命、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护理意识,明确医学文明发展的历史担当。

目前护理学课程思政元素实践应用中,中医护理教学通过挖掘古代医家传纪,如神农尝百草、张仲景创立的辨证施治(护)理论、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及中医抗疫历史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科学求真、刻苦钻研的精神;通过解读健康政策与科学文献,悉知中医对国民健康的重要性及对全世界的影响,增强中医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通过联系中医思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似性与共通性,影响学生的辩证思维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医德修养和中医情感[27-29];老年护理教学中,以“扶不扶”新闻素材、经典古训、老年人故事及体验老年生活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对老龄化的认识[30-32]。新冠疫情当下,医务人员奔赴一线,其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等也成为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感知护理专业力量和大爱情怀,坚定信念和提高职业认同感[33-34]。

3.2.2实施路径探索 各高等院校通过其办学特色和教学经验初步探索出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主要分为凝练指导理论、顶层设计规划、校师生三联动、载体元素挖掘、考评制度构建等方面;但在考核奖惩、师资建设、教学评价及教学策略[35]方面的研究较薄弱,又因课程性质及育人特色不同,护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目前尚未形成共识。孔祥麟等[36]通过实施TPKCEE教学路径,以学生为本,教学环节设置环环相扣,顺应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紧跟教学步伐,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德育水平。周一峰[37]强调应该通过提炼思政要素,密切结合临床,创新授课形式等建设路径,才能促进护理学生感知思政教育。王梓寒[38]则提出路径中还应包含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完善评价体系及加强组织保障等。

3.3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护理院校已推广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构建了三全育人大格局,教学氛围也发生了一系列正向变化。学院层:传达课程思政教育的文件精神,督促教学工作完成的同时探索保障体系的建设。教师层:积极转换角色和转变教学思维,并创新教学方式,挖掘思政元素丰富课堂内容。学生层:接受专业与思政同步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3.3.1缺乏教学效果评价 目前国内关于护理课程思政评价方法的研究尚少,课程评价结合主客观,多以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及督导评价等多元评价为主[28,39-40];专业性评价工具也尚无定论,较难判定思政教学水平,这会导致专业教师从思想和行动上不够重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走过场,没有落到实处。对立德树人情况考核制度还需深究[41]。如何结合专业课程特点与思政教育要求构建教学评价指标、建立健全激励奖惩制度,是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的困难之一。

3.3.2教师思政基础薄弱、思政意识淡薄 在实际工作中,一是不少教师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重技能培养、轻人文关怀,思政基础薄弱,接受系统的思政教育较少。并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无关,主要的思政教育者应该是思政课教师或学工辅导员[42-43];二是专业课教师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但在实践中很难把握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内在辩证关系,协同育人效应不显著。主要体现在内容上不能有效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挖掘专业思政教育资源;方式上,无法引发学生兴趣和共鸣。

3.3.3学生认识度不够、主动性不强 思政教育具有理论性强、抽象性等特点,学生通常兴趣不高,在课堂中极易产生倦怠心理,难以调动积极性[44]。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程没有专业课程重要,而且受西方思潮文化的影响,缺乏批判性思维,政治立场不坚定,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往往也容易忽略思政元素,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底蕴难以领略。课程思政核心要务是“润物细无声”,忌以概念进行直接灌输教育,因此学生在缺乏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对该理念内涵的认识还是不够的。

3.4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

3.4.1依托实践平台及案例,丰富思政教学方式 在护理临床教学中要致力于育人,以政治引领和思想修养为翼,培养护生使其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45]。临床实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阶段,专任教师及临床带教应充分利用实践平台及临床仿真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认识及思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意识[46]。

案例教学对护理人才培养具有正面积极的作用,是护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47],正确合理地应用案例教学能达到教学目标。有研究[48-49]建议思政素材选择应以正面为主,负面为辅,用成功积极的案例去鼓舞和影响学生,切忌生搬硬套,偏离“润物细无声”的核心内涵;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护理职业道德,例如江西中医药大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生命篇案例教学中,通过导入始终把视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为重的“最美逆行者”医务人员、人民解放军和消防员等正面案例,以及不尊重生命戕害他人的“高晓松醉酒入刑案”“林森浩投毒案”等反面案例形成强烈对比,增进了学生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情感认同[50]。近年来,我国科研领域的负面案例也时有发生,因而不可忽视负面案例的警示作用;可通过选择典型的学术不端、科研腐败案例,进一步强化其严守护理研究伦理原则和学术诚信的意识。

3.4.2依托多样化教学路径,提高学生思政兴趣 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利用公益电影广告,或微视频设计,将教学内容映射其中,从而改变枯燥的教学环境并提高学生参与感。二是开拓第二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社会体验和丰富生活十分有益[51]。课程思政既是对思政理论课程与各类课程的一种整合, 也是第一和第二课堂的一种整合[52]。护理学的思政教育可通过丰富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环节实现[3,53],如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通过开展预约帮扶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了课程思政的延续教育,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提供了较大的帮助[54]。还可组织开展医学人文大讲堂,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如义诊扶贫、医疗下乡及实习实训等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持续深化思政教育。

3.4.3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增强教师思政意识 教师扮演着教书和育人的重要角色,只有转变专任教师的思想意识,与思政课教师齐抓共管,实现教书和育人的逻辑联动和现实连缀[55-56]。一是搭建教师校内—校内、校内—校外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校内交流如各教研室内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跨学科交流学习等,教师参加课程思政讲课、教案设计等比赛,加强专业能力。或通过外派学习,与外校优秀的教师进行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再者是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培训班,加深理解与内化,增强思政意识,提高应对能力。二是搭建师生信息交流平台,师生之间的沟通不应局限于课堂交流,可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学习通或线下交流会等拓宽渠道,加深思政教育印象。

3.4.4构建教学考评制度,完善思政教学体系 遵循“以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为目的、基础和中心”的原则灵活评价方式,结合量性和质性评价,细化单一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57],综合学生、教师及督导等三方评价来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58]。学生可通过课后问卷反馈、感想体会、综合素养评分;教师通过教学自我反思、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及其日常思想行为等方式,评价课程思政效果,督导组可基于“以学生为本”制定课程质量标准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指标[50,53,59],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思政目标并重。

综上所述,我国护理学教育中已普遍开展课程思政,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育人成效初步显现。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元素挖掘和教学策略等。但护理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机制尚未完全厘清,在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深究。未来的研究可通过探讨课程思政的保障制度、质量评价和教材建设等,逐步完善护理学课程思政体系。

猜你喜欢
护理学思政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护理学报》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