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颜利 曾咏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了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确定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新目标,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1]17-18六大新目标将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器”,将引导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与调节、科学决定各项工作的主次与轻重,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是行动所要得到的预期效果,它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在明确了目标之后,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社会或国家,都将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奋进力量,指明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着力点。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使命型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结合中国的国情创造性地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阶段性目标。正是在这一个个具体的阶段性目标的牵引下,中国不断地创造出“世界奇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飞跃。
国家经济社会工作应该聚焦于何处?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结论,难以形成一致的意见。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出发,聚焦于其实现所需要的各项条件,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成功发展的宝贵经验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进行了艰辛的探索。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2]1987年,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从2001年到205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从2021年到2050年(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3]。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现代化强国建设“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提出了三个奋斗目标:从2017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从“四个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在不断演进。与此相适应,我国的工作聚焦点也在不断调整。为了实现工业的现代化,开始于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5]。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6]。随之,1966—1975年间实施的“三五”“四五”计划则通过聚焦于建成一大批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从而成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重要阶段。此后,20世纪80年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聚焦实施优先发展重化工业转向优先发展轻工业的结构调整,20世纪90年代再次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2000年至今聚焦“中国制造”并转向“中国创造”。经历70余年的发展,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并将这些战略目标同“五年规划(计划)”有机地契合,从而使“五年规划(计划)”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国家的工具和手段。通过“五年规划(计划)”确定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指引我们直面当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从问题导向出发布局发展战略和重大任务来破解这些困境,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成功发展的宝贵经验之二。
在“六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经济发展模式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成效不大、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视经济效益的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经济过热、农业生产重副轻粮等问题。针对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国务院在拟定“七五”计划时,着重考虑和研究了经济建设方面的增长速度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问题,明确提出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要“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实现,规定了恰当的投资规模,要求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提高投资效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施了“十二五”规划,经济增长超过预期目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科技教育水平稳步提高,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得到加强,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等其他重大战略任务实施进展顺利。但是,受经济增长速度超过预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较慢、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进展不快、部分企业减排力度不够等原因的影响,能源消费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结构、氮氧化物排放量等四个节能环保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实现进度滞后,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大、结构优化升级进展缓慢、环境污染形势严峻、财政金融风险增大、社会矛盾复杂多发等挑战。为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十三五”规划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将“十二五”期间GDP年均高达7.8%的增速理性降至不低于6.5%的中高速增长水平;通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加快优化现代产业新体系;通过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助力美丽中国建设;通过加快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确立合理有序的财力格局,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改革和完善税费制度,完善财政可持续发展机制,丰富金融机构体系,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改革金融监管框架,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通过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社会充满活力、安定和谐。
新中国70余年的成功发展表明: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从创立、发展到不断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立足其初心与使命,制定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步一步地落实。目标牵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成功发展的宝贵经验。
①主要数据源自2015年、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我国“十三五”时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协调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各方面制度的成熟完善等确立了一系列具体的目标。回望“十三五”,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多重叠加的国内外矛盾,全国上下凝心聚力,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内生产总值(GDP)2015年为676708亿元,到2020年底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一百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5年的76978元/人上升至2019年的115009元/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15年为56.10%,2019年增至60.60%。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加值比重为50.5%,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534233亿元、增加值比重为53.9%。粮食年产量连续六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实现“十七年丰”。2020年,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迅速控制了疫情,使工作重心又回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实现了“V”字复苏,使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期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16—2019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从14169.9亿元增至22143.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7%提高到2.23%。有效专利从547.8万件增至972.2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从87.2万件增至186.2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6.3件增至13.3件,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1%上升至59.5%②《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5%我国创新指数居世界第十四位(权威发布)》,《人民日报》2020年5月20日,第12 版。。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指数)报告显示:我国连续两年排名第14位,同时在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分组中排名首位,也是GII指数排名前三十的经济体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①《WIPO: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文版》,新浪科技网站,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0-12-14/doc-iiznctke6341004.shtml。2016年至2020年11月,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从21337万户跃至48277万户、移动宽带用户从78533万户跃至134766万户;2016年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从6.88亿人增至9.40亿②《CNNIC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9/content_5548176.html。、互联网普及率从50.3%增至67.0%③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692/。。此外,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三五”时期,我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1966元上升至2019年的30733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015年为10.23年,2019年达到10.7年,其中,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③“十三五”期间,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从2015年末的35361万人、50472万人、66570万人,增加至2019年末的43482万人、53266万人、102510万人,分别增加8121万人、2794万人、35940万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5年的76.34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④《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10748/202006/ebfe31f24cc145b198 dd730603ec4442.shtml。。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累计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至2020年底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划上了句号,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使资源环境当前可承受、长期可持续。“十三五”期间,随着各地积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通过大力开展自然生态保护、修复与监管,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严格依法依规监管,积极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支撑保障措施,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就空气质量而言,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157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的46.6%,高出2015年25个百分点。就淡水而言,2019年,全国地表水监测显示,Ⅰ~Ⅲ类水质断面(点位)占74.9%,比2015年上升10.4个百分点,劣Ⅴ类占3.4%,比2015年下降5.4个百分点;2019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监测显示,Ⅰ~Ⅲ类水质断面占79.1%,比2015年上升7个百分点,劣Ⅴ类占3.0%,比2015年下降5.9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底,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76等,相较于2015年的5.11等,耕地质量有了一定改善。2019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3.2%。此外,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渐入人心、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⑤此部分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十三五”期间,我国通过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一系列改革,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球排名大幅提升。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显提升、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价格市场化程度超过97%。国资国企改革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减税降费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政策效应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7]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列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8]
“十三五”期间,我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服务进出口总额、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新设立企业以及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分别由2015年的245741亿元、7130亿美元、26575家、7814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315505亿元、54153亿元(折7434亿美元)、40888家和9415亿元,分别增加69764亿元、304亿美元、14313家和1601亿元。同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断深化务实合作,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上都实现了稳步增长,“一带一路”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1]24
总之,我国“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如期完成,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实现了从大幅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新跨越,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规划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情况下,提出了新目标。六大新目标将牵引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极大地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发展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等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凸显在发展质量上。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创新为核心动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在创新中寻找经济增长点;以协调夯实公平发展的基石,坚持系统思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绿色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以开放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以共享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高水平金融开放合作。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深化供给侧改革这条主线,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激发内需,让国内市场更加强大,发挥其“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把握经济全球化大势,继续坚定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通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激发内需潜力,使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好联通,两种资源更好互补,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要大力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人们的价值追求,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要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坚持群众需求导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公共文化供给,建立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网络健全、运行高效、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与全球视野,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构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品牌名优的文化产业体系。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生态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要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进行城市化地区建设,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以提供高质量工业品和服务产品;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进行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供高质量农产品;坚持保护为主、限制开发的原则建设生态功能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绿色价值观,牢固树立绿色消费意识。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广泛宣传、大力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玄奥的概念,更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空洞口号,而要体现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要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设计好政策组合拳,重点保障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两大群体就业;充分挖掘新业态、新经济的就业新潜力,提供多元化就业方式,推动多渠道就业;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增强就业竞争力。要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通过征收房产税、遗产税等手段调节高收入者,通过减税减负、健全养老和医疗保障等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要加强规划,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身体健康、生活宜居、安全稳定等需要,完善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住房、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
国家的治理效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制度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我们要不断发挥制度优势,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要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坚持“三者有机统一”中确保党中央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上、在大局中谋事创业上、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中、在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中发挥好坐镇中军帐的“帅”的职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要不断深化各种制度和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有为政府,统筹各类机构设置、理顺机构之间的权责关系,统筹各类编制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区治理为重点、以现代科技手段为支撑、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加强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致力于服务国家和地区治理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将其历史使命推向前进的奋斗史和英雄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完成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这决定了它必须与每个时期的阶段性发展目标相结合。“十四五”规划是我国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2035年远景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开局规划。六大新目标蕴含着浓浓的强党、富国、福民之情,以六大新目标为牵引,无疑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