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自贡市委党校 彭奎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今年自贡又被国家发改委等列入“十四五”重点支持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自贡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以再造产业自贡为总牵引,加快走出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新路。贡井区作为自贡传统工业区,是自贡推动全国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主战场”,如何为全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贡井区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要抓手,突出抓好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1)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7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5.4亿元、60.9亿元、56.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6%、5.5%、4.4%、1.5%。全区规上工业企业85户,总产值约124亿元,同比增长约3.5%;规上服务业企业12户,服务业增加值“十三五”年均增长14.7%;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总产量、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分别由2015年的10.3万吨、32.4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12万吨、33.5万吨,年均增长分别约为3.0%、1.0%。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 的 12.1:64.8:23.0调 整 为17.7:42.7:39.6,呈现“二三一”状态。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看,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一、三产业比重上升,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较2015年提高16.6个百分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以海川、华刚为代表的航空与燃机、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32亿元,同比增长25.5%。传统优势产业巩固发展,弘顺电力等企业的产品销售占全国26%以上。
(3)产业聚集程度不断提高。全区重点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工业以装备制造和先进材料为主,二者分别约占总产值的50%、3%。装备制造企业有41户,主要分布在航空与燃机、电力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行业。全区军民融合企业2户,省级“小巨人”企业3户、“专精特新”企业10户、成长型企业8户。以汽贸、钢材五金为主导的现代商贸业发展较快,川南汽贸产业园现已落户汽贸企业108户,经营汽车品牌73个,4S店46个,近两年汽贸销售额均占全市85%以上,已成为全区商贸业的支柱产业;川南钢材五金城建成30万平方米投入运营,入驻商家近千户。
(4)园区承载能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自贡航空产业园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完成66.6平方公里概念性总体规划、核心区16.29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核心地段城市设计等系列重大规划编制,现已形成承载能力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自贡凤鸣通用机场已建成自国务院将审批权下放到省政府后全省首个A1类通用机场,获批全国高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川协5号”协同管理试点空域,开通至重庆等通航航线10余条,获批全国首批、西南唯一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省级开发区。引进中电科特飞等航空类企业24户、非航空类企业8户,累计落地重点产业项目32个。2021年4月,成飞自贡无人机产业基地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约100亿元,将打造国内最大无人机产业基地。“退城入园”加快推进,形成非航燃区承载能力1.5平方公里,规上工业增加值近五年平均增长率达10%以上。
当前自贡市贡井区产业转型升级虽取得较大成效,但与周边先进地区、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1)产业规模相对较小。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42.7亿元,仅占全市9.8%;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较全市低6.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中,规上企业占全区工业企业仅15.7%,亿元以上企业仅21户,远低于全市36户的平均水平。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较低,优质地标农产品产业化开发面积规模较小,加工企业规模上5000万元产值的仅1户。
(2)产业层次不高。全区工业企业普遍小而散,近八成工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虽有海川、华刚等具有一定行业优势的优质企业,但仍处于产业链中端,对关联产业带动还不明显。一些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产业融合层次较浅,企业间关联度不高、专业化协作水平较低,缺乏集聚规模效应。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区工业企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生产设备较落后,对专技人才吸引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总体不高、附加值较低。缺乏创新型龙头企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仅6户,占全市6%左右,近80%的规上企业未开展技术创新或专利申请。
(4)新兴产业短期内效益体现不明显。自贡航空产业园作为贡井区转型升级“一号工程”, 目前通航产业还处于积蓄力量的培育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落地项目不多,总体规模不大、支撑力不足,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还需实现根本性突破。全区常住人口较少,消费动力不足,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新兴产业规模均处于成渝双城经济圈中下游。
(1)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做大做强航空与燃机、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4+N”)具有高端引领作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实现规模倍增和能级提升。一是突破性发展航空与燃机产业。高标准建设自贡航空产业园,推动航空零部件、机载设备、无人机研发制造等企业自主创新、集聚发展,促进海川实业、中电科特飞等企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成飞无人机产业基地及配套项目等项目落地建成投产,形成无人机全产业链发展集群,并推进“泛航燃区”配套建设,与航空产业一体融合发展。二是加快发展壮大新材料产业。鼓励企业加大硬面材料、特种材料研发,引进与航空产业发展相关的新材料制造产业,支持华刚公司AVI热喷涂粉、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及配套产品生产项目建设。三是发展壮大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做大做强分离机械装备制造业和泵阀产业,支持威特阀门等研发生产超低温冷冻用阀门、智能阀门等产品,支持发展以新材料应用为突破口的泵产品。四是提质扩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健能制药等龙头企业,延伸、扩展和提升产业链条,招引培育生物医药技术产品研发和高性能医疗器械项目。同时,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高端成长型产业,努力创建全省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及应用基地。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推动新兴服务业和特色服务业成链集聚,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结构。一是加快发展通航特色服务业。积极创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加快推动通航运营服务市场化;大力发展通航教育培训、通航旅游和通航展会经济;推进物流无人机川南运行基地项目建设。二是做大做强三大支柱型服务业。加快推动传统商业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川南汽贸产业园业态空间规划布局,打造川南汽贸产业园综合展示区、川南一流汽车消费应用新场景,探索“汽贸+”等新消费场景;培育发展汽贸总部经济、汽车检测评估等汽车后市场产业和关联消费体验;推动英祥钢材市场等提档升级。融合发展文旅产业,立足贡井文旅资源特色和优势,打造川南独具特色的城郊型文化旅游目的地,力争早日开工建设集井盐文化、盐商文化、民俗文化和美食文化为一体的公井古城井盐文化旅游度假区;融合航空和古盐文化,促进低空旅游发展;以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生态观光、田园采摘、民宿体验等业态。大力发展盐帮美食产业,借助“中国盐帮菜之乡”金字招牌,塑造盐帮美食“特色在贡井”的品牌形象;打造“富荣西场”盐帮菜研发基地,争创全市冷吃兔研发基地;提升青杠林美食街等现有特色街区品质;支持四方酥、徐氏锅盔等特色盐帮风味小吃申报认定中华老字号品牌;支持以谭八爷等为代表的冷吃休闲食品开展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销售,不断拓展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快发展两大成长型服务业。加快发展智慧康养产业,发挥自贡老年病医院专科养老及研发优势,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促进康养与医养、颐养、旅游、地产等相融合,打造辐射川南渝西的综合性智慧健康城。加快发展电商物流产业,推动传统商贸企业线上线下整合发展,积极打造省级直播电商孵化园区,培育本土电商交易平台,建立电商直播行业协会(商会);引导物流企业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支持海天等物流企业争创国家2A级;积极引进无人机物流企业入驻,培育乡村无人机物流市场,打造川南渝西无人机物流聚散中心。
(3)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持续推动企业工艺装备升级、新产品研发应用以及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实施“机器换人”改造计划,推动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和先进工艺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抓住新基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高铁大发展机遇,抓小做强电力装备产业,推动红星电瓷等企业抢占产业高端,补齐补强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鼓励绝缘子、塑胶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技改和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和智能化发展。改造提升精密铸造、机械加工等配套加工企业,推动天成机械等企业扩能、升级换代。支持富源机械、赛尔阀门、长鸣机械等企业提质量创品牌,提升企业装备水平。做大做强农产品和特色食品加工业,加快建设五宝、成佳、龙潭等农产品加工基地,支持谭八爷等企业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和品牌知名度。
(4)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与清华、浙大、哈工大、川大等高校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提高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重点实施航空与燃机、新材料等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攻关,推动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组建航空与燃机等产业联盟,定期举行全产业链对接活动。着力壮大产业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紧缺实用型人才,奖励创业、创新领军团队和人才,制订高层次人才认定、服务保障和培养资助方案。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科技专项资金,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落实税收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产业技术(科技)发展。
(5)持续优化产业转型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在明确产业方向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产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针对重点打造的园区和产业集群开展产业环境对标活动。聚焦企业诉求,建立健全政银担企合作对接平台,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减轻企业负担、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满足产业园区高效运转、鼓励创新和容错纠错的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企业管理办法,充分发挥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园区企业平台功能。加强对新兴产业和新商业模式的监管问题研究,努力做到审慎监管和适度宽松。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争取更多项目资金,保障产业园区发展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