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洁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 甘肃兰州730030)
对于甘肃书院的文献整理和研究,早在清代就已揭开了序幕,朱愉梅编纂的《柳湖书院志》为后人了解柳湖书院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龙锡庆的《甘州书院义学章程》包括《甘州书院记》《义学条规》《甘州各属义学银钱粮石款目》等十篇内容,是研究甘泉书院和南华书院的重要文献[1]。民国时期,王烜所编《甘肃书院史稿》首次对清代甘肃境内的八十余所书院逐一作了梳理,在甘肃书院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现代学者开始关注甘肃书院研究的相关问题。21世纪以来,甘肃书院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研究视野有了很大拓展,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涌现出大量优秀成果。这一阶段侧重于从文学、文献学、教育学、历史学、学术史的角度展开研究,大体呈现出了甘肃书院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其中以邓明、漆子扬、陈尚敏等学者的研究最值得称道,尤其是陈尚敏发表的一系列甘肃书院研究的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较高的学术价值。纵观研究史,对甘肃书院的探讨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王迎喜《简谈清代甘肃的书院》是从宏观角度研究甘肃书院的早期成果。陈尚敏《明代甘肃书院述略》、赵丹《明代甘肃地区的书院》对明代的甘肃书院作了考察。陈尚敏《清代甘肃书院发展中的地方因素》指出甘肃省制确立、政局稳定、左宗棠西北兴学是影响清代甘肃书院发展的关键因素。李并成、吴超《清代甘肃书院的时空分布特征》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书院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陈尚敏《清代甘肃书院时间分布特点成因分析》认为甘肃书院的发展经历了准备、兴盛、回落、中兴和废止五个阶段,与全国书院的发展趋势并不一致。黄兆宏《甘肃书院诸问题探讨》、庞亚妮《清代甘肃书院研究》亦是从宏观层面予以考察。学位论文中,胡方艳《明清三陇书院考略》在对甘肃、宁夏、青海地区的书院作整体关照的基础上,重点对著名书院进行研究,并对书院的藏书与刻书、祭祀、教学作了探讨。高丽萍《清代甘肃书院研究》从教育社会学及文化学的角度,对清代甘肃书院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教育管理和功能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3]。
兰山书院是甘肃书院中影响最大的一所书院。胡方砚《兰山书院述》对其建立背景、沿革、规模、组织、学规作了考察。王勋成《兰山书院之始末》、周文昌《清代甘肃兰山书院》、刘国庆《甘肃兰山书院考略》都是研究兰山书院历史及制度的成果。邓明《兰山书院山长述略》指出目前可以考知的有二十二位山长,论文着重对其中的七位山长作了深入研究。毛珩宇《陇南书院及其价值探析》、赵维玺《湘军与甘肃书院的复兴——以陇南书院和甘州书院为例》、潘明远《靖远敷文书院始末》、张丽蓉《“诚洁勤敏”校训考评——从南安书院到甘肃陇西师范学校》都是书院历史与制度个案研究的论文。区域书院研究中,蒋制心、张嘉馥《浅谈清代兰州的书院》,邓明《历史上兰州的四大书院》重点考察了兰州兰山、求古、五泉、皋兰书院的沿革、教学、考课和经费等问题。封华《杨增新与河州三大书院》,他维宏、周狄《清代河州书院考述》论述了河州凤林、龙泉、爱莲书院的沿革、管理、影响和意义。在陇东、陇西地区的书院研究中,雷蕾《清代甘肃陇东地区书院探析》,李璧强、杨齐《清代陇西四大书院及其教育影响》,李璧强、连振波《清代通渭四大书院及其教育影响》具有代表性,其中有资借鉴处颇多。
在书院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中,邓洪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其《中国书院史资料》收录了甘肃书院的二十九篇文献,其《中国书院章程》收录了甘肃五泉书院和兰山书院的条规,其《中国书院学规集成》收录了甘肃六所书院的学规。在书院楹联的整理上,邓洪波《中国书院楹联》收录了甘肃两所书院的楹联,梁申威《中国书院对联》收录了甘肃五泉、凤城、皋兰、敷文书院以及贡院的楹联,陈田贵《甘肃对联集成》辑录了甘肃各地的书院楹联,较之前列两著,更为丰富。上述文献整理成果为多维度研究甘肃书院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为唐代至清代的七千余所书院撰写了词条,其中甘肃书院有十五所,是开展研究必备的工具书。《天水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陇南书院》围绕书院的沿革与建筑、书院人物小传、回忆与研究、史志资料辑录四个部分展开,其中收录了高小我《陇南书院历史沿革》、赵昌荣《陇南书院的建筑规模和特点》、丁楠《晚期陇南书院》等文章,是一部关于陇南书院的详实的资料汇编。漆子扬《古代甘肃书院考》以《甘肃全省新通志》为底本,以《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甘肃书院史稿》为佐证,对甘肃书院作了初步的文献考索,并统计了明清各个时期的书院数量。张连举《<柳湖书院志><重修柳湖碑记>二误》也是书院文献考订的学术成果。
教育是书院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书院研究的重要内容。魏静《浅议清末甘肃地方教育改革》、黄祥深《杨增新与甘肃教育述略》、纪可妍《张国常主政兰山书院时对近代新教育的探索》、李淑荷《从“书院”到“学堂”:从求古书院的变革看甘肃近代教育的发展》,通过书院视角观察不同时期甘肃教育的发展状况。张维英、王美蓉《甘肃河西书院教育发展史考评》、孟凡港《从碑刻看张掖明清时期的学校教育》、刘夏清《陇南书院的创建及其对陇东南文化教育的影响》也是书院教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陈尚敏《清代甘肃书院与地方士人的教育养成》指出书院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山长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书院的发达程度。宋永久《平凉柳湖书院办学特色探究》、李雪《张掖甘泉书院教学方式与管理探析》等,从办学特色、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考察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历来研究十分重视书院与科举关系的考察,漆子扬《科举、书院与陇右学术》认为书院与科举是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一种模式,对陇右学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陈尚敏《秦州书院、进士与近代社会》、汪海峰《明清两代定西市各区县书院建置与进士人数考释》认为书院的发展与当地进士人数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颉小录《清代甘肃科举家族与地方社会》另辟蹊径,通过分析书院分布格局与清代科举家族形成的影响,提出书院与科举家族时空分布范围基本一致的观点,具有启发意义。陈尚敏《清季科举改章、书院革新与甘肃士人思想变动》,也是从科举角度考察思想领域嬗变的代表成果。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徐凤、高玲《青城书院》是甘肃书院个案研究的专著,该著为了解青城书院的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外,赵连稳《中国书院藏书》简要介绍了兰山书院的藏书情况。张钰瞾、崔陇鹏《清代甘肃平凉柳湖书院研究》从建筑学角度研究书院,角度新颖,丰富了甘肃书院的研究内涵。
目前学术界在甘肃书院的研究上取得的成就令人可喜,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然滞后。首先,在书院的具体或宏观研究方面,虽已有对青城书院、陇南书院的研究专著或资料汇编,还有高丽萍对清代甘肃书院研究的硕士论文等,但缺乏对甘肃古代书院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其次,在文献整理方面,尽管邓洪波等已做了初步的工作,但仍有大量文献未被挖掘,在文献整理和考订上仍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再次,在书院的价值和意义方面,古代书院在甘肃学术文化传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应予以充分阐发,书院的精神在当代社会应得到大力弘扬。陈尚敏《民间、区域与整合各学科资源——基于清代书院研究视角、方法的思考》以甘肃书院研究为例,指出要重视士绅在书院发展中的作用、改变书院区域研究不平衡的状况、整合各学科资源,才能推动书院研究的进一步发展[4]。
总之,书院是培养人才、文脉相传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是了解当地学术图景和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古代书院的精神对当代学术文化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相信未来在扎实的文献整理基础上,多学科视角的关照下,在深入的个案研究及系统的宏观考察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甘肃书院研究的高水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