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富 民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 兰州市行政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将从人类历史上消除绝对贫困,这样的减贫成果在世界历史上实属首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沿着正确的目标前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只有接续奋斗才能发展强大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党中央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2]新征程的开启是我们党和国家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人类社会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阻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需要每个中国人一步一步地由蓝图变为现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宏伟蓝图和保障方向不偏离航向思想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以发展作为强大的支撑,要实现发展,前提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思政教育工作的根基;发展最终要解决什么样问题,这是实现发展的根本目标,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思政教育工作之本;我国的发展已进入高质量阶段,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必须依靠科技的自立自强,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信心;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实施乡村振兴放大思政教育工作的受众面;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有正确地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党的全面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要管一百年,不能动摇。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是我们这样具有14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支撑,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和到2035年基本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前提。在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怎样讲发展经济都不为过,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在未来某天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大家始终不要忘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3]。这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也是我国未来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依靠强大的经济作支撑,“实践证明,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尽管交过学费,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4]。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中之一是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发展经济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就会失去发展经济的意义,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一定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绿色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只有这样的发展才会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全社会已经达成共识:谁和生态环境过不去,党和政府就和谁过不去,绿色发展已然深入人心。其次,要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稳压器,也是能够创造和提供就业岗位的行业。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体经济,以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全社会发展之需为指引,把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做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和舒适的工作岗位,人民群众有了就业,就会有劳动收入,有了收入就会有消费,有了消费就能够拉动经济增长,有了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才会越来越活跃。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从而使我国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估计困难,周文彰指出:“国际政治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是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临困难加大、风险加大。”[5]发展实体经济关键在于制造业,我国在制造业发展中要切实都做到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为前提,不断优化转型和升级改造,这样才能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党和政府积极鼓励金融资本向制造业投资,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减轻制造业等行业的融资成本,扩大就业,打造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从而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最后,解决好经济发展与人才供给之间的问题。发展经济最终要靠人才,人力资本在我国过去70多年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和人口老龄化的凸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成本在上升,但随着我国教育投入加大和国家不断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整体人才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这就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用好人才,把人才真正当人才使用,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和提高创新能力。我国倡导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工作,但是在现实中,还没有在完整意义上做到物尽其能、人尽其才的地步。只有把人才用好、用活,激发其无尽的创造力,经济发展才将会是一台永不停歇的永动机,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力的保障,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说服力,以经济的发展为做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撑。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也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依靠广大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做到有血有肉。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评判工作成效的依据,这是我们党为什么能够领导全体中国人民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能够处惊不变,朝着所确定的目标迈进,这也是为什么广大人民群众愿意听党的话、跟党走、感党恩,因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始终作为决策和执行的标准,这样的理念引领前进方向就不会偏离航向,在灯塔的引领下,广大人民群众所期盼的美好生活一定会实现。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我国现有近4亿人口的中等收入群体,在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的过程中,我国依然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最终形成一个橄榄球型的收入和分配架构,不断缩小贫富的差距,注重二次分配,充分发挥税收、社会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的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施策,有制度性地调节过高收入,逐渐改变部分人的投机心理,坚持以诚信劳动获得合法收入,让空手套白狼和有着一夜暴富观念的人们回归正常生活,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大扫黑除恶的力度和巩固其成果,才能形成更加公平、更加正义的劳动、创业、奋斗的良好社会环境,才能确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下,按照2035年远景目标的规划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6]。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根本。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6]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在创新方面下功夫。核心和关键技术是靠金钱买不来的,只能依靠自主创新,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安全、有序的发展,必须抓住“十四五”规划的时机,用好我国自己培养的科技人才和有志于在我国发展的外国科技人才的力量,加大在科技方面的创新,解决我国在科技领域存在卡脖子的问题,集体攻关核心技术,让大国重器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创造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牢信心。为了使创新更有价值和社会经济功能,首先必须改变我们固有的思想认识,即“自己创造还不如买,买还不如租”的固有观念。当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我国已进入新时代,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己创新。例如芯片的问题、发动机的问题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当美国制裁某个通信企业时,我国的芯片企业就倍感生存之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必须在科技领域坚持自立自强,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和限制。其次,打破急功近利和不符合科学规律的条条框框。科技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能成功,其研发前期的投入较大,回报相对滞后。但在现实中有些科研单位和企业所制定的考核制度违背了科学创新发展规律,规定几年内必须产出成果,如果没有成果考核就会受影响,甚至面临被解聘的风险,这样的做法是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必须从党和国家层面为科研人员松绑,为其提供科研创造的良好环境,使科研人员安心、静心、舒心研究,以便保证科研成果的社会经济价值性。再次,科技创新的主体应在于企业。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把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积极支持和鼓励大中小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大企业自身科研创新的投入,把产学研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靶向创新,使科技创新能够及时转化为效益。最后,大力培养有潜力的创新型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坚强后盾,人才是最终解决我国能否做到自立自强的科技强国的基础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谋求国家现代化的阶段。”[7]因此,不断加强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更加符合新型人才的劳动报酬制度的大学,把培养基础研究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吸纳国外优秀科技人才到中国发展。明确思政教育的目的,使思政教育融入到科技自立自强的全过程,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增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心,我们必须“在意识上要明确思政工作的开展需要用较高的科技文化力量支撑,科技文化可以作为思政工作的载体,从而提高思政工作的效果”[8]。科技自立自强是丰富科技文化的中重要方式,科技强从而更加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已进入新时代,虽然城镇人口总量已占总人口的数量超过了60%,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还有占总人口近40%人是农村户口或生活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只有发展了农村和富裕了农民,思政教育才能放大受众面。在建国初期,特别是工业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给予了工业建设很大的支持,才有我国今天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因此,现在工业必须反哺农业和支持农业的发展。
发展农业农村首先要以巩固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党和国家要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不能动摇,不仅要倡导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还要倡导藏粮于民的思想,粮食生产需要周期,土地与技术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根基,藏粮于民是保障粮食在不可预见时发生紧急情况的战备物资。我国有广大的农民,每家每户在保证口粮的前提下储存一定的粮食,不仅有利于农户自身的利益,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其次,在保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党和政府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和组织实施土地流转,改变我国土地分散经营和小块化种植的现状,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打破原有的土地划分情况。因为在土地改革时期考虑公平、公正地为每家每户分到肥瘦不同的土地,我国把大块土地分割成若干小块土地发包给农户,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土地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优先发展农业的需要,必须做出调整,通过土地流转既可以解决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土地耕种的需要,又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民不愿意种地的愿望,通过土地流转既可以解决土地被撂荒,又可以每年得到土地流转费,土地流转是一举双得,是有效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法宝。再次,完善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在巩固脱贫成果基础上,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完善发展农业灌溉设施和提供适合农业种植多样化的机械产品,不断解放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完善农村的供水、供电、通自然村公路、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物流等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让更多农民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最后,大力发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经济,增强农业抵制风险的能力。农业的生产不仅要靠人力,也要靠自然,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发展影响很大,如果发生了极端天气或者自然灾害,首先受到严重影响的便是农业生产。为了减少农民的损失和抵抗市场方面的风险,通过壮大合作社组织和发展家庭农场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广大农民可以通过抱团的形式维护自身的利益。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在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过程中有效挖掘和优化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9]”,在乡村振兴中用好用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党和政府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只有解决好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乡村振兴才会有血有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有名有实,只有乡村实现振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才能更加稳固。
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20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党,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者。1840年,西方列强用船坚利炮撬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探索中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成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站起来了。在人民政权刚诞生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了朝鲜战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我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在1953年7月中美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抗美援朝胜利结束,以此巩固了中国新生政权,使我国有一个相对安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来发展和建设新中国。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国家,经过30多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通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国际话语权显著增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建党10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全社会的绝对贫困,要从又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这些伟大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贯彻落实党是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谋定而后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不偏不离。
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民心始终当作最大的政绩,把人民作为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有效地执行和落实。选好干部和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全面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勇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党所确定的各项目标才会按照部署逐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航船也才能行稳致远,更是保障思政教育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扬艰苦创业、自力更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每个人把自身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标,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