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22-01-01 06:18
关键词:小戏遗产文化遗产

叶 淑 媛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负载着过去的记忆且联系着当下“我们”的认同感而对当下产生了意义,而意义的获得和我们对意义的认知往往需要学理的探讨来提供启迪。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各具特色,都涉及到非物质化遗产研究中一些重要的原理和命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规律、非遗作为遗产的文化属性以及保护传播方式的当代创新等方面,均能提升我们的认知。

《略论明清时期西北民间小戏的传承、传播与“在地化”》一文,以大量的明清时期西北小戏的传承和传播资料分析,结合西北地区非遗民间小戏丰富的存在,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是一种文化交流。民间小戏在传承和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地域环境、文化风俗、存在语境,以及不同的传承传播方式和途径的影响,不断地进行文化整合调整形态,以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是一种“在地化”的过程。实际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天西北地区形态多样的民间小戏,不论在明清时期,还是当下,也一直处于“在地化”的过程中,同时也是不停地“在地化”的结果。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发展的规律,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的”文化形态的鲜明体现。

《白马藏族非遗“池哥昼”成分稽古与发展史钩沉》一文,对甘肃白马藏族非遗“池哥昼”的组成成分和发展史进行钩沉,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在纵向上论述了古老“池哥昼”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在横向上分析“池哥昼”发生的演变与其他文化交融的关系。无论从非遗“池哥昼”项目的文化理据研究,还是白马藏族族群演进史探隐的角度,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更是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产属性,这种属性就在于,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进程中会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雕饰,但它原初的文化基因性要素不会轻易改变,这决定着非遗的基本文化形态和作为遗产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属性也让人们认识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每一种文化根系存在的合理性。

在数字媒体时代,影像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的实践原则与方法》一文,以广东广播电视台非遗影像节目为例,探讨非遗影像化的伦理原则、内容形式和方法技术等问题。提出的观点有合理性,方法和途径具有可操作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希望本文能够为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保护和传播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实践参考。

猜你喜欢
小戏遗产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Tough Nut to Crack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千万遗产
且慢过度夸赞“小戏骨”演技
小戏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