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运动史研究要拓展和深化

2022-01-01 05:47李玉琦
青年探索 2021年1期
关键词:历史研究工作

■ 李玉琦

一、中国青年运动史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青年这一概念是在五四运动后才被人们所接受并广泛使用。正如诗人、学者朱自清所言,“从那时起青年人才抬起了头,发现了自己,不再仅仅地做祖父母的孙子,父母的儿子,社会的小孩子,他们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群,发现了自己和自己群的力量。他们跟传统斗争,跟社会斗争,不断的在争取自己领导权甚至社会的领导权,要名副其实的做新中国的主人”[1]。正因为如此,对这个群体观察和研究的历史不会超过百年的时间,中国青年运动史在中国的史学园地中只能也必然是一个新兴的分支。中国青年运动史作为中国史学园地中的一株新苗,需要扶植和培育是显而易见的,在社会生活中让这项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化也是必须的。作为中国青年运动史的研究工作者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中国青年运动史研究源自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承担的工作任务要求。伴随新中国的成立和青年团工作任务和工作领域的不断扩大,团干部培训工作也得到加强和重视。在培训团干部的工作中,中国青年运动史是作为培训共青团干部的必修课而开设的。在开始阶段,这门课主要由团中央领导和在民主革命时期从事党的青年工作的人来讲授。例如在1951年4月,中央团校的这门课就是由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冯文彬讲授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央团校的青运史课开始由校内的教员讲授,并开始了青运史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青年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中国青年团发展的历史和中国学生运动史。与此同时,社会上也有少数史学工作者从研究中国革命史的角度开展对中国学生运动史的研究,并且出版了少量的记载民主革命时期一些重要学生运动的著作。

1957年2月,为了适应青年团工作的要求和认真总结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切实做好共青团工作,团中央书记处决定在团中央办公厅设立团史组,负责整理和编辑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受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这项工作到1961年就停止了。5年间团史组一共编辑了10本《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在团内印发。这套资料集为深入开展青运史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受当时国际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影响,团干部培训工作中的青运史教学时断时续,内容也被缩减,授课重点是介绍毛泽东以及其他中共中央领导人有关青年工作的观点和指示、共青团的主要工作和活动、青年运动中的主要历史事件,并从阐述青年运动基本历史经验角度叙述青年运动的历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是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而有所侧重。“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这些工作就停止了。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为了从根本上纠正“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上来,党中央决定从1979年11月开始,在邓小平的主持下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同时,在国内也一时兴起了学习、研究党史的热潮。

在这样的形势下,1979年12月17日至23日由团中央研究室、中央团校、中国青年出版社于北京联合举办了“中国青年运动史研究座谈会”。全国一些省、市团委和团校派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对于推动和加强中国青运史研究工作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1980年初,团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青运史编辑委员会,委员会下设青运史研究室,该研究室附设于中央团校,由中央团校组建。同年4月中央团校青运史研究室成立,1983年1月这个青运史研究室又升格为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作为专门从事中国青年运动史的研究机构。伴随青运史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工作的拓展,国内第一个青运史学术刊物《青运史研究资料》(不定期出版,1980年出版12期)于1980年2月创刊并内部发行。最初《青运史研究资料》由青运史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中央团校青运史研究室成立后,1981年1月改刊名为《青运史研究》(月刊,1982年后改为双月刊),由中央团校青运史研究室编辑出版发行。1983年后,该刊改由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主办。1987年第1期改刊名为《青少运史研究》,并从第5期起在国内公开发行。1989年初,《青少运史研究》改刊名为《中国青运》,至1990年底停刊。这份青运史研究学术期刊共生存了11年,出刊75期(3本合刊)。在这期间,全国各省级团委相继建立专门的青运史研究机构,聚集了一批从事青运史研究的专业人员,征集了一些地方青运史资料。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组织召开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使得中国青年运动史研究走出了团干部培训工作的框框,迈出了学科化的步伐,经历了一段相对兴盛的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种新的形势要求青运史研究工作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脱离行政化转以社会化的运作机制来进行。1991年9月,团中央书记处决定撤销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成立团中央青运史工作指导委员会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试图用一种新的机制拓宽青运史研究领域,吸纳社会力量深入开展青运史研究工作。可是,固有工作体制的惯性一时还难以适应这种工作格局的变化,随着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的撤销,全国各地专门的青运史工作机构相继被撤销,青运史研究人员大量流失,青运史研究日趋冷落,再没有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那种活跃的状况。与此同时,从中央团校开始,全国各级团校相继兴起开办学历教育的转型,使得团干部培训工作逐渐被边缘化。由于青运史研究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不能适应这种转型的要求,全国各级团校在办学过程中,相继砍掉了青运史的相关课程,这更让青运史研究的发展雪上加霜。

进入21世纪,由于党中央、团中央对党史和青运史工作重视的加强,青运史研究工作有了一定的恢复,但是因为人员、经费和应用空间的制约,虽然有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但是与社会需求和实际工作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全国各级团校改革,加大在主责主业方面的探索,陆续开始恢复青运史的课程教学,给青运史研究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青运史研究者要乘势而进,逐步拓展青运史研究的领域,深化青运史研究的层次,进一步增进青运史研究的学术化水平和完善青运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以适应各级团校的教学需要和共青团工作的需求。

二、中国青年运动史研究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由于青运史研究是伴随团干部培训工作演进的,所以青运史研究的主体力量存在于共青团,这就使得国内的青运史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导致在科学化和学术化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这也表明青运史研究有较大的学术空白和较大的学术发展空间,为有志于青运史研究的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领域,展示了绚丽多彩的发展愿景。

中国青年运动史作为一个新兴的史学门类体系,是在一个独特的领域内,以独有的知识和方法为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青年人提供青年成长和发展的历史信息,鉴古识今,开阔思路和视野。同时,它以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及任务,构筑起自身的历史学框架体系,从而丰富和扩展了中国的史学园地。这是中国青运史的功能和价值。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今的中国青年运动史研究还没有走出奠定学科基础的阶段,促使青运史研究科学化,建立相应的学科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掘和考证工作既是青运史研究继续深入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青运史研究拓展和深化的基本课题。

(一)关于中国青运史研究的科学化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有人提出来了,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至今中国青运史研究的科学化问题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必须经历科学化的发展过程。科学化是保证一门学科获得生存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重要前提。

由于作为社会群体的青年是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才为社会所瞩目,并且在社会历史舞台上展示了风采,所以反映这个群体社会活动的历史也只能逐步从中国近现代史中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门类。历史学科的发展史表明,其许多分支学科门类的发展都要经历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理性认识这样一个走向科学化的发展阶段。就中国青运史学科而言,尽管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积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但是距离走向科学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程。其主要问题是对于青运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期划限等基本理论问题还未进行认真透彻的研究,整个学科的理论框架还未形成;研究的领域还没有完全打开,很多应该研究的课题还没有人涉及;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原始资料的复述,多叙事式而少分析式,缺乏理论概括;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基本是“单线型”和“平面型”,缺少“交叉型”和“立体型”的研究等。这些情况无一不在表明,青运史研究必须加快其科学化发展的进程,强化本学科的理论意识,使之能够尽快跨入科学的门坎,真正成为“人类科学中的科学”。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青运史研究者扎扎实实地努力。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重视具体历史事件的微观研究,也要运用大历史观进行宏观的研究,注意选取那些对于现实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青运史中重要事件开展研究,充分发挥青运史的“以史为鉴、以史育人”的功用。史学研究固然需要有纯学术的内容探讨,但是更需要能够体现社会需求、适应社会需要的成果。这一点在青运史研究中尤为重要,因为这项研究毕竟还处于尚待深化和发展的阶段,更需要通过展示其社会功能,来维护其生命力,促进其发展。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在开始时更要做到稳健、扎实。

(二)关于改进中国青运史研究方法,更新史学工作观念的问题

从过去青运史研究的成果看,在青运史研究的观念和方法方面存在一些有待改进和更新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单一,多为简单叙事加上总结归纳,缺少深入的学理性探索。

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倘若依然因循旧的研究观念和方法,将会对青运史研究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首先,过去的研究观念和方法容易使研究者把着眼点放在历史过程上,忽视对历史问题的深入阐发,很难揭示出带有规律性的内容,即使是总结经验教训,也容易出现就事论事、浮光掠影的毛病;其次,过去的研究观念和方法容易束缚研究者的眼界,导致研究者把研究的视野局限在青年运动本身,而忽视了中国青年运动与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的联系以及国际上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青年运动的影响,这将妨碍研究的深入;第三,简单叙述历史的发展过程容易造成研究成果的枯燥乏味,缺乏可读性,这不仅影响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而且也不利于青运史学功能的充分发挥;第四,按照过去的研究观念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不考虑社会需求,会导致研究工作与现实工作脱节,与青年的需求脱节,造成成果产生后即被束之高阁的情况。这必然会造成青运史研究被边缘化的问题。

此外,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是古今中外历史学者相当重视和广泛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有助于人们科学地认识和思考历史问题。这在青运史研究中是可以采用的。历史比较研究通常有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两种。但是不论采取哪种比较都必须遵循事物的可比性原则。在今后的青运史研究中,要适当采取这种研究方法,以开阔思路、拓展视野,提高研究水平。

在今后的青运史研究中要从社会需求着眼确定研究课题,通过详细地占有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和深入的研究,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对具体事物的研究中,为防止出现片面性和偏差,还要注意把所研究的课题放到全局中去考察。这是因为青年运动只能是社会进步与发展大局中的局部,只有站在全局的角度考量,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关于中国青运史资料的发掘和积累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搞好青运史研究工作的基础,而资料工作则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保证。掌握翔实、可靠的资料并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是确保立论准确、叙事客观公正的前提。

受中国青运史研究对象和内容所限,青运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难度较大,是耗神费力而又难以收到效益的工作。在过去的中国青运史研究中,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不能满足青运史研究发展的要求。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的滞后制约了青运史研究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在青运史研究中还存在许多“空白”有待添补,还有许多领域有待进入。从时间上看,不仅要对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青运史进行研究,而且还要对20世纪后半叶的青运史进行研究。如果从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考虑,对20世纪后半叶乃至21世纪青运史的研究意义更为重大,需要加大研究的力度。从研究专题的内容看,不仅要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方面的专题,还要有经济、思想、文化、组织、生活等方面的专题。

总之,今后要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青运史的资料积累和专题研究工作,以切实推进青运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四)关于中国青运史研究人员的队伍建设问题

在过去的中国青运史研究中,共青团系统内的人员一直是青运史研究的主要力量,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最为突出。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局面必将会发生改变,青运史研究一定要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因史学工作的特点所决定,青运史研究只能平稳渐进发展,不会形成某种“热潮”。由于从事青运史研究的人不多,青运史研究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加强青运史研究人员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希望通过行政手段解决青运史研究人员队伍建设问题不现实,未来青运史研究的发展只能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青年运动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青年的社会作用日益扩大,青年群体也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许多与青年社会活动相关的学科都把研究的视角投向青年,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诸如青年学、青年社会学、青年心理学、青年伦理学、青年美学等新的学科门类。这就使得青运史研究有了新的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任何一项研究都不可能走封闭的发展道路,互相兼容、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是社会科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诚然,每一项研究都应该有其自身固有的研究力量,但是它的状态应该与该研究的发展水平和社会需要相匹配、相适应。

三、从现实出发拓展和深化中国青年运动史研究

2019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加强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研究,深刻把握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要阐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运动的关系,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要回答好为什么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为什么当代青年必须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找准当代中国青年运动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着力点,激励广大青年在各行各业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要深入研究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了解青年优势和弱点,引导广大青年把树立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引导社会各方面关心青年、服务青年,积极做好青年工作,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2]。这表明社会现实要求青运史研究不能始终呈现一种“扁平化”的状态,必须拓展研究思路和范畴,必须深化研究层次和内涵,以适应和满足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深入领会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和深化青运史研究。

(一)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青年运动史研究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4月19日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坚持大历史观,要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合的高度,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各领域开展历史研究,总结历史规律,揭示历史趋势。同时指出,研究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要“讲清楚为什么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具有如此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讲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讲清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起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讲清楚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不断完善发展”[2]。

习近平总书记为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历史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和目标。这些要求虽然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不像通常所说的“还原历史真相”那么容易入耳和接受,但是这些要求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五四运动百年后中国发展的真相。我们常说当代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节点上,处于一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可是在现代中国前进的道路上,却不时出现一些引人注目的观点,诸如“救亡压倒启蒙”“中国生产力落后不适合搞社会主义”“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是骗人的”等。这类观点的出现,既跟我们前进中的曲折有关,也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有关,如果不能有理有据地把这类事情讲清楚,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产生不良影响。很显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些要求是时代的要求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

从五四运动前后百年历史的对比不难看出,五四运动后百年中国的道路虽有曲折,但是总的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光明的、正确的,应该循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为了这个目标需要把走过的路搞清楚,并且在搞清楚的同时,找到出现曲折的原因,以便更好地行走在这条路上。从这个角度上看,用大历史观和“四个讲清楚”的精神指导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发展历史的探索十分必要。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大历史观和“四个讲清楚”的精神,搞好青运史研究,把中国的事情讲清楚,有理有据地说明“四个自信”是有历史依据的,就能真正地发挥“以史为鉴”的作用。

基于上述认识,青运史研究一定要遵循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去拓展和深化。这是一条新路,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二)奠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吸收和运用新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青运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实践也证明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保证青运史研究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但是也必须明确,在实际研究中一定要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掌握其科学方法,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教条,要努力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现象发生。另外,还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是青运史研究的指南,但它并不能代替青运史研究,青运史研究有其自身的内容和规律。青运史作为一门正在建设中的新学科,应该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作用的基础上,吸收、移植和综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进新的科学观念,扩大研究的领域,即不但学习史学的新理论、新方法,还要吸收青年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门类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同时还应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只有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才能实现青运史研究科学化的目标,才能让青运史研究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因此,我们在中国青运史研究中,一定要站在中国现实的基点上,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拓宽研究的思路和范畴,把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融入到研究中,让研究成果能够把道理讲清楚,能够说服人、打动人,能够为广大青少年所接受,并使其受到启发和教育。时间是连续的,历史的发展也是延续的,各个节点都是相互承接的。中国的今天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它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史学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就是寻找历史发展的来踪去迹,启发人们寻找历史的趋势和规律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百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3]。

我们作为历史工作者就应该把这些“宝贵成果”开掘出来,利用起来,有理有据地说明我们所讲的“四个自信”是有所依据的,是为实践所证明的;并且以此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认识到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正确的人生选择。

(三)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建构科学学科体系

任何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完成科学化的进程中,都必然存在和面临体系的建构问题。中国青运史学也必然如此。青运史研究要保证所建构的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在过去的中国青运史研究工作中,已经有许多基础理论研究问题提了出来,但是限于各方面的条件,这些问题至今没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其一,关于中国青运史研究对象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笼统地讲似乎不成问题,研究对象就是中国青年运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但是青年运动的涵义不那么清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研究者都是把研究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政治运动、青年团的发展历史作为青运史的研究对象。针对这种情况,就有人提出应该研究“敌、我、友三方面青年运动的历史”,提出要研究“青年文化史”“青年思想史”等一类的主张。

其二,关于中国青运史的上限问题。现在出版的青运史专著一般的提法是,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运动的开端,没有明确地说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的开端。但是在有关青运史研究的论文中,对这个问题却是看法各异,有人认为应以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的爱国斗争和国内的学界风潮为标志作为中国青年运动的开端,有人认为应以孙中山建立同盟会为标志作为中国青年运动的开端,也有人提出早期青年运动的概念,把五四运动前新式学生群体的爱国斗争称为早期青年运动,把五四运动认定为中国青年运动的开端。关于青运史的上限问题至今没有共识。

其三,关于中国青年运动的主体究竟是工农青年还是知识青年的问题。有人认为是工农青年,有人认为是知识青年,甚至有人认为青年运动就是学生运动。这个问题至今莫衷一是,争论还在继续。

上述三例可以说明中国青年运动史研究存在许多事关研究科学化的基本理论建设问题,这些问题在推进青运史研究深入发展及进行学科建设中是需要认真解决的。

(四)认真探索和总结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规律

认真探索和总结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规律,把握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大趋势,回答好为什么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个问题,是中国青运史研究亟待认真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4]。发现和认知规律是把稳历史发展大势的前提,帮助青年人认识和把握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规律是青运史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目前的青运史研究成果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凤毛麟角。我们说要深化青运史研究就是要从这方面深化。汤因比说:“没有好奇心的鼓舞,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历史学家;但这还不够;因为好奇心如果没有目标,结果也只能成为一个盲目追求知识的博学者而已。每一个大历史学家的好奇心,总是要追求解答对于他那一个时代具有实际意义的某种问题;这种问题,概括来说,就是‘这个怎样从那个产生出来呢?’”[5]。

青运史研究者应该去“追求解答对于他那一个时代具有实际意义的某种问题”,以尽作为历史工作者的一份责任。而要切实做到这一点,最大的问题是史料问题。我们要从发现和探索规律的角度去搜集史料,这是一个繁琐、费时、费力的事情。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原来的历史资料就完全没有用处了,而是说我们要在原来积累的基础上,再根据新的需要去进一步地拓展和开发史料,从中发掘需要的成分。我们原来的资料多是从“是什么”的角度积累的,现在要从“为什么”的角度去挖掘。只有进一步扩大史料的积累,才能满足研究的实际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保持科学的态度,对历史资料进行必要的甄别和考证,要用翔实的史料去阐述历史,说明道理。史学研究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主观臆想,一定要把研究的结论建筑在扎实的史料之上。

时代向青运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青运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认真探索和总结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虽然是一句老话,但是在中国青运史研究中实际做起来却是一个新课题,需要青运史工作者认真做起来。

总之,中国青运史研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时代使命和要求出发,扎扎实实地拓展和深化。

猜你喜欢
历史研究工作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不工作,爽飞了?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