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静山与陶行知

2022-01-01 05:41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晓庄陶行知儿童

郭 戈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 100017)

陆静山(1904—1996),江苏无锡人,儿童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音乐家、辞书家,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战友。他从1926年加入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同志会”开始,到1946年陶行知逝世后创办第一所“行知小学”,前后20年紧紧追随陶行知,先后参与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和集美乡村师范、山海工学团和西桥工学团、国难教育社和生活教育社、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创建工作,积极从事乡村教育、生活教育以及“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试验和研究,并把一生都献给了儿童教育事业,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考察和总结的,主要是陆静山与陶行知这20年的交往及其有关作为,以此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

一、 结识陶行知,加入“乡村教育同志会”(1926—1927)

陆静山6岁读私塾,11岁入小学,上学不过十年,主要靠自学成才。16岁开始创作,五年里发表30篇短篇小说和文章,从此开启了文艺创作之路。1923年8月,被无锡郊外河埒口镇的开原乡立第一小学(后改为县立河埒口小学)聘为教员,后任教务主任,还兼任过县立女中附小半年的课。他与校长潘一尘借鉴学习东南大学附小、无锡三师附小等校的改革经验,不但扩大了学校规模,而且摸索出一套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受到了多方关注和称赞。

1926年10月9日,时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的陶行知专程去开原一小考察,并参加了该校与附近学校联合举行的庆祝会。回去后撰写《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一文,赞扬开原一小“办得很有精神”,“不但效法他人的成法,而且有它独创的方法、独到的境界”,“有最敏捷、最切实的方法引导学生组织积极的活动”,并希望各个学校都能得到这种精神。(1)陶行知:《无锡小学之新生命——开原乡立第一小学一日生活记》,载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年版。同年12月,陶行知以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名义在南京尧化门小学召开第二次“特约乡村学校”研究会,吸收开原一小为“特约乡村学校”,该校潘一尘、陆静山、姚子克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加入“乡村教育同志会”。(2)王文岭:《陶行知年谱长编》,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2年版,第187-188页。1927年1月15日,陶行知又在无锡开原一小召开第三次“特约乡村学校”会议,到会人数百余人,如江苏省教育厅长江问渔,教育会会长袁观澜,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助教盛朗西,无锡教育局长蒋仲怀等。(3)徐莹晖:《生活教育社的组建过程》,《教育史研究》2019年第2期。陆静山十分敬佩陶行知,自此以后便做了陶先生的学生,边学边干,半工半读,成为追随陶行知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战友,也是践行、宣传和研究陶行知乡村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最得力的“陶门弟子”和骨干分子之一。

二、 担任晓庄师范指导员,开办中心小学(1927—1930)

1927年3月15日,陶行知在南京北郊小庄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学校”,并抽调一些教师到该校工作。陆静山担任音乐教师(乐歌指导员)、小学实习指导员,兼任中心小学教员,同时编辑《儿童生活》月刊(石印本,学校发行)。操震球、戴伯韬、李楚材、王洞若等13人成为该校首批学生。在这里,陆静山结识了一些共产党员,开始接受了一些进步思想,并在教学中教革命歌曲,还参加了声援下关和记工厂工人反帝斗争的示威游行。当时的小学员黄明后来回忆说:“晓庄师范附小的音乐课是陆静山先生教的,他教我们唱《锄头舞歌》,这些歌词到现在还能记得,如《少年先锋队歌》……”(4)黄明:《晓庄教我劳动光荣,要为人民服务》,《行知研究》1983年第9期(安徽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编辑出版)。为了更好地教学,陆静山还编辑出版了由陶行知题写书名的《晓庄歌曲集》,板俊荣在《〈晓庄歌曲集〉研究》一文中指出:

陆静山在晓庄学校,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撰写了一些文章,如《乡村小学五月份生活材料》(1928)、《晓庄中心小学之创设及其问题》(1929)、《理想的乡村学校》(1929)等,发表在《儿童教育》《地方教育》和《教育杂志》上,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晓庄学校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手素材。他在《理想的乡村学校》(1929)中感叹:一开始认为“做大学教授易,做小学教师难,做乡村小学教师更难”,后来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在于难易问题,而在于“做事人的‘心’的问题”;“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如果做小学教师的能把整个的心,放在教育上,把整个的心献给儿童,到那时即无所谓难易了”(6)陆静山:《理想的乡村学校》,《地方教育》1929年第2期。。通过在晓庄学校的工作经历,陆静山谈到了理想的乡村学校的一些做法,如同事间的通力合作、幼稚园和小学的沟通、课程的联络与教材的组织、儿童的生活指导、社会活动的开展等。《晓庄中心小学之创设及其问题》(1929)则讲了除晓庄小学之外,在周围三里内开办5个中心小学的情况。他说:“我们知道创办学校是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在民气闭塞的乡间,尤其是乡间的创举。但我们有热的血,坚强的意志,这些阻力是不怕的。现在不到一年,各处纷纷来函,要求去开办小学的事情应接不暇了,可见砻糠搓绳,难在起头。”(7)陆静山:《晓庄中心小学之创设及其问题》,《教育杂志》1929 年。

陆静山在晓庄学校的工作,不少文献都有记载。如夏孟文在《回忆晓庄》称:“晓庄没有教师只有指导员,如杨效春、陆静山、邵仲香、吕镜楼、韩凌生等先生分别担任各组指导。也有不定期到晓庄作学术报告的,如秉农山、曲仲湘、姚文采等先生。白天,晓庄是静悄悄的。在一片严肃安静的气氛中,有的按组自学,有的按组讨论,有的做工艺、农事活动。只有音乐组的钢琴,不时在劳山脚下传出叮叮咚咚的声响。”(8)夏孟文:《回忆晓庄》,载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陶行知一生》,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民盟历史文献 陶行知》记载:随着晓庄各中心小学已有第一期高小毕业,为解决农村孩子升中学的问题,陶行知创办了劳山中学,招收初中一年级学生,由晓庄师范拨出教室、宿舍和办公室。教学人员由师范部的指导员和学生兼任,除了陆静山教音乐之外,还有教英语的上官进赋、教物理的丁柱中、教生物的董纯才、教国文的操震球(兼劳山中学校长)等,实行课堂书本教学与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单元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9)夏德清,武素月:《民盟历史文献 陶行知》,群言出版社 2014年版,第62页。晓庄全体会议记录:1929年7月,陶行知主持晓庄师范全体会议,决定全校分为五个学院,由各院院长率领若干志趣相同的师范生去作更深入、更具体的研究和试验。五个学院及院长分别是:和平学院,院长陶行知,主体为晓庄剧社和社会组;万寿学院,院长邵仲香,主体为农艺组;晓庄学院,院长潘一尘;吉祥学院,院长张宗麟;三元学院,院长陆静山。(10)《1929年7月8日晓庄全体会议记录》,载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第873页。

1930年1月,陶行知在晓庄学校召开全国乡村教师研讨会,发表《生活即教育》的演讲,系统阐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理论。同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勒令停办和武力封闭晓庄学校,陶行知受到通缉而避难日本,这件事也成为陆静山仇视白色恐怖政权的开始。为此,他在翻译《柏林五一之流血》的“引言”中指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May day纪念日又快到了。这一短篇是关于去年May day流血的情形。原作者杉本良吉君在他结束处这样写着:‘在最近的将来,谁能断定说东京再不会有这样的流血发生?’我们可以借他的口吻说:‘在最近的将来,谁能断定说上海亦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朋友们:今年的May day又将在什么地方流血!”(11)陆洛译:《柏林五一之流血》,《拓荒者》1930年第4、5期。

三、 在无锡小学和集美乡师推广“晓庄经验”(1930—1932)

晓庄学校停办后,陆静山与潘一尘、唐文粹、糜仲照、王瑞符等师生转移到了无锡新渎桥小学,潘一尘任校长,陆静山任教务主任,其妹妹陆静霞(晓庄学校幼稚师范科)等则转移到河埒口小学,继续推行陶行知的主张。钱迪回忆说:“他们在这里办‘生活教育’的试点,向学生进行爱国和科学实践的教育,搞得十分红火。……记得每天升旗仪式时的导师讲话,简明生动,感受真切。把高年级导师讲话,还编印了一册《小朋友谈话》(陆静山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2)钱迪:《抗战前新渎小学的生活教育》,《无锡县文史资料》1985年第3辑。该书于1933年出版于北新书局。此外,陆静山为王昆仑等创办的《人报》副刊撰写系列文章,后结集为《写给小朋友们看的苏联五年计划的故事》一书于1933年出版于儿童书局。

陆静山仿效“晓庄剧社”,还在学校办了一个“青蛙剧社”,“青蛙”的意思是为农民叫唤。他们在无锡、苏州上演的剧本也是从晓庄学校带回来的,如“苏州夜话”“南归”等。陆静山亲自出演过“南归”中的男角,也写过一个反映农妇、女佣、更夫痛苦生活的独幕剧。(13)陆静山:《自传》(未发表),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其间,他还为无锡县立河埒口小学和县中心小学拟订了一个《生活教育试验大纲》,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原则、目标、导师、经费、环境与设施、工具、儿童生活、课程、生活法、教科书等问题作了全面阐述。(14)陆静山:《生活教育试验大纲》,《集美初等教育界》1933年第3卷第5期。他们的试验改造受到邻校盛店小学校长杭苇(上海解放后历任教育局处长、副局长、局长)的称道,因互相欣赏、志同道合,“从此结为至友”(15)杭苇:《我的回忆——自己走过的路》,载赵永良,蔡增基主编:《无锡望族与名人传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930年,新渎桥小学校长潘一尘被无锡警备司令部逮捕,后保释回校(16)《潘一尘安然返锡》,《新无锡》1930年11月11日,第3版。,不久潘、陆等人相继离校。

从整数乘法到小数乘法,再到分数乘法,都是乘法意义的一次跨越,从知识起点和学生学习起点的角度来看,教学活动要从运算意义、运算过程和运算方法上为学生的学习起点做准备。

1932年1月10日,陆静山在上海与无锡乡下姑娘(胡蓉,小学毕业)结婚,已从日本回国的陶行知做了主婚人,还根据其恋爱史,代陆静山写了一份结婚通告,分发给男女双方的亲友。陶行知在这份别开生面的通告上写道:“我爱的是乡下姑娘,怕的是摩登小姐。我敬的是赤脚先生,厌的是花花少爷。我们在人生的大海里遇着了,恩情好似鱼与水。喜雀一声报喜信,三杯美酒快到嘴。”(17)陶行知:《静山的结婚通告》,载陶行知:《知行诗歌集》,儿童书局1933年版。

这时,原晓庄学校负责人之一的张宗麟,担任了集美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校长,并到上海聘请教师。在陶行知的联系和动员下,包括潘一尘(小学指导部主任)、陆静山、唐文粹、王瑞符、王丙乾在内的一批晓庄学校指导员和毕业生到集美乡师担任指导员,继续从事“教育革命活动”,传播陶行知种下的火种。陆静山任该校生活指导部主任,兼任其下属八所小学之一的乐安中心小学校长。(18)朱秀三:《集美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史略》,《集美文史资料》1993年第4辑。刘心村:《集美乡师创办前后》,载陈呈主编:《集美学校革命史文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他后来回忆说:

“我到了集美乡师,看到学校虽然成立只有半年,但是已把借用的祠堂、民房,经师生自己动手,改建为校舍,如课堂、办公室、园地等等,都很像样。中心小学、幼儿园、农民夜校也建立起来了。师生的生活、学校的风气,很有晓庄精神。经过1932年的加强建设,学校又有了新发展。……乡师是教师学生共创共有的学校。教师称指导员,他们跟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所谓共教,共学,共做,就是陶氏主张的“教学做合一”……所谓共生活,陶行知认为师生共生活、同甘苦是最好的教育。”(19)陆静山:《晓庄的教育革命之花在集美怒放》,载曾讲来主编:《风云录 集美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1932年4月,苏区红军进攻漳州,吓坏了一些人,集美各校停课放假,有的还逃到厦门去躲避。集美乡师没有放假,照常上课,也没人躲避,红军撤退后给扣上了“赤化”的帽子,到这年冬天便被查封了。陆静山在集美乡师工作时,曾与唐文粹合写《试验乡村师范的生活与行政》(1932)一文,总结了一年来集美乡师的生活和教育、生活和计划、生活和考核、生活和工具,以及经费投入、学校设施、人员和事业情况等。(20)陆静山:《试验乡村师范的生活与行政(附表)》,《集美初等教育界》1932年第3卷第3期。50多年后,他在《晓庄的教育革命之花在集美怒放》(1986)的回忆录中写道:

“乡师只存在两年不到的时间……由于乡师全体指导员和同学的集体努力,还由于乡师中共地下组织的工作影响,乡师还是有成绩的,如许多同学和指导员在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有的革命觉悟有所提高或大大提高,他们后来相继成为勇敢的革命战士或共产党员,有的成为革命烈士,有的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设新中国作出了贡献。”(21)陆静山:《晓庄的教育革命之花在集美怒放》。

四、 河埒口小学的“小先生制”与西桥工学团(1933—1936)

集美乡师被查封,陆静山回到上海,一度参加了陶行知在上海创办的山海工学团的教学工作。他还积极为陶行知办学筹款,第一个按规定“介绍稿件一律捐十分之一”捐出稿费15元。(22)陶行知:《几条筹款办法——致汪达之、孙铭勋》,载《陶行知全集》第8卷,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1933年春,由陶行知引荐,陆静山被任命为无锡县立河埒口小学校长。三年内,他干得有声有色,尤其是引入了陶行知发明的“小先生制”和“教学做合一法”,使学校声誉进一步提升。教师强济和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一个缩影》中回忆说:

“三十年代初期(抗日战争前)的河埒口小学继承和发扬了这个光荣传统。校长陆静山,教师强济昌、杨鸣东、吉菊潭、浦振鸥、孙风英、顾云等,是陶行知的学生(南京晓庄乡村师范毕业)或信徒,他们志同道合,按陶行知‘教师要到眼面前的乡村去改造学校,改造环境’的主张,在办学中,致力于生活教育的实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有两句著名的口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它的含义是:学校应以生活教育为中心,而生活来源于社会,社会才是一所大学校。该校曾把这两句口号以对联的形式贴在大礼堂的柱子上,十分醒目,师生人人知晓。……学校的各科教学,不沿袭陈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校长陆静山,研究儿童教育,收集整理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儿童故事。有一段时期,他曾利用每天早操后的十分钟,给全体学生讲苏联的儿童故事《表》,连续讲了二十次,学生听得津津有味。”(23)强济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一个缩影》,《无锡县文史资料》1985年第3辑。

陆静山与同为小学校长的杭苇等,于1933年4月4日当时的儿童节创办了《儿童新闻》,由人报社出版发行,每周出一期,向全国发行。报纸内容分时事、科学、文艺和儿童创作四版,主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抗日救国、揭露旧社会黑暗、介绍科学知识、宣传和推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等。(24)杭苇:《我和少年儿童刊物》,载贺宜:《儿童文学研究》第25集,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7年版。陆静山发表的文章有《月亮》《金表(连载)》《飞来飞去的鸟儿们》等。该刊很受无锡等地小学生的欢迎,据称,“当时六年级学生大多订阅了一本进步的儿童少年刊物《儿童新闻》,作为丰富生活的‘精神食粮’。在这个刊物上,也常常发表老师指导我们学生投稿的作品,如诗歌、散文、小故事等”(25)强济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一个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12月,陆静山受陶行知委派,率小先生侣朋连带大洋30元和一批图书,到无锡宜兴的西桥,协助当地知识青年承继行(承国英)办起了西桥工学团。该团下设小农场,又建立了农民信用合作社,不但使一百多个农家孩子到工学团学校上学,而且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成为继上海的山海工学团之后的一个范例。(26)王尚义:《陶行知教育思想教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页。陶行知鉴于西桥工学团是其亲自支持创办的苏南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工学团,他又派山海工学团团长张劲夫等前去助阵,还与陈鹤琴等一起亲临指导,并赋诗一首《迎接新西桥》,撰文一篇《跟西桥学》。根据承浩光回忆说:

“陆静山老师是陶先生的学生,当时还在无锡任教,虽然工作很忙,陆老师每隔段时间就来一次,一住三、四天。他帮助学校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并提高了大家克服困难的信心。他教学生唱歌,我记得当时《大路歌》就是陆老师教我们唱的。有时他给学校老师和小先生讲形势。我们在那时第一次听到中国共产党闹革命,以及朱德、毛泽东的名字,红军打仗机智、勇敢等等。每当时局有变化,陆老师就出现在我们面前。记得西安事变后,陆老师来到了西桥,详细阐明共产党不杀蒋介石的道理。他还给学校带来了一架留声机和一些进步歌曲的唱片。”(27)承浩光:《宜兴教育史上的一颗明珠——西桥工学团》,《宜兴文史资料》1982年第2辑。

其间,陆静山在儿童书局又出版了几部由陶行知题写书名或作序的著作《乡村小学开办法》(1933)、《儿童图书馆》(1934)、《新小学布置法》(1935),并在《中华教育界》《初等教育界》《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等上发表一些论文,这些论文均为他多年来践行陶行知乡村教育及其教学法思想试验的工作总结、感悟和例证。其中,《地方小学与小先生制》一文,以河埒口小学以及西桥工学团的办学经验为例,论述了地方小学的使命、实行小先生制的先决条件和实施方法(如改排生活表、组织宣传、课本、指导、考核、集会),以及实行后的进一步意见。最后写道:

“我们已很深信小先生制在地方小学中是有它的前途的了。我是一个办地方小学的人,我已在学校中实行着小先生制。这篇文字是我实行了小先生制后写的。我希望办理地方小学的同志们一起来干这个工作,使小先生制普及于全国,使普及教育运动在全国各地各乡村轰动起来,实行起来。”(28)陆静山:《地方小学与小先生制》,《中华教育界》1935年第22卷第7期。

五、 加入“国难教育社”,开启革命工作(1936—1938)

1936年1月,陆静山由“陶门弟子”张劲夫介绍到上海接替他的工作,在江苏省立俞塘民众教育馆担任教育以及音乐课程的教员,主讲教学法和音乐。陈友新回忆说:“教学方法课的陆静山老师是专任的,还教音乐,教了很多救亡歌曲,当时聂耳、冼星海等所创作的歌曲几乎都教了,我们也学会了。”(29)陈友新:《我的回忆(一)》,《奉贤文史》1989年第4期。2月,陆静山加入了陶行知、张劲夫等发起的“国难教育社”,由此开始其革命生涯。他主要通过编辑出版书刊、撰写教育论著特别是儿童读物,鼓动抗日救亡,宣传苏联成就,还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儿童抗日团体“新安旅行团”在沪的组织工作,以及“推行新文字”发起人签名活动。

上海是旧中国的出版中心,也是儿童报刊的重镇。陆静山与在沪工作的杭苇决定将无锡的《儿童新闻》迁至上海出版,于是,他们便合租了青岛路77号新建的出租房子,并决定用业余时间出版《少年知识》半月刊,还挂上了“少年知识出版社”和“儿童新闻社”的牌子。(30)杭苇:《我和少年儿童刊物》。1936年,《少年知识》创刊半年不到,被勒令停刊,不久又改名为《中国少年》,不到半年又被迫停刊。在上海,陆静山以陆洛、温锐的笔名发表大量文章,其中有图文并茂介绍苏联成就的《十九岁的苏联》《苏联儿童的夏令营》《长一千八百公里的大北铁道完成了》《苏联的科学家、植物医师米丘林》《人类史上第一部民主的宪法》《苏联空中英雄的伟举》《从日俄战争到日苏战争》《苏联航空探险队的北极探险》《苏美超北极航空线》等,还有进步歌曲《儿童先锋歌》《少年前进歌》等。

1937年“九一八”事变后,陆静山回到家乡,参加了无锡文化界抗日救国协会,并担任副会长(张锡昌任会长)。他根据国内外形势写了一篇《抗日必胜》的演讲稿,分作11次用,发表在《乡村工作》杂志上,并用它在纱厂工人的学习班做宣传课本,还参加游行、座谈,教群众唱抗日救亡歌曲。11月无锡沦陷,陆静山带着一家人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活。12月,与杭苇同船到达武汉,参加了“陶门弟子”刘季平、戴伯韬等组织的全国抗战教育研究会,并与杭苇、唐文粹合写了《抗战小学教育》(读书生活出版社1938),主要内容有国际形势与抗战前途、抗战教育基本理论、抗战小学教育的任务和实施、机关改造、课程大纲、教师任务、儿童活动等。

1938年1月,由生活教育社的关系介绍,陆静山在江凌创办的《大众报》(三日刊)担任编辑,主要负责第二版。3月,又转去革命出版机构的新知书店工作。陆静山接受任务到湖南负责开办新知书店衡阳分店,接着又到广西桂林,跟主持书店工作的华应申一起找房子开办桂林分店,并为新知书店总店迁移做准备。

六、 筹办生活教育社,创刊《少年战线》《西南儿童》(1938—1944)

1938年8月,作为国民外交使节在海外活动两年多的陶行知,回国后即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并在广西筹备、公开成立生活教育社事宜,“发起人推定陶行知、唐现之、季平、杨寅初、汪达之、王洞若、吴新稼、王慕祥、陆静山等九人为筹备委员”(31)陶行知:《生活教育社立案的呈文》,载《陶行知全集》第4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260页。。12月15日,生活教育社在桂林公开成立,推举陶行知为理事长,至此该社正式成为合法的民间教育社团,也结束了生活教育运动一段时间群龙无首的局面。(32)徐莹晖:《生活教育社的组建过程》。1941年,生活教育社总部迁移到重庆,担任理事的陆静山与新安旅行团团长汪达之留守负责桂林分社的活动,直至1944年。

1939年3月,陆静山辞去新知书店编辑工作,去桂林中山纪念学校当教务主任,并负责创办了生活教育社主办的两个少年儿童报刊。一是主编《少年战线》半月刊,1939年5月1日由新知书店出版发行,1941年初停刊。陆静山撰写的发刊词云:“在中国的各处,都有许多埋头苦干的小工作者、小战士、小护士、小演说家、小艺术家。但是,现在还没有一个刊物来反映这些小战士、小工作者们的生活,来使大家的力量团结起来,更有力地推动工作,来使大家吸收更多的新知识。因此,《少年战线》是‘全中国的小朋友们自己的刊物’。”该刊设有世界大事、抗战常识、童运消息、工作指导、儿童生活、诗歌、童谣、歌曲、故事、游戏、科学、工艺等栏目。(33)王泉根:《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编年史 (1900—2016)》,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年版,第239页。陆静山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如言论《怎样保卫西南》《团结起我们的小力量》《拿什么献给今年的七七》《写了文章给谁看》《英国为什么要和苏联做朋友》《怎样使全国小朋友更加团结起来》,童谣《日本鬼》《糊涂虫》,图文说明《海陆空军大联合》《蜜邱林》《苏联儿童的夏季生活》《伟大的人、伟大的水电厂》《纪念七七少年献礼》《空舍清野中少年的工作》,歌曲《小战士歌》(与陈田鹤合作)、《保卫大西南歌》(与郑律成合作)、《七七两周年纪念献礼竞赛歌》(与田汉合作)等。

二是主编《西南儿童》周刊,1939年6月5日创刊,西南儿童报社出版发行,社址在陆静山任职的桂林中山纪念学校内。他在《发刊词》中说:“我们西南的小朋友就应该和全中国的小朋友团结起来……再和全世界的儿童团结起来,打倒日本鬼子,创造新中国;打倒法西斯蒂,创造新世界。”该刊设有儿童歌曲、诗歌、战时常识、儿童通讯、工作报告、战时算术、儿童创作、图画故事、儿童言论、游戏、戏剧、小言论、时事报告、儿童生活通讯、儿童故事、补充教材、连环画等栏目,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知识性、趣味性较强。1943年8月被国民党查禁。(34)魏华龄:《生活教育社桂林记事》,载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其间,陆静山发表了一系列儿童作品,如歌曲《小小兵》《四月四儿童节歌》,歌舞剧《小红帽》,诗歌《十月十》《做棉衣》《火把》《纪念国父诗》,文章《在常识课里我们研究欧洲大战》《一年来的儿童读物》《中心国民学校的儿童训导及其途径》等。有评价认为,《少年战线》和《西南儿童》是战时大后方创办较早的两个儿童文学刊物,并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5)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此外,陆静山还出版了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著作,如《黄金河的出现》《北极新天地》《小蛮牛》(以上均由文化供应社1941年出版),以及《新儿童生活歌曲》(康健书局1942)、《歌剧集》(实学书局1942),并主编《幼年文库》(建文出版社1940)、《万有少年文库》(万有书局1944),其中的《抗战故事(上下)》《战地》《从甲午到七七》《我们的友邦美英苏》《三个民族英雄》《陆地的故事》《天空的故事》《海的故事》《水的故事》《伊索的故事》《发明家的故事》等,都是质量较高的行销品种。(36)万忆,刘硕良,林杰谋:《广西新闻传播事业史(1897—2018)》,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62页。值得一提的是,陆静山和陶行知合作编写了一套小学语文教材,即在1941年完成的《战时儿童国语读本》,由陶行知审订,提交教育部审查时,还交了36元审查费(37)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08、526页。,但因为教育部正在组织辑出统一的中小学四科“国定教科书”而没有通过。对此,陶行知在日记中曾有两次记录:“致信陆静山,要《战时儿童国语读本》副稿”“致信教育部,送审陆静山《战时儿童国语读本》,修改完毕”(38)王文岭:《陶行知年谱长编》,第576、577页。。

1944年10月,日军进攻桂林,陆静山一家又第二次过着逃亡生活,在匆忙撤退黔南独山县的过程中,丢失了岳母,冻死一个幼女,使他对国民党及其军队十分失望。

七、 负责育才学校,创办“行知小学”(1945—1947)

1945年初,陆静山一家经过半年的颠沛流离,终于抵达重庆,见到了分别多年的恩师陶行知。他又打起精神投入到陶行知领导的生活教育社的各项事业,主要负责育才学校的教学工作。经陶行知介绍,陆静山加入了民盟,与胡伯周一起创办了《中国儿童》周报,还与方与严等积极参加重庆民主运动的一些集会和新华日报的几次纪念活动。此外,根据陶行知要求,他又整理出《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1945)一文,对新的社会教育的作用、性质、定位意义、特点、办法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39)陆静山整理:《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载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抗战胜利后,陆静山撰写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儿童》《儿童世界》《正中儿童》上发表“儿童抗敌故事系列”《丁丁》、文章《暑假到》、诗歌《青蛙》、歌曲《猴子戏》《放纸鹞》《四月四日儿童节》《我愿》《好风景》《钓鱼对唱》《萤火虫》《上高山》《爱斯基摩人》《加拿大的孩子们》《包米和番瓜》(与刘天浪),以及“火星探险”等。还著有《少年国语文选》(4册,与杨明志合编,实验书店1946)、《儿童文画》(3册,实学书局1945)、《最新小学升学指导》(实学书局1946)、《少年国语文选》(2册,文光书店1946,与杨明志合编,高小及初中适用)等书。

1946年4月,陶行知赴沪,生活教育社总部仍留重庆,陆静山与马侣贤则坚守重庆,分别负责育才学校在合川古圣寺和城中红岩村两个分部的办学事宜。6月16日,陆静山致信陶行知谈道:“现在古圣寺附近明家院租房住下,一方面可照护孩子,一方面乡下物价便宜点,另外想把预计中的农民用的识字班课本编好。”(40)《陆静山致陶行知》,载胡晓风,金成林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2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不幸的是,陶行知7月25日在上海突患脑溢血辞世,享年54岁。8月4日,生活教育社及育才学校、社会大学全体师生在管家巷召开陶行知追悼大会。9月22日,重庆市40多个人民团体发起共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各界名人史良、邓初民、吴玉章、张群、胡子昂、许德珩、张有渔、端木蕻良、何其芳,陶门弟子马侣贤、方与严、陆静山、罗克汀、陈迩冬、孙铭勋、陆地、操震球等两千余人参加。就在此时,陆静山撰写发表了《陶行知的教育方法——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遗教》,是陶行知逝世后宣传和研究其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章。其中前文详细阐述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和实际,包括其来源、其实例、其特点、其效果等。他说:“陶行知先生——这位中国现代教育界的大师,他一生的事业,就是为老百姓服务,为小孩子服务。他要教老百姓出头,做现代中国的主人翁。把小孩子从旧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做现代中国的小主人教育”,为此,“他曾经创造出种种切合于中国当前情况的办法,来达到他的服务老百姓、服务小孩子的宏愿。于是‘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在他的实践中发见了,最快最经济的普及教育方法‘小先生制’也创造出来了”。文章最后强调说:“‘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与实际,其实,陶行知先生只是开了一个头,进一步的研究和尝试,规范的推行,还要靠我们教育界同人来继续努力呢!”(41)陆静山:《陶行知的教育方法——教学做合一》,《力行》1947年第6卷第1期。另载生活教育社:《陶行知先生四周年祭》,新北京出版社1950年版。

陶行知的突然病故,使得本应复员回家的陆静山不得不留下来继续工作。为了纪念陶行知、继承发扬其遗志,生活教育社于1946年8月决定开始筹备设立“行知小学”,并由陆静山负责。1946年9月,生活教育社的第一个“行知小学”在重庆管家巷28号成立,陆静山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担任校长,教师主要由育才学校师生兼任。他在《初生的行知小学》(1947)一文中,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全国各大都市里都能够把行知小学、行知中学,甚至行知大学设立起来”(42)陆静山:《初生的行知小学》,《生活教育通讯》1947年新2、3期。。但该校在1947年3月1日,在国民党反动政府搜查育才学校时也被查封,而且要求陆静山限期离开重庆,致使其对国民政府留下的一点幻想彻底覆灭。

1947年9月,陆静山回到上海,在陈鹤琴主持的“国民教育实验区”任研究员,并参加了党领导的“中国儿童文学工作者联谊会”,担任理事。1948年1月,在邢舜田(林丁)介绍下,陆静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为党工作了40多年。到新中国成立前,他在《大公报·现代儿童》《儿童知识》《儿童世界》《儿童故事》等报刊上,发表许多儿童文学作品,还出版了儿童剧《人面蜘蛛》《卖火柴的女孩子》《狼和七只小山羊》《小红帽》《造房子》,并主编了《最新小学补充教材》《童话连丛》《少年国语用书》《少年自然用书》等书。

八、 弘扬行知精神,服务新中国教材事业(1949—1996)

上海解放后,在教育局负责人戴伯韬、杭苇领导下,陆静山参与接管学校的调查工作,参加组建上海联合出版社,担任中小学教科书临时编审会负责人,主持编写小学国语新课本。随后,担任上海师范学校教导主任、代理校长。1952年9月,陆静山调京担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司小学语文组长,主要编审小学语文课本及其课程标准。在教育部里,有许多过去与他一起追随陶行知,并在生活教育社工作的战友,如董纯才、张宗麟、程今吾、戴自俺、张健等。从1953年底开始,陆静山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担任编辑,在叶圣陶、戴伯韬、辛安亭、朱文叔的领导下,与蒋仲仁、袁微子、陈伯吹等名家一起,参与了多套国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参和教学大纲)的编辑出版工作。此外,陆静山几十年勤奋努力、笔耕不辍,出版的著作有《幼儿歌曲集》(1953)、《苏联学前儿童歌曲集》(1955)、《苏联小学歌曲集》(1956)、《上北京(儿童歌舞剧)》(1958)、《拼音歌》(1958)、《秋天好》(1958)、《我们爱劳动》(1959)、《我爱铁我爱钢》(1959)等。尤其是《小学作文教学问题》(1957)、《小学识字教学问题》(1959)、《小学阅读教学问题》(1963)、《小学写字教学问题》(1963)4本专著的出版,标志着他小学语文教育思想的正式形成。

改革开放以后,陆静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焕发了新活力。1980年,作为语文教育界的老一辈专家,他被选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顾问,并在首届年会上提交了《我国近八十多年来小学语文课本识字教材情况简介》的论文。这一年以76岁高龄由人教社返聘担负起主编《新编小学生字典》的重任。1983年该字典在人教社出版后,深受学校师生欢迎,并荣获多项国家大奖,成为我国影响最大的学生专用字典。1994年,又以90岁的高龄在人教社出版了《常用字形声部首简明新字典》。这是一部联系小学识字教材的实际、配合教材的识字工具书。从1987年11月开始,陆静山享受司局级待遇。此时他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但他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仍然一如既往。他说:“我上班时,无论走路、乘车,都是锻炼身体的好办法。在车上,我愿意站而不愿坐,也是为了锻炼。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多做些工作。”(43)刘永让:《勤奋耕耘六十年——记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陆静山》,载《编辑家列传(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解放初期,因批判武训,全国宣传和教育界展开了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批判运动,之后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理论便一直受到冷落。对此,陆静山内心十分痛苦,压抑了很长时间。虽然他撰写了许多论著,但未就此发表过片言只语,实属不易也难能可贵。改革开放以后,陆静山成为陶行知研究的积极倡导者,先后担任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顾问和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的名誉常务理事,撰写了《晓庄的教育革命之花在集美怒放——回忆五十六年前的集美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986)等文章,又是十卷本新版《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的审定主任。该书主编胡晓风说:

“湘版全集一开始筹划时就感到,如果没有陶行知的生前好友、同事和学生的参与,是没有办法行动的。1982年他们派人专程去北京找到戴自俺(晓庄第三期学生)、陶晓光(陶氏次子)、陆静山(晓庄师范指导员)三位老人。当时戴、陆两人赞成,陶表示犹豫,经陆老一席话,也就同意积极参与了。陆老是晓庄同志中当时仅存的一位指导员,他说:1.出比不出好;2.早出比晚出好;3.即使出得不太理想,也不要紧,因为‘草创总难做得完美’。”(44)胡晓风:《旧事重提——编辑〈陶行知全集〉中的一个小插曲》,载胡晓风,金成林:《二人集——在生活教育路上前行》,四川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令人欣慰的是,陆静山早年创作的童话,如《七颗宝石》(李洪恩改编,海豚出版社1988)等被再版印行,同时发行了英文、法文、德文和日文版;他填词作曲的《划船》《我有一双小小手》等,被收录到现代儿童歌曲选中继续被传唱;他的作品还曾一度收入到小学语文课本之中;他的编辑人生、音乐创作成就、乡村学校教育和儿童图书馆思想已经得到了有关学者的关注和初步研究。

猜你喜欢
晓庄陶行知儿童
陶行知教育名录
南京市栖霞区晓庄村南朝墓发掘简报
吴荟如、仇浩作品
陶行知的办学理念及实践
留守儿童
A Critical Awareness for the Importance of ESP Teaching
六一儿童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