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玉成
(成武县孙寺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菏泽 274200)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部分地区为了迅速促进区域内工农业经济发展,大量的原始森林被开垦为农耕田、建筑用地,导致我国森林覆盖面积日益减少,土地荒漠问题严重,沙尘暴、飓风等恶劣天气频发;②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私家车数量的递增,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工业废气的排放量越来越多,温室效应日益严重。林木的科学培育以及现代化移植造林技术可以保证林木幼苗的有效供给,加速林木的生长,从而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升生态林的覆盖面积,充分发挥生态林抵御风沙、吸收有害气体的功效,改善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1]。
伴随着轮胎行业、建筑行业、化工行业、坚果副食品行业等的快速发展,对于树干、树胶、坚果等林副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传统的苗木栽培技术以及抚育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林业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苗木的科学培育以及现代化移植造林技术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保证林木产品的有效供给:①合理规划以及科学管理林木从苗期到收获期的生长,从而提升林木的生长速度,缩短成林时间,保证林木产品的有效供给;②通过种植特殊的林木品种(比如纤维素含量高、生长周期短的造纸专用林木),加速林木产品的供应;③可以借助合理间伐、科学修剪等措施,进行杉木大径材等高端林木的培育[2]。
苗圃的环境条件对于苗木种子的出土以及苗木的生长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苗木的规划工作:①苗圃一般建立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地势平坦、阳光充足的地区,并依据苗木栽培品种、栽培模式以及林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合理规划苗圃的规模;②苗圃的土壤应具备粘性低、透气性好、酸碱度适宜等特性,满足苗木种子萌发、出土以及根系深扎的需求[3]。
种子作为苗木的“芯片”,决定了发芽率、出土率,是影响苗木基本属性(树冠大小、枝干粗度以及坚韧度等)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苗木种子的筛选工作:①依据苗圃的气候特征(光照强度、日照时长、温度、年降雨量等),选择适宜在该地区栽培和生长的苗木品种;②采用风力选种、浸泡选种、人工精选等方法,筛选籽粒饱满、种皮完整、活力较好的苗木种子备用;③依据种皮的厚度,采用热水浸泡或者温水浸泡的方式,进行种子的催芽;④通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或者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对林木种子进行消毒,有效杀灭种子中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或者线虫;⑤可以通过用17%甲拌磷·福美双·多菌灵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有效预防土传病虫害对于种子的侵染和危害。
土壤具有提供林木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固定林木根系等多重作用,因此应从多方面着手,进行土壤土质的改良:①播种前一年的夏末秋初,对苗圃上的杂草进行彻底的清除,并借助大型旋耕机进行土壤的深耕,一来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释放土壤中的养分;二来利用霜冻、紫外线照射、机械损伤等措施对靶标害虫以及病原微生物进行有效的杀灭;②在林木种子播种前,再次进行土壤深耕作业、土块碎化作业、平地作业,并借助土壤速测仪以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pH计等实验室仪器,对土壤墒情(温湿度、pH值等)、土壤结构以及土壤中可利用有效成分进行检测,并合理施用腐熟农家肥、有机质、枯草芽孢杆菌以及化学肥料(一般以N、P、K复合型肥料为主),对土壤土质进行优化升级,增加种子与土壤的接触面积,为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以及出土的整齐度奠定基础[4]。
进行科学播种是提升种子发芽率以及出土率的关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依据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年降雨量以及降雨主要集中季节、年有效积温、光照强度、日照时长等),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一来为种子的出土以及幼苗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来使种子萌发、出土等林木幼苗生长关键期与飓风、霜冻、洪涝等恶劣天气进行规避,从而提升其成活率,保证幼苗的茁壮生长;②合理覆土,要依据林木的品种以及土壤土质,选择合适的覆土厚度,为提高种子的萌发率以及出土的整齐度奠定基础。
对林木幼苗进行科学抚育,是保证其茁壮生长、缩短出圃时间的重要因素,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科学除草,杂草主要通过与林木争夺阳光、水分、营养物质以及生存空间进而干扰林木的生长,因此应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科学除草:出现列当、菟丝子等寄生性的杂草时一定要及时清除;在幼苗刚刚出土的阶段,应对体型较大的杂草进行清除,在除草过程中,要注意对林木幼苗根系的保护;对于已经适宜该地生态环境的健壮林木幼苗周围的小型杂草,则应适当保留,一来增强其储存水分的能力,二来对林木根系进行有效保温;②加强水肥管理,在深秋以及初春季节,要在林木根系周围埋施适量的N、P、K复合型肥料以及有机质,从而保证林木幼苗安全越冬且促进其在春季萌发生长;③科学修剪,对于被病原微生物或者靶标害虫危害的枝条要进行及时的修剪,并在修剪处涂抹生长激素以及杀菌剂,从而加速伤口愈合、避免有害菌的侵染。
科学合理的方案是保证移植造林过程中各项措施得以有效落实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造林方案的制定:①依据所建造生态林的基本功能(农田防护林、城市绿化林、旅游观光林等),结合该地区的气候特征,选择合适的林木品种、造林规模;②建立科学的造林队伍,移植造林是一项持久而又艰辛的工程,因此应通过设置专业岗位、加大人才引入,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现代化造林技术的考核与培训,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邀请专家定期对该地的造林方案进行建设性的指导等措施,构建一支现代化造林团队;③加大资金支持,林业部门应依据生态林建造规模向当地的财政部门申请专项资金,从而保证资金的充裕,避免造林工程推进过程中出现因资金的短缺而被搁置的情况。
林木品种的品质以及对该地区环境的适应性是决定林木幼苗的成活率以及苗期健壮生长的关键因素,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林木品种的精选和移栽工作:①依据生态林建造地的气候环境,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的林木品种进行移栽;②就近选择苗圃,购买树龄合适(一般选择2~3年的林木幼苗)、茎秆笔直、树皮完整、未被病原微生物侵染的幼苗。
对林木进行科学灌溉与精准施肥,从而满足林木各生长阶段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需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依据种植地的地势建造以滴灌、微喷、微润灌溉为基础的现代化灌溉系统,从而实现对林木树冠、枝干以及根系的灌溉;②要依据林木生长的实际需求,及时进行有机质、腐殖酸、腐熟农家肥以及N、P、K复合型肥料的科学补充;③通过叶面喷施的方法,及时补充Ca、Mg、Zn等微量元素。
对生态林的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治,从而将有害生物的基数控制在经济阈值以内(该类病虫害对于生态林造成的危害低于其防治成本),是保证林木健康生长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关键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对于杨干透翅蛾、青杨天牛、美国白蛾、松毛虫等地区检疫性害虫,可以通过悬挂昆虫性信息素诱捕器进行实时的监测,一旦发现,立即上报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②要适时引入现代化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人工智能技术(简称:AI)、生物农药技术与设备(病虫害智能监测与识别系统、无人机、大型弥雾机等),形成囊括物理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为基础的病虫害科学防控方案,对林木的病虫害进行精准防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