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2022-01-01 03:27钱艳芬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供应链育人思政

钱艳芬

(南通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供应链指生产、流通过程中,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客户的上下游企业共同构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则指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成本实现最小化的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客户需求的全过程管理[1],即要协调企业内外资源共同满足消费者需求。高校的人才培养类似于一条供应链,通过对校内外资源的有效管理,使自身的产品——学生,更好地满足最终客户——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

社会需求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供应链管理理论强调把链上各节点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强调链上各企业协同合作、发挥主体的关键作用等理念,这对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性: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是基础

供应链管理把链上所有相关企业看作一个整体[2],通过整体管控实现效益最优化并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高校肩负着为最终客户——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接班人的重任,人才培养是一条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全过程的供应链,入学教育、课程开设、实习实训、第二课堂、考级考证、就创业指导等都是链上的组成节点。学校通过制订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成果已较为丰硕,但可复制、可借鉴、可操作性强的建设举措还较少,究其原因在于没能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研究和推进,实践中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调研发现,当下绝大多数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较重视,贯彻上级精神,成立机构,建章立制,但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整体设计及自身特色,如教务处从教学角度、人事处从师资队伍建设及考核角度、教学督导从内部质保角度分别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要求,但彼此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内在的关联性。部分高校存在学校层面较重视,教师层面呼应度不高的问题。调研显示,教师对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知晓率约80 %,参与率仅约50 %。

借鉴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整体性理念,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也可看作一项整体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须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在实践中可探索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两纵两横”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所谓两纵,一是构建从学校党委书记到一线教师一纵到底的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指导纲要》指出,“各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从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到宣传、教务、学工、团委等职能处室;从各二级教学部门书记、院长,到所有任课教师都是课程思政建设主体,是纵链上的不同节点,要形成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科学设计纵贯学生在校期间的涵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明晰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价值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所谓两横,一是指所有课程,包括思政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等,构建全课程协同育人体系;二是指所有教职员工,包括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构建全员协同育人体系。

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两纵两横”链式育人体系的构建,可使学校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纵横全链接,全校一盘棋,全员一条心,将课程思政建设有序有效推进,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2 供应链管理的协同性: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是关键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的全要素、全过程的集成化管理。只有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企业相互配合、精诚合作才能实现效益最佳化。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取决于人才培养链上的每一个环节,课程建设是其中的关键性一环,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指导纲要》把课程建设称作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提出按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三种类型来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明确了各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为不同专业、各类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找到各自“角色”并体现自身的特色指明了方向。

鉴于目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仍以条块管理为主,“条”和“块”的分割使各类课程还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思政课的“孤岛”、思政课教师的“孤军作战”现象仍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也还不同程度存在,各类课程同向同行、整体联动的育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调研发现,当下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概念不清、职责不明、协同育人意识不强、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部分教师将课程思政简单、片面地理解为“课程+思政”,即在公共基础课或专业课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什么课都要“上出思政味儿”。笔者在一次听课中发现,一位专业课教师讲课中忽然板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既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所讲授内容作任何关联讲解,也没对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分析引导,纯粹为体现课程思政而“尬讲”的行为让学生一头雾水。部分专业课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忽视育人的职责。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未对授课班级的专业进行了解,传授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却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借鉴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协同性理念,课程思政建设要准确把握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既分工协作,又同向同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首先,要准确把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关系。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目前,关于课程思政内涵的界定尚未完全统一,百度百科将其定义为“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北京联合大学韩宪洲书记对此曾做过非常易懂易操作的解读,他指出,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围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3],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的核心都是育人,在任务目标、方向功能、内容要求上具有一致性,而在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方法上又各有差异,两者统一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

其次,要明确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各自的职责。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 号)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从德、智、体、美、劳的育人目标看,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专业课、公共基础课是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程要发挥好示范和引领作用,课程思政要做好有益的补充;思政课程要布好理论传播的局,课程思政则予以确认、支撑和巩固,两者要相互补台。例如,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思政课程着重讲好“四个自信”的含义及要求,而专业课及综合素养课则需结合课程特点,引导学生如何做到坚定“四个自信”。如英语课教学,老师可通过选读英文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引导学生了解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最后,要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保障机制。学校要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方法创新、团队共建、奖惩分明的系列机制,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供应链管理的主体性: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师资队伍是保障

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将顾客所需的正确产品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即“6R”),实现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化[4]。这一目标达成的关键性因素是管理者(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供应链的软管理显得愈发重要,需要更好地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同样,“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课程思政建设能否有效推进,关键在教师,《指导纲要》对提高教师课程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提出了“广共享、强培训、重合作、树表率、深研究”五个方面的明确要求,对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举措,还明确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专项能力建设。

调研发现,部分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仍较薄弱,往往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待课程思政建设;部分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能力仍显不足,想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但又觉得无从下手,不知何为思政元素,不知如何提炼思政元素,不知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是否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及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优劣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方面几乎无处体现;资源共享、团队共建、协同育人的保障体系尚未健全。

借鉴供应链管理的主体性理念,课程思政建设要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关键在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体作用,激发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才能使思政教育从“专人”转为“全员”,才能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为所有课程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提供保障。

首先,要增强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德的‘大先生’”。所有教师都应认清自身的使命与职责,自觉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己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其次,要培养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一是培养教师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这些元素不是显性的存在,而是隐含在知识点的背后或理论的深处,需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公共基础课教师组建备课团队,共同去挖掘、提炼加工和运用,并将其写入课程标准,见之于教案,呈现在教学课件中。二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组织能力。挖掘提炼的思政元素如何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是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考验。要引导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把握学生关注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和融入时机。融入方式应是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如视频观看分析法、案例探究法、体验式教学等。融入时机应考虑具体的授课需要,如案例分析融入、原理讲解渗透、教学内容融合等。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高校只有构建起“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全域全链式育人格局,才能真正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重任。

猜你喜欢
供应链育人思政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