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永旭,郭鼎元,贺培凤,何小峰,于 琦,邰杨芳
(1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医学信息检索教研室, 太原 030001; 2山西医科大学图书馆; 3山西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管理教研室; 4山西医科大学医学信息技术教研室)
当今社会,信息化在各领域已经成为创造行业优势、推动转型发展、引领改革创新的决定性力量,代表重要的生产力和全新的发展方向。医学院校的图书馆是培养精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未来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大量专业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图书馆的建设与转型不仅是医学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实现医学生融合创新培育的重要基础,在医信融合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推进医学与信息科学融合(以下简称“医信融合”)教育是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即通过医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融合进行教育教学,培养“医德高尚、具备信息技术转化应用能力,能够创新性解决临床问题”的医学人才。医信融合教育被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评价为“中国医学信息学发展史上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医信融合教育是新医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其核心在于通过优化知识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将信息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帮助医学生形成复合型认知模式和创新性决策能力。
在医学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医学院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便是如何提升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目前,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模式,如德国以信息学为主导,将医学信息学课程作为医学专业的必修课;英国采用核心模块加选修模块的课程体系开展医学信息学教学;美国的一些大学(如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形成了具有完整体系的医学信息学位教育。相比而言,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底,经教育部批准,中南大学将“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医学方向)”专业更名为“医学信息学”。中国医学信息学专业正式起步,医信融合教育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1]。2012年,山西医科大学面向医学专业开始探索医信融合教育,以掌握信息技术、转化学习能力、优化临床决策为培养目标,构建了医信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医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融合、转化创新,通过十年三阶段的探索,实现了“四形成、五提升”的培养效果[2]。
医学院校的图书馆作为教学辅助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医信融合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医信融合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得医学院校科研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教学各环节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也因此发生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①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覆盖面和系统化深度化有了更高要求;②对图书馆服务策略从被动式服务向主动式服务转变;③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范畴和深度有了更高要求;④对图书馆空间服务有了更多个性化要求;⑤对图书馆学习氛围有了更高要求。图书馆应当顺势而为,提前布局,为医信融合教育提供优质信息资源和高质量信息服务。
高校的资源分配及使用管理形成了不同的资源配置体系,人事、财务、科研、教务、资产和研究生管理等部门不同程度地掌握着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3]。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新技术革命背景下虽然补充了部分医学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信息资源,但所占比例仍然过低,所覆盖的医信融合领域仍然过窄,无法适应医信融合教育的发展速度,很难匹配科研、教学和学习的客观需求。
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教育基地,但医信融合背景下传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内容和过程的双重不足。从内涵上来看,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是以文本信息的检索、利用为核心的素养提升,而医信融合教育需要学生掌握多元异构数据的采集、分析、挖掘和应用能力,教育供给和需求在内容上存在较大偏差;从教育过程来看,传统信息素养通常是以“文献检索”“查新应用”等课程为主题,以理论讲授和课程实践的形式进行教育,而医信融合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主动式、团队式学习方式,以创新性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传统图书馆服务主要包括文献传递服务、文献加工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通常是以用户主动表达的明确信息需求来提供对应的信息服务。但医信融合教育背景下,学科交叉属性愈发明显,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新知识不断涌现,使得信息需求的表达越来越模糊,弱信息需求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传统图书馆服务很难满足读者需求,需要更新服务策略、提高服务水平,更好满足读者需求。
医信融合教育背景下,学生团队学习、探讨式学习将成为主要学习方式,各类信息空间的需求激增。而网络调查发现,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图书馆尚未建立信息共享空间,信息服务仍主要以开架借阅、期刊阅览、提供电子信息资源为主。因此,增大信息共享空间的空间占比是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必有改革之路。同时,在已经建成的信息共享空间范围内,大多数仍然只提供空间,而缺少信息共享所依赖的信息资源。如何针对本校团队学习主题,针对性提供信息空间内专项资源支持,是图书馆服务面对的又一挑战。
3.1.1 挖掘原有信息资源,以医信融合教育为核心重新组织专项资源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可以很好地综合来自多学科的专业知识,通过将多学科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挖掘,使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可以解决一些单一学科未能解决的问题[4],要重点突出和强化医信融合教育的专业背景与特点。医信融合教育的专业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具有自己的特点,仅有医学知识对从事相关方面工作是不理想的。医信融合教育的开办初衷就强调学生的专业背景与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医学学科体系及思想,熟悉医学学科前沿的发展方向及进度水平,并拥有能利用信息方法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这将极大提高毕业生在日后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性。医学的系统化同样也是一个信息收集、分类、挖掘的过程,需要图书馆学方法的介入。图书馆在这个介入过程中增加了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范围,极大加强了医学的科学含量[5]。
3.1.2 改变图书馆的资源采购方向 学科专业馆藏是高校图书馆区别于公共图书馆和网络资源的核心优势,也是高校图书馆发挥资源优势的核心基础。高校图书馆做好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应当首要考虑的问题便是用户需求。高校图书馆未来应以其学科资源收藏为特色,构建以医学为核心的专业馆藏资源,全力提高学科资源的保障率,满足学生在专业学习和专业研究方面的资源需求[6]。
3.1.3 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筛选与组织 图书馆需要整合医信融合相关信息资源,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搜集相关文献,发布专刊,依托VPN系统实现学生校外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图书馆应当积极联系数据商开通校外漫游服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网上学术资源,及时推送国内外知名出版社及出版机构发布的资源信息,发布各种最新资讯和网络培训信息助力师生的远程学习及科研工作[7]。网络中提供的免费资源也是医学教学改革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该大力建设的。全球有很多免费的医学资源链接网址,这些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来收集整理,建立免费资源导航[8]。同时,图书馆应提前了解各种电子资源使用权限的不同,审核免费资源是否存在潜在的版权问题,查清是否可与数据库供应商协商获得某些内容的授权许可。在某些资源存在版权纠纷构成侵权行为时,图书馆应当重视并及时妥善处理。
3.1.4 本校自由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利用 图书馆要对校内资源进行整合,对文献资源建设类型进行适时调整,形成以生物医学文献为重点,实体馆藏与数字化馆藏并重,涵盖各学科门类,包含多样化的文献类型和载体形式的医学馆藏资源体系;依托医学数据科学研究院,整合全球科研文献、组学、药物、疾病类别医学数据资源,汇聚海内外医疗资源、企业资源、科研合作资源,开展医信融合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支撑、企业实践平台、应用案例支持和技术研发指导。
3.2.1 升级原有信息素养教育,将各种大数据分析技术融入其中 在大数据时代,最为明显的特点便是数据量的增加。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便是如何对大数据进行利用。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海量数据不单单是学术资源数据,还包括来自学生的庞大数据。图书馆要通过各种信息捕获方式获得学生的有效信息,将海量学术资源数据与学生数据相关联,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整合,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改善学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认识不足、掌握不足、应用不足,缺乏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与创新能力等问题。
3.2.2 拓展信息素养教育范畴,开设信息技术教育相关课程、讲座等 高校各学院应与图书馆协同合作,通过跨学科课程体系、立体化教材体系、多课堂教学体系建设,打造情境空间,创建协作平台,优化会话模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实现学生跨学科认知体系的“意义建构”,探索和实践医信融合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提升学生的医学素养和服务能力,图书馆还应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线上学术研讨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以开阔视野,学习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学术水平,有效改善传统医学教育生态不适应学科融合全面推进的问题。
3.3.1 提供战略性阅读服务,组织有关专家,将医信融合知识资源按学习进度分类,有序引导学生递进式课外学习 传统阅读是针对某篇具体的文献,文献之间的关联无从揭示。而战略性阅读则是同时对多篇文献资源进行聚合、归类和图形化表达,能以知识地图的方式展示各文献之间的关联,为学生建立宏观的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理清科研思路并进行学习目标规划,显著提高科研的效率和产出[9]。
3.3.2 由拉取式服务向推送式服务转变,根据学生信息获取习惯,主动推送下一阶段学习资源 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是提供各种纸质资源并加工整理上架,由学生主动去查找。而慕课的到来将影响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服务理念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慕课资源的发展使得图书馆的服务不再受空间与时间的制约。图书馆可以将各种医学信息资源与慕课平台进行对接,通过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学生的核心学习数据,进而根据课程自动推送相关资源及阅读服务,打造个性化推送式服务,让学生通过慕课平台就能轻松地查找到所需的图书及期刊资源。
3.4.1 增设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提供分类型的信息共享空间(讨论型、学习型、创新型) 图书馆提供信息共享空间,旨在整合互联网络、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以及各种图书馆资源,使学生在训练有素的图书馆员、信息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开展学习、交流、研讨等多种活动[10]。结合当前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依托于数字化校园和校园一卡通的建设成果,图书馆需建成与学校发展模式相适应的信息共享空间及配套的信息共享空间预约系统,为信息时代下的图书馆注入新的活力,探索构建医信融合人才培养新体系。不同类型的信息共享空间,能够提供比传统学习空间更丰富、更快捷、更人性化的服务,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和人性化服务的新思维,是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背景下服务空间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3.4.2 提升信息共享空间资源支持力度,按信息共享空间主题,提供专项线上线下资源支持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缺乏跨学科资源整合,使得医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实践中来解决问题。信息共享空间以实体和虚拟、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多种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配置促进学生个人及小组学习与研讨的协作空间,将图书馆服务及环境融入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通过图书馆与校园内的教学、指导、写作、技术和咨询等不同机构或部门的共同合作,在来自不同部门员工与不同学科教师的共同支持下,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和写作技巧,支持学生利用学术资源、交流经验和分享思想,促进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11]。
3.4.3 针对创新创业不同形式和课题讨论类型,建设定制化信息共享空间 定制化的信息共享空间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高质量、针对性的帮助,配置计算机、网络、打印机、有线电视、投影仪等设备及常用的专业软件,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相互结合,建成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所需的动态、协同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并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指导和帮助,用高新技术装备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学习与研究的协作空间。
3.5.1 完善医信融合教育背景下图书馆的管理机制 从整体发展来看,国内医学院校图书馆在医信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建设实践才刚刚起步,其管理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图书馆必须着手思考如何将医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管理机制,创建具有医学特色的管理模式。图书馆的运作需要各项规章制度的保障。规章制度的制定同样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进行,以医学院校图书馆的特点为根本出发点,制定能够满足学生科研学习需求、具有可操作性的各项工作细则和规章制度[12],如读者借阅规则、电子阅览室使用须知、检索终端使用方法等,并健全学习空间考评细则,积极邀请学生参与评价、监督与管理,确保图书馆能够健康运行和提供高水平服务。
3.5.2 提升图书馆的人力保障 图书馆领导干部要具备信息化战略思维能力,将信息化工作作为本部门的工作重点,积极培养为医信融合教育服务的专门人才,创建一批既了解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又能够胜任图书馆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人员队伍。图书馆应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加强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再培训和再教育,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不断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推进医信融合教育与图书馆管理服务的深度结合。
图书馆在医信融合教育中服务策略的转换全面提升了临床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了传统医学教育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完善了顺应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的临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生态。
近年来,国内医学院校对医信融合教育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医信融合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为医学院校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对图书馆服务模式以及医学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应当准确把握学生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尝试组建医信融合教育专业学科服务团队,加强与校内各部门的合作沟通。总之,图书馆要直面挑战,实现服务策略的革新,建成集学术与研究于一体的智慧型图书馆,促进国内医信融合教育的发展,彰显出未来支持教学服务工作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