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树综,杨延存(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当前世界上80%以上的货物运输都是通过水路运输实现的,我国作为航运大国,航运业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航海文化教育得到了政府部门、航运企业和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航海文化建设作为航海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航海人才培养高水平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已有很多学者对航海文化建设进行研究,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航海文化的概念和推进航海文化建设的意义,并从政府部门、航运企业、高校和航海人员等角度提出了加强航海文化建设的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很少阐述不同地区航海文化建设的特点和需求,特别是对西北地区航海文化建设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结合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阐述航海文化的内涵和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在航海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供西北地区开展航海文化建设和航海文化教育参考。
航海文化在航运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决定着航运人才的职业素质和精神面貌,影响着航运发展的规则、目标和方向,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继承性和交融性等特性。充分了解航海文化的内涵和建设需求有助于发现我国西北地区航海文化建设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从构成元素上看,航海文化既包括从事航海活动所需的航运工具、设施装备等物理层面的元素,又包括与航运相关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和规则制度等精神层面的元素[1]。从物理层面看,在从事航海活动过程中创造和发展的航运工具、设施装备共同组成了航海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从精神层面看,在从事航海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航海技术、形成的风俗习惯和制定的规则规范等共同组成了航海文化中的精神文化。
为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不仅需要具有强大的海运和海洋国防实力,更需要具有优秀的航海文化作为支撑。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我国的航海文化建设日臻完善,为使其在我国由航海大国向航海强国迈进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相关研究人员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很多航海文化建设需求[2],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出台完善的政策保障。很多国家性举措的实施都离不开政府层面的政策保障,航海文化建设也是如此。为使其有效推进,必须从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保障性政策,建立完善的航海文化体系、构建航海文化建设保障机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提升航海文化管理水平。
2.重视航海人才培养。航海人员是航海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航海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和发扬者,可以说航海人文化是航海文化的核心。因此,要做好航海文化建设工作,就必须重视航海人才培养,具体包括:重视高校的航海人才培养、重视航运企业的航海人员保障、重视航海文化研究。
3.加强航海文化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开展航海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在前期通过调研开展大量理论研究,才能制定出符合国家发展需求且行之有效的航海文化建设方案。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应成立专门的航海文化研究机构,加强航海文化基础研究工作,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航海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充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4.加强航海文化宣传工作。航海文化资源与物质资源一样,是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航运企业等应加强航海文化宣传工作,使航海文化理念成为航海业和航运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应通过汇编系列教材和强化培训等方式加强航海文化教育,将航海文化核心理念根植于航海人员的内心。
2007年交通运输部提出海员发展向中西部转移的构想,2008年开始在革命圣地延安建设“西部海员培养基地”,2019年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实施“东西协作蓝海扶贫计划”,2020年交通运输部和退伍军人管理事务部实施“浪花计划”,无缝对接国家精准脱贫战略。通过对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退伍军人等开展航海技术培训、招录青年学生进入航海院校学习,既能培养高素质航海人才充实国家航海人才队伍,又可以使他们得到稳定可观的收入,实现了“上船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但我国西北地区受历史发展定位、地理条件和航海教育资源分配等因素限制,欠缺航海文化的传播,制约着航海教育的高质量发展[3],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航海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航海文化建设随之不断增强,但仍主要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开展。纵观我国的航海发展史可知,我国的航海业存在西部弱东部强的情况,西北地区的航海业发展更为滞后,没有形成较好的航海文化氛围,没有厚重的航海历史作为思想支撑,人们从事航海事业的意愿不强。
我国西北地区多山地、高原,平原面积狭小,虽然河流湖泊众多,地表水丰富,但大都无法满足开展航海活动的条件。在此情况下,该地区在区域文化定位上长期以“农耕文化”为主,政府有关部门很少制定航运方面的发展政策,从事航海活动的企业和人员也比较少,致使缺乏航海文化底蕴和推进航海文化建设的意识。
长久以来,我国的航海教育资源多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城市,特别是航海高等院校、航运研究机构和航运企业等,无论是人才资源,还是物质资源,大多集中在航海活动比较频繁或海运业比较发达的地区[4]。相比之下,西北地区的航海教育资源较为匮乏,仅有一所西部海员培养基地,其影响力、号召力不足,这些都严重制约着航海文化建设的开展。
长期以来,西北地区的航海文化理论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数量少,且以往开展的航海文化研究大都没有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域特性和发展特点,致使提出的航海文化建设方案无法完全适应当地的发展需求,进而导致航运事业发展较为缓慢。理论研究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符合西北地区发展特色的航海文化文献资料较少,不利于航海文化建设的开展。
受上述多种因素的影响,西北地区社会各界和有关管理部门没有对航海事业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航海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忽略了航海文化建设对本地区文化建设、乃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5]。航海文化活动开展较少,致使人们从事航海活动的意愿不强,未形成良好的航海文化建设氛围。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前我国西北地区的航海文化建设在航海文化历史积淀、政策引导、航海教育资源分配和宣传等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西北地区航海教育的良性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该地区航海文化建设的机制、路径和内容,在当地营造良好的航海文化氛围。结合上述分析,从宏观层面提出加强我国西北地区航海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具体如下:
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西北地区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持续完善航海文化建设相关政策,充分调动高校、航运企业和其他非政府行业组织等各方力量,共同推进航海文化建设,增强全社会对航海活动的认识,提升航海人员的归属感,营造良好的航海文化建设氛围。例如:优化航运人才政策支持体系,在航运高校人才培养和航运企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加大航海文化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航海类专业,吸引更多的人员从事航海类工作。
鉴于长期以来我国西北地区对航海文化建设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而高校又是推进航海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应注重依托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加强航海文化建设。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拥有海船船员培训资质的高等院校,近年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政府政策支持、行业标准指导、企业全程参与和兄弟院校资源集成的“四维航海教育共同体”,充分发挥“四维航海教育共同体”的优势和作用,培植“四种文化”(黄色地域文化、红色圣地文化、蓝色海洋文化、绿色军营文化),服务“四个战略”(东西协作、脱贫攻坚、海洋强国、军民融合),为海运企业培养输送了上千名航海人员,在培养西部航海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6]。该校在西部地区航海文化建设方面的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提出培养西部海员应将“四种文化”有机融合,从而形成“西部特色、东部理念、国际标准”的西部海员培养特色,全力打造“延安海员”“延安海乘”和“圣地士官”品牌。2.率先探讨西部航海文化建设发展的内容、路径、方法,对文化建设中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航海文化进行有机结合。3.将西北航海文化建设成为西北职业教育的新亮点,开拓农村青年转产就业的新渠道。
在建设和发展航海文化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海事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等应结合国家发展规划,加强对西北地区航海文化的调研,整体规划,系统把握,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内容,制订出符合西北地区发展特点的航海文化建设方案。1.认真梳理西北地区航海活动的发展历程,增强全社会对航海的认同感。通过开展航海文物展览、航海文化讲座和航海交流实践活动等,不断拓展航海文化在西北地区的传播路径,积极向社会大众普及我国的航海文化和海洋文化,培养其航海意识和从事航海活动的积极性。2.研究航海保障平台建设,发挥其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当前在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下,西北地区的航海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此形势下,通过深入研究针对航海人才和航海产业的保障平台建设,使其早日在西北地区落地,从而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当前,无论是航海事业的发展,还是航海教育和航运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航海文化的支撑。深入研究西北地区航海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增强该地区的航海文化氛围,促进该地区航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而为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贡献西北地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