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菲
(华南理工大学)
近年来,针对历史文化名村等赋予等级的村落保护已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但大量介于传统村落与普通乡村之间的一批“历史特色村落”由于条件不足而未纳入历史名录[1],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往往被忽视。同时,在珠三角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发建设不可避免与村落中的资源发生冲突,导致文化资源面临被拆除的窘境。
基于此背景,为保住此类村落的历史本底,通过资源盘点与特征分析,构建科学的资源分级评价体系,提出珠三角历史特色村落发展的新思路。
本文“历史特色村落”是指一批大量介于传统村落和普通乡村之间,文化价值不具备被国家、省市列为保护名录,但是富有地方特色和历史环境本底,并且内部文化资源丰富,存在文化创新发展潜力的一种村落形式[2-3]。
从历史文化价值角度看,相较遗存丰富成片且被赋予等级的传统村落而言,历史特色村落的文化价值认可度一般较低,在城乡发展过程中,村民对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传统民居被空置的现象较为常见。
面对村落目前文化资源发展的困境,本文试图通过资源的地毯式摸查与模型构建,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为下一步资源的分级利用奠定基础。运用创新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支撑,确定历史特色村落调研片区及现场调研名单,实现物质空间资源的穷尽式摸查与精准落位。其次,利用无人机等设备对文化资源进行快速采集,后期针对建筑本体进行GIS三维模型重建[4]。同时将村落遗产及人文景观资源数据库结合GIS技术[5],以文件导入规划系统的方式辅助历史文化资源信息的高效规划管理应用。最后通过建立可视化的建筑信息查询系统可进行资源点年代、风貌特征的深入分析。
资源的综合价值不同,需保护的程度也存在差异,针对村落内部多样化的群聚资源,期望建立系统有效的文化资源评价体系(见图1),采取分级保护的更新策略增加村落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机遇。
图1 文化资源评价技术路线图
3.2.1 评价因子选取
目前对文化资源的评估仍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次基于相关历史文化资源评价及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文献分析研究,对现场实地调研和总结,结合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和区位特征来确定评价因子的基本评价指标[6]。其中从保护客体与更新利用层面将建筑综合价值划为两部分,分别为本体与延伸价值,并根据每个一级指标确定相应的二级指标(见表1),从而构建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价体系,提高资源分级保护利用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为之后的评价分值提供重要的依据。
表1 评价因子对应指标图
3.2.2 评价层次结构和权重
根据样本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处理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首先对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按任意两元素相比分为同等重要、稍微重要、明显重要、特别重要、极为重要五个档次。制作10份判断矩阵表格,通过EX‐CEL的方根法计算得出权重,随后针对所列矩阵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是否存在分层矛盾,从而确保思维的逻辑一致性,并在反复验证中进行指标权重调整,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7]。其次进行科学评价,从年代划分角度对历史与现代建筑采用不同的评价因子权重。针对历史文化资源,更侧重其本体价值,重点识别具有较高历史保护意义的建筑。其中,资源的时间久远度、所代表的文化象征和情感体验所占比重较大。引申价值中的区域通达性、滨水环境特征和周边机会土地规模较为重要;针对现代文化资源,可开发利用价值的重要程度提升,同时也增加工业遗址特定的评价因子。更加关注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和时代的场所记忆和情感体验(见表2)。
表2 评价因子权重图
对一级文化资源希望留住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以资源评价体系为基准,针对建筑整体、构件以及周边环境等现状,对历史特征村落的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评价。在每一项资源进行打分后,根据权重最终得出总分(满分10分)。依据文化资源对象单体的评分结果,将资源点划分为三个等级进行保护与活化,从高到低依次是一级文化资源大于7分,二级4-7分,三级小于4分,分值越高文化价值与可利用程度越高。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分级保护原则。
①历史价值高与质量较好的一类资源,保证其原真性,任何保护措施不得破坏传统建筑的原貌,同时日常维护时坚持最低干预原则,以保养防护为主进行必要的修缮。
②二类资源可进行微更新,不得破坏建筑结构并进行日常维护,在保持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可进行微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采取小规模渐进式更新,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
③三类资源鼓励创新性活化利用,可进行引导开发,从而提升公共价值,考虑与建筑群所在村落的环境相协调,保证整体性。
为实现资源的精细化管控,可以对不同级别的文化资源提出针对性保护建议。
①对一级文化资源希望留住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强调原真性,在不破坏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延续原有功能和建筑肌理,并且日常维护时以最低干预原则进行保养防护。
②二级资源可以按原貌相似修复,以传统建筑形制、材料、工艺对残损构件进行局部修缮,在技术性整治活化的同时,可以针对建筑内部进行微改造,提升整体空间质量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③三级资源虽保存情况较差,但仍可以依据原建筑形制、工艺进行全部或局部重点整治与翻新,通过引导性开发提升公共价值并注重与整体环境的协调性。
针对资源保护,不仅关注孤立个体,同时强调周边环境风貌的协调性,建议对开放空间植入相关文化基因进行二次设计。首先注重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共生,一级资源周边水塘、绿地等自然环境可进行整治利用,营造与自然和谐融合的氛围,促进村落整体环境的提升。其次针对环境评价等级较低二三级资源,在兼顾其内在价值的情况下通过清除资源周边堆放的垃圾杂物,设置休闲、游憩设施增加开敞空间的利用率等方式提高环境适宜性。
追溯历史记忆,注重文脉延续。充分挖掘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提取资源点本身的独特性价值。建议通过对一二三级资源点中宗祠文化、乡贤文化、名人文化的提取,进一步提升村落的精神凝聚力。在保护和修缮其物质载体——原来的村肌理、优质建筑的基础上,先行开发一级资源,采用地域文化植入建筑功能的方式,推动历史特征村落文化升级和区域升值[8]。
目前,城市扩张外溢使历史特征村落陷入开发建设与资源保护的矛盾,从而走向毫无特色、不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因此,针对传统发展脉络与乡土传统建筑形态进行梳理,以一二三级资源较为集中的片区划定保护范围打造传统建筑群全新的更新方式。同时,从历史资源盘活的角度对现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合理分析,力图以文化创新的方式思考村落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可以“片区”地域文化为基底,以建筑、聚落和自然景观为文化点,彼此关联,共同构成系统的村落文化体系。
“十四五”规划提出文化复兴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同时也强调了资源利用与创新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资源分级评价的视角,通过建立较为智慧科学的价值评价体系和分级保护方法,为珠三角历史特色村落的未来更新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