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韩莉芬 梁胜龙
根据课程混改模式的要求,对实训课程进行混改建设,设计了实训课程的混改思路、混改教学组织形式等,并对实训课程实际教学实施过程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训课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实训课程在于重技能的学习轻理论的学习、重技能的考核轻理论的考核,信息技术应用的课程融入较少。三坐标测量操作实训课程的混合教学改革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改革,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展现学生在实训课程中对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技能点学习的信息技术应用热情。
传统的实训课程教学内容通常是理论知识部分与技能操作部分分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部分分别集中授课,而混合教学改革是将实训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和技能操作部分有机的混合在一起,通过网络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学生线上线下混合的学习模式展开知识点、技能点的学习,同时课程的考核也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的模式进行考核评价。
(1)实训课程设计思路。本实训课程的设计开发是以精密检测技术岗位中三坐标检测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为目标,以常见的机械加工、模具注塑、汽车等各类零件为载体,以三坐标精密检测专项能力训练目标为主线,以三坐标精密检测职业技能标准为参考,以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社会能力为拓展,引导学生学习三坐标精密检测相关专业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培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程线上线下混合的学习和训练后能熟练使用三坐标测量机及其配套的检测软件,完成中等难度零件三坐标精密检测,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完成三坐标测量机的日常维护保养以及常见检测故障的排除,能够对零件检测数据进行常规的分析和判断,达到三坐标精密检测行业中级测量员的职业资格水平。
(3)教学内容的设置。结合三坐标精密检测岗位及项目课程开发的有关要求,根据线上线下课程实施理念的要求,结合学校软硬件条件,在仔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并总结过往的经验,把本课程内容分为三坐标精密检测基础训练模块和综合训练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分为五个专项能力训练项目,综合训练模块分为两个综合能力训练提高项目。
(1)实训室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合作企业对已共建的三坐标实训基地进行调整以更方便混合教改的实施:①把之前分开的PC-DMIS软件实训室和三坐标测量实训室融合调整成一个综合的大实训室,可实现实训场地的优化布置,同时实现软件仿真检测与实时检测同步进行;②对实训室测量软件进行升级,以与企业岗位中最新版本的检测软件同步;③实训室实现WiFi全覆盖,以实现信息一体机的灵活运用、学生在线学习、检测软件的实时传输、检测报告的在线打印等;④实训室文化墙的全新布置,包括精密检测专业的介绍、职业发展及规划的展示等。
(2)师资队伍及课程资源的建设。本实训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是由学院接受过三坐标精密检测相关专业培训的专任教师和校企合作企业中三坐标精密检测经验丰富的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定期进行教学研讨,以融合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建设和企业的三坐标检测资源为目标,分组进行本实训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以适应本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的实施。
(1)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根据本实训课程内容三坐标精密检测基础训练模块和综合训练模块这两大模块设计课程网络平台主页面,分别把基础训练模块中的五个专项能力训练项目和综合训练模块中的两个综合能力训练提高项目设置为单元模块。再根据相应的模块分解任务模块,把任务模块结合混合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上传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学习资料,并设置课前测试区、课后作业区。同时设置项目任务讨论区,以便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的问题反馈、互动、总结。在考核评价区设置学生自评、互评、项目表现投票等,设置课程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等,教师可通过多方面的数据进行课程建设总结。
(2)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根据各项目的教学内容将理论部分的知识点和实践部分技能点分解,根据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细化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学习。①课前,首先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将需要学生课前预习的知识点及技能点制作成相关的PDF文件、PPT文档及微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发布课前学习任务要求,并设置课前学习内容的在线考核题,题型多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进行考核。②课中,先针对学生课前在线预习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课前制作的项目实施过程PPT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中知识点、技能点的线下学习:知识点的复述、判断等、技能点的学习、考核等;根据实训室的实际情况,分批分组线下教学:脱机仿真检测和实时检测,课中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线下技能点的演示、指导、点评、考核。利用信息化手段,手机直播投屏操作演示,解决传统演示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③课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不同情况,分层次布置课后拓展练习项目。
(3)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学生根据各项目的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学习内容进行学习。①课前,根据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完成课前预习:包括项目任务的分析、任务的组内分解、学习内容的线上线下学习、学习资料的在线查找、项目汇报PPT的制作、上传提交、课前测试题的完成等。②课中,根据课中教师项目学习的引导完成项目现在学习:知识点的复述、技能点流程的复述、技能点线下练习(包括仿真检测和实施检测)、考核评价(包括自评、互评)等。在课中技能点线下学习中,主要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包括自主仿真检测学习、实时检测协作学习。学生通过网络传输仿真检测程序到测量机电脑中,即可进行实时检测。在实时协作学习时,组内成员选出优秀表现者优先操作练习,优秀学习成员带动其他成员完成实操练习。不同项目由不同组长带队完成项目的学习,组内成员分别担任不同的检测岗位角色:零件检测任务分析岗、测量机操作岗、数据分析岗、项目实施评价岗等。项目线下学习遇到困难优先组内成员协作讨论分析再求助教师指导,发挥学生自主分析解决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主动性。在技能练习完成后,在指定时间内下完成技能考核。③课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性的拓展提高作业。对于基础技能较差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在校企合作实训室进行单独强化练习,由企业兼职教师特别指导。
(4)考核评价的多元化。①考核内容的多元化:考核内容包含知识点、技能点、学习态度、课题表现等,也包含思政内容中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的考核。②评价主题的多样化:教师点评、考核,学生自评、互评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③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线上测试,包括项目分析报告、课前测试题、课后作业题、试卷;线下:技能考核、成果展示、学生总结汇报等。
课程改革要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其改革方式,实训课程的改革也是不容忽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收集学生参与本课程线上线下学习的各项数据是本实训课程混合教改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