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莹
(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山东 济南 250014)
生命,是人作为一种有意义存在的根本。生命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再次受到重视,旨在寻求生命更高层次的意义。生命教育在自我保存的基础之上,关注内心世界的自我存在。生命教育可以具体为是关于生命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1]。
生命只应该在生命位于生命价值系列中的更高位置时,并在能自由支配有用事物的程度上制造有用事物,享受惬意事物[2]。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是关于生命意识教育、生存技能的教育以及生命价值意义的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倾向于对生命的感知,包括对于安全意识的培养,对于生存与死亡关系的深刻认识进而爱护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生存技能的教育侧重于对生存本身的教育,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保全自己的生命,例如童子军活动开展的原始目的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的生存发展技能;生命价值的教育是更深层次的生命教育,体现在清楚认识自己并明确自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内心世界中寻求自身价值的完善。生命教育的意蕴是以生命意识为前提,以生存技能为生命教育的基础,以感知生命价值意义为根本目的。
生命教育是以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在时代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价值和特色。存在主义开始之初就充满了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体现在情感、意志和情绪的生命体验。人本主义一贯强调以人为本并且时刻关心人的价值,通过自身体验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意义。追溯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更能深刻挖掘生命教育的本源,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回溯生命教育本真。生命教育的时代价值体现在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拥有适合自己需要的生活方式;体现在重视并维护每个人的生命价值自由,并能够帮助其进行自我选择;体现在帮助探索每一个人的内在自我,并能够享受生命的美好。在寻求生命意义感的同时彰显生命价值,在追寻生命价值的过程中感受幸福。
中小学校生命教育课程是从人的生存的基础层次开展教育,进而提升至人的存在层次进行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完满。基于生命本身特性的教育,在中小学这个对生命的感知关键阶段,力图培养学生对生命幸福价值的感受力。生命教育课程是围绕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审视、对于他人生命的认识、对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进而促进生命生长的过程。生命教育课程通过认识自己角色的多样性存在,为自己所承担的角色负责,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生命的完满,生命教育课程是为实现生命完满提供前期准备。
道德是生命教育存在的核心,生命教育的德育本质是品格教育。道德寓于生命教育之中,生命教育也体现道德特性。人是生存于社会上的个体,这就意味着我们必然会在生命存在过程中产生与他人的联系,因此德育在生命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实际的生命教育中存在忽视道德教育,或将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相分离的现象。当道德融于人的潜在意识中,道德的品质能够在生命进程中为人所用,以促进生命价值的完善。将品格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内容开展生命教育,用良好的品格引领生命的持续发展,不断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3]。生命教育体现德育本质是生命教育课程的生成和超越路径。
生命是体验的过程,生命教育应重视体验的价值。生命教育的体验涉及一切自我关于有生之命的感受,体现教育即生活且来源于生活的理念。人与自然和社会紧紧相依,生命教育课程通过培养学生将二者作为整体去审视,体验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价值。人与人之间是一个复杂又统一的关系,生命教育课程通过阐明人与人的共性与差别,寓教育于人际交往和自我的体验感受中。在体验中唤醒对生命的理解,对世间万物的敬畏,进而培养拥有生命活力的身与心。在中小学校的生命教育课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对于生命生长的感知,对于生命存在微小变化的敏感性,体验生命才能更加有温度。生命教育课程的体验价值是通过对生命生长的感受来实现,体现生命教育的德育本质,进而实现人的生命完满的目的性[4]。
生命教育课程未纳入常态化的国家统一课程体系中,因此我国中小学校对于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由学校自主开展进行。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大多局限于安全知识层面,形式大多采取与体育课和劳动课相结合,对于生命教育课程本身的特色体现不足。中小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生命教育多流于形式主义。
课程目标的合理定位有助于教育的有序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目标是生命教育的引领和归宿。中小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多采用专题安全教育的形式,区别于专门课程的规范和系统。生命教育课程分为三个具体层次,包括生命意识、生存技能以及生命价值教育。体现在形成生命意识的基础上爱护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同时拥有保存自身生命的生存技能,能在有限的生命进程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我国中小学校目前对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多定位于知识层面的生命安全意识教育,对生存技能的实践层面和生命价值的认知层面比较缺乏,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缺乏知识、技能和价值多层面统一[5]。
我国中小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缺少生命教育的教材,生命教育课程资源的获取途径也不足,课程内容的碎片化导致无法满足完整的教育课程发展的需要[6]。生命生长的过程是连续的,每一个阶段的生命教育内容是不同的,更是循序渐进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忽视了生命发展的整体性。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丰富应融合生命教育三个层次之中,不同年龄阶段开展不同的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将培养生命意识、生存技能以及生命价值的课程区分开来,进而拓宽中小学校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
中小学校的生命价值体验多局限于课堂内的知识传授、校园内的消防安全演练,社会场域内的实践活动贫乏。生命本身就是具有实践性的活动,生命教育场域也必然是存在于社会整体中,体验性活动是实现生命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开展的场域不仅存在于课堂和校园,更多地存在于社会各场域内。通过体验不同社会场域内的生命活动的实践体验,提高生命教育教学的效果。重视每一次的生命活动就是重视生命教育的质量,从体验不同生活的角度帮助学生树立生命的观念意识,体会生命的价值才是生命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
中小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师资团队缺乏专业化的学习培训,不仅体现在职前的师范院校缺乏生命教育课程,更是职后的专业培训不足。中小学校担任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师多由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兼任,兼任生命教育的学科老师对于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不同,开展生命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每个学科老师自身的教学任务繁琐,对于生命教育课程开展的时间和精力付出必然不足。为了生命教育课程开展切实有效的目的,专职的生命教育课程老师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有效开展课程的必然要求。
政策保障是系统化推进生命教育课程的中坚力量。为中小学校生命教育课程提供统一课程参考标准,生命教育课程标准的统一规定应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的实际情况。地方学校根据校情具体落实,加之实际教育教学情况逐步调整,形成具有符合实际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纲要。生命教育课程的国家政策落实要重视生命教育的目标导向,不断丰富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完善生命教育的场域配套设施的建设,保障生命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培训,进而提升生命教育课程的质量。准确把握生命教育的方向和任务,才能保障生命教育课程的有序开展。
学校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天然场所。生命教育课程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之上,根据校情生情自主设计生命教育的课程模块,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发挥主导作用的实施者。学校根据自身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获得生命教育的素材,从现实情境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更容易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认可。学校设立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要协调处理好学科教育与其之间的关系,在学科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为生命教育课程注入学科力量。学校校本课程的研发要重视生命教育开展的层次,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开展不同类型的生命教育课程,将知识技能和实践体验融于生命教育课程之中,创建学校特色生命教育校本课程体系,让学校校本课程焕发新的色彩与活力。
家庭环境是孩子产生生命感知的摇篮。家庭中包含了生命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自我的存在意识、与他人的亲密联系以及父母的生命价值观念的代际传递。家庭环境是孩子生命价值观的启蒙场所,更是为后续生命教育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家庭中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联系沟通体现家庭对生命教育的重视,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孕育孩子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感知力,对生命的感受也能够更加丰富和细腻。家庭环境为孩子今后的生命价值观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启生命教育的萌芽。家风是最好的馈赠,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体验和感悟生命的美好存在,通过良好的家庭氛围为生命教育提供生命启蒙。
人生存在社会中,是社会中复杂关系的综合体。生命教育实现其价值所在,需要社会各界为生命教育提供支持。社会对生命教育提供支持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体现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保障、学校的协同配合、社区体验和活动平台、专业的生命教育指导、多样化的生命教育资源数据库、社会媒体对于生命教育的支持和宣传等社会支持都为学校生命教育提供强大力量[7]。生命教育关注每一个生命,体现每一个生命的价值,促进生命教育价值不断显现。社会各界致力于为学校生命教育课程提供外源性支持,形成全社会支持生命教育课程开展的和谐氛围,让生命教育自觉成长。
生命本身就是存在的意义,是一场与自我的漫长对话[8]。让教育焕发生命活力,不断探寻生命的本真便是生命教育课程的存在价值。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旅程中学会与自己相处,与社会共存,悦纳生命的给予。生命的自我关怀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个人价值统一,是不断追求“我之为我”的心灵悸动,是实现丰富而完满的自己。中小学阶段是生命生长的伊始,生命教育课程旨在培养拥有自我生命体验的人,优雅地生活并寻求内心世界的自我存在。在人与己之间学会自爱与自我尊重,在人与人之间学会感受爱与美好。用心的教育才能点燃生命的向往,在教育的期盼中关注学生的生命生长,在生活点滴中热爱生命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