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茜,周家华
(1.2.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努力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生态,开辟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境界[1]。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自创建以来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的总和,它以在校师生为主体,以校园及其周边为主要空间,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特征,其内容包括大学章程及制度体系、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校园环境、教学科研、第二课堂等。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政教育因融入校园文化而更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高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独特影响力,牢牢把握正确的育人导向,突出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属性,通过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文化是高校发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源泉。高校要坚持以精神文化为“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深入挖掘学校文化资源,进一步提炼和培育学校核心价值理念,建立“精神高地”和“价值坐标”[2],构建学校优秀文化体系。
思政教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思政教育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导向性作用,而校园文化的感召力又可以使思政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校园文化是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对学生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例如,“双一流”大学都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训、大学精神表述语等都置于学校大门等主要建筑的醒目位置,学生走进校园后,就能获得很好的文化归属感。反之,部分高校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强,无法让学生对学校产生亲近感。其次,浸润着理想信念的思政教育可以使校园文化因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而更具有凝聚力、向心力。思政教育的特点是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目标导向形成的号召力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师生之间因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而关系融洽,使他们遇到问题时会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思政教育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得师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更强。最后,思政教育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文化是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校园文化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校园文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不断注入新的思想观念,从而让校园文化始终与时俱进以不断满足师生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使其思想观念始终与时代潮流相起伏。因此,思政教育视野下的校园文化源远流长,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教育功能是校园文化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营造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让大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自觉摒弃与校园文化倡导不一致的思想和认知。首先,校园文化是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其根本目的在于育人。校园文化的育人过程就是将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和人文精神植入学生心灵的过程。例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校园环境、文体活动等这些校园文化载体进行宣传和倡导,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可以很好的作用于学生的潜意识,使其习惯性的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校园文化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的[4]。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可以培养学生对学校特殊的情感,进而塑造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情感寄托在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的建设者要注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传播的自觉性,使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参与者。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特殊魅力,激发出对校园文化的特殊情感,这往往会成为学生情感与信念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校园文化是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重要内容。高校的校园文化通过多种校园活动来体现,既有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也有校园社团活动,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这些活动将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此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通过输与赢的不断转变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锤炼自身的思想品德,坚强自身的意志,不断得到思想教育、品德教育。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和行为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其特点是通过优秀文化传承、以人为本理念、坚强品格锻炼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学会用正确的行为去获得成就,不断提高学生行为能力与执行力,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和意志品质[5]。
教育的核心是德育,教育功能的关键要素是德育功能,校园文化是大学履行德育功能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高品质的校园文化,不健康的文化就可能在校园内肆意传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承载德育功能十分重要。高校除了开展德育教育,直接约束学生行为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内容感召学生。校园文化一般可以分为软文化和硬文化,从软文化角度来看,各种学生管理制度可以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使学生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行为是学校倡导的哪些是需要避免或禁止的;大学精神、校训等则从教育和引导的角度向师生提出目标管理和价值追求。校园环境建设属于硬文化范畴,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环境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特殊文化氛围,让学生自觉约束自己行为。例如,大部分学校内都有人工湖,人工湖面和周围干净整洁自然就很少有人乱丢垃圾,人们会认为乱丢垃圾的行为是可耻的,会激发周围人的愤慨;反之,如果人工湖湖面或周围有垃圾存在,人们就会认为自己丢垃圾也不是什么错误。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学校整体的德育环境。
总之,在校园文化中无论是硬文化还是软文化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同一所高校的学生在文化、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充分证明德育功能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工作、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留下优秀的德育痕迹。
制度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各个高校正在积极推动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建设,通过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理顺学校内部外部的权力,维护教师学生的权益、尊重学术权力,推进依法办学,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使高校的办学活动更加规范。
高校的制度一般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三个层次,制度建设要形成体系,要能覆盖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内部管理和服务保障、民主监督、社会服务、国际化、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各个方面。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有些高校积极推进的校院两级管理,更多是以院系为单位自主进行规章制度约束,全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例如,部分高校的学生行为指南每个院系的内容都不一样,不同院系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约束状况差别较大,管理制度上存在“不严不实”的问题,甚至部分院系对违纪违规的行为采取包容态度,导致学生缺乏规则意识,进而衍生出一些不良的影响。
通过制度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的顶层设计。以校园硬文化建设为例,部分高校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存在错位的情况,只注重校园整体环境建设,没有重视宿舍楼、生活区等局部的环境建设,特别是对环境细节上的关注和把握;也有的高校对宿舍楼、教学楼、办公楼等局部的环境建设高度重视,但是缺乏整体的规划。
通过顶层设计逐步探索建立校园文化体系,做到软文化与硬文化共同建设,“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在软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应站在全局角度对学生思想、行为等进行指导,明确全校统一的各项规章制度内容,特别是大学精神、育人理念、学生行为规范等,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规范和制度,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在硬文化建设方面要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建设,要实现全局管理、局部发力,既为学生提供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也要凸显学校整体的规划思路,助推学校各个方面规划统一、理念统一、精神统一。
高校应通过征求意见、参与论证、共同建设维护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融入到校园建设当中,共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系,共同建设规划有序、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实施者和建设者,用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来引领学生思想。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抓好方式方法创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建设主动性,使学生真正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之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传统模式主要是以领导或教师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为主,校园活动的时间、类型、内容较为僵化,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例如,部分高校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往往是以院系、班级为单位,用行政命令要求参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实际上背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初衷。
要让学生与学校一起为实现共建校园文化的目标而努力。一方面要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实现“有意义”与“有意思”同向发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在高校校园活动组织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贴合学生的需求与兴趣。例如,部分高校组织校园歌手大赛,符合青年学生展示的需求,得到了一致欢迎;部分高校组织“三字一话”比赛的报名采用以文学院为主其他学院为辅的方式,而不是采取强制分配名额的方式进行,这样可兼顾非文学院学生的心理预期和需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做好组织服务工作,每一次的活动必须要做好全流程的管理,让学生有所感知和收获,避免组织活动只为“完成任务”的情况发生。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和建设的重点内容,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普遍比较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做好“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的规划,支持学生社团的建设和活动的组织[6]。高校学生社团一般是由高校团委或各个院系管理,要切实发挥好教师、学生以及团组织和相关党政部门的作用,共同推动学生社团全面发展、规范建设,通过建设高质量的学生社团让更多的学生充分感受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在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中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做好文化舆论管理,提高校园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树立高校校园文化自信,让学生敢于将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传播出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传统认知中一直秉持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进度、创新的宣传力度不够,传播的范围和影响范围比较小,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自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和扩散也越来越便捷,学生是受教育者更是庞大的传播群体,他们对校园文化的传播情况实际上就是对学校情感的真实表露。
因此,要注重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自信,抓好校园文化传播。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公开原则,正确对待自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态,鼓励、支持学生通过自媒体等媒介展示学校的文化形象,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对学生喜欢和肯定的内容要巩固提升,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传播提升学校的文化影响力。其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将校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实现内容上相融、形式上互融、资源上兼融、平台上共融,形成一个由单向变为多向,由平面变成立体的校园媒体场[7]。具体来说,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要强化校内媒体与大众媒体“内外融合”,坚持紧跟党和国家的形势政策,时刻关注研究媒体动向,充分发挥大众媒体作用,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学校改革发展的成绩,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文化建设的新举措,每一个文化活动的新实践必然会面临着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容易带来校园舆论的关注与讨论,甚至会引发社会舆论的关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切实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确保校园舆论对校园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发现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和学生反馈问题要及时进行调研分析,及时改进提高。对校园舆论关注的内容要科学处置,要坚持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不动摇,进一步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第三,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积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组建“青年媒体中心”,构建团组织微信微博新媒体矩阵,举办“小视频,大能量”“青春影像力”短视频大赛,打造“一本好书”“校园微人物”等大学生喜闻乐见品牌栏目,传播青春正能量。要积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星火团校”“青年大讲堂”“青年思享会”“繁星计划”等育人品牌建设,坚持实践导向,开设精品课程,组建青年讲师团(教师和学生),通过党性教育、理论学习、对外交流、社会实践、素质拓展、朋辈教育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时代青年。
高校要强化文化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紧跟时代发展、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态凝聚师生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塑造健康的文化内容。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当前一些学生的思想和认识会出现偏差。例如,有的学生陷入了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陷阱;有的学生陷入了文化“崇洋媚外”的怪圈。这些情况都说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入,使其通过多种方式融入到学生思想当中,为学生思想“拨乱反正”[8]。
塑造健康文化可以发掘学校的校史资源。校园文化需要校史文化的充实与丰富,校史中的榜样力量可以给校园文化以价值导向。因此,对校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其潜在价值充分激发出来,为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可靠支撑,让全校师生在校史文化熏陶下健康成长,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塑造健康文化还可以引入优秀文化,通过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帮助学生始终处于文化熏陶当中[9]。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优秀文化的引入要坚持中西结合,既要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成果为根基,也要积极借鉴和应用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通过多种方式的融合与创新,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魅力[10],在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增强文化的凝聚力,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自觉按照校园文化的引导规范自己的行为与思想,不断完善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摆脱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例如,宿州学院在这一方面就做了有意义、有影响的探索。首先,宿州学院建设“三馆一园”特色育人平台,强化文化育人。建设“孟二冬纪念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学习孟二冬“淡泊名利,潜心育人;坐冷板凳,做真学问”精神;建设“革命传统教育馆”,弘扬革命文化,教育大学生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建设“赛珍珠纪念馆”,弘扬开放文化,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和面向未来的宽广眼光;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弘扬创新创业文化,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高水平赛事,以赛促创,初步构建了创业教育、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营建了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其次,狠抓思政文化树人。坚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和弘扬宿州学院大学文化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强化理论武装。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习会”等组织,开展“学习新思想座谈会”等活动,举行“新理论·新成就”“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宣讲活动,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二是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四走进(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学校)”“三活动(校本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两服务(自我教育服务、社会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模式。第三,以项目化运作机制,打造“学校—二级学院—学生组织”三级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以弘扬孟二冬精神为主线,以两大赛事(“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为龙头,以三大校园(和谐校园、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创建为载体,以四大校园文化节(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宿舍文化节、创业文化节)为重点,开展五类文化建设活动(素质拓展、文体艺术、社会公益、创新创业、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培育、推出一批质量高、有内涵的校园文化精品项目,为广大青年提供一场场校园文化盛宴。如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徽风皖韵进高校、非遗进校园、校园好声音、书画展、话剧演出、短视频大赛、民俗文化节、社团文化节、英语活动月、IT科技文化节、宿舍文化节、校园达人秀、经典诗词诵读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用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领校园。学生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提升了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思政教育的融入,坚持顶层设计与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要注重学生的文化需求,坚持与时俱进,占领文化宣传阵地,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站在思政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功能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和教育功能,提高校园文化感召力,让高校校园文化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凝聚起全社会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