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21-12-31 21:10
关键词:活态秦腔真实性

叶 淑 媛

本期刊发的三篇论文研究的对象分别是秦腔、兰州太平鼓和甘肃渭源“羌蕃鼓舞”,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中,秦腔属传统戏剧、兰州太平鼓和渭源“羌蕃鼓舞”属传统舞蹈,此三者都属于表演艺术。表演艺术有程式化的特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适时改换其形态,故有典型的活态传承发展的特色。

秦腔,是一种广泛流行于陕西、甘肃及西北其他地区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深受西北民众的喜爱。贾平凹在散文《秦腔》中说:“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常人多认为秦腔发源于陕西西府,流行于陕甘,并无分别。然而,陕甘山川不同,风俗区别,秦腔艺术也有差异也是当然。甘肃秦腔亦有自己的传统剧目、独有剧本和表演艺术。所以,甘肃秦腔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但是一直以来研究成果不多。王正强先生有深厚的戏剧艺术功底,著有《中国戏曲音乐史》《秦腔大辞典》等著作。《甘肃秦腔艺术寻考》一文对甘肃秦腔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做了清晰的溯源,从甘肃秦腔的表演内容、念白、服饰、唱腔、脸谱等方面对比陕西秦腔,分析呈现甘肃秦腔的面貌和特点,并梳理勾勒了甘肃各派秦腔的传承脉络,是一篇系统地溯源辨析甘肃秦腔的文章,能提升人们对甘肃秦腔的认知,也对当前甘肃秦腔与陕西秦腔在融合发展中如何保留自己的特色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苟晓飞研究馆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护探究——以兰州太平鼓为例》一文以兰州太平鼓的保护传承发展为例,提出了如何处理非遗传承发展的活态性与保护的真实性之间矛盾的问题。这个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真实性保护意味着非遗的本质规定性是什么,活态性发展意味着非遗如何适应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而进行新的创化,二者之间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履行真实性保护原则而保持其作为非遗的核心元素的本质规定性,另一方面在非遗在活态性传承发展中进行恰当的创化而葆有生命力也是必要的。本文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兰州太平鼓的健康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何坚持真实性原则都有参照思考的意义。

“羌蕃鼓舞”是流布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一种古老传统民间舞蹈,是古代当地民众祭祀“九天圣母”时表演的舞蹈。周青的《甘肃渭源“羌蕃鼓舞”功能的当代转型探究》一文指出渭源“羌蕃鼓舞”在当代语境中,其功能必然发生转变,由祀神转向民俗、由寄托信仰转向审美文化、由凝聚民心转向文化认同;分析了渭源“羌蕃鼓舞”功能变迁的动因。文章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发是:一些非遗项目作为逐渐消逝的古老文化,只有在当代社会中能够与人们的生活发生新的联系,才能拥有自己的一片生存空间,能在活态传承中具有文化生命力。

猜你喜欢
活态秦腔真实性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活态传承的策略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新闻报道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