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艳
(南阳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南 南阳 473061)
比尔·盖茨曾设想,未来的学校教育将以学生课下自主观看讲座视频和课上师生讨论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认为:在线课堂拉开了师生的物理距离,但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没有了面对面,但学生反而与老师多了点对点的互动交流……加快在线教学“新鲜感”向“新常态”的转变[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逐步融入课堂教学,师生自带设备(BYOD)同步跟进成为现实。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研究者的不断努力下,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结构、流程、互动方式等都进行了优化和重构,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基于微课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有望解决长期以来英语写作教学中“偏重语言技能训练,而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2]所导致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的问题。
基于微课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以支架理论为基础,把微课和课堂讨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微课是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科技、摄影设备等工具,围绕一定的教学中心,以短小精悍为特点,所拍摄的有重点有主题的教学视频资源。”[3]黎加厚教授则把微课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4]。视频长度不超过10分钟是依据“十分钟注意力法则,即一位中学生的有意注意、高效投入的最佳时间为10分钟以内”[5]。微视频要和“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4]。由此可见,基于微课的英语写作教学是把学习单和英语写作微视频等恰当地安排在教师英语写作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模式。
支架理论是布鲁纳(Bruner)等在吸收、发展维格斯基(Vygotsky)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指出:“儿童实际发展水平是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的,而其潜在发展水平是在成人的指导下或者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的。”[6]因此,布鲁纳等提出支架(scaffolding)理论。“支架”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凭借他人提供的辅助物来完成自己单独无法完成的任务,并随着学习能力的提升开始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进而建构出自己所理解、领悟、探索到的知识体系”[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支架”,以促进学生从“现有水平”向“潜在的发展水平”转化。具体到英语写作教学中,“支架”的作用就是结合教师指导和同学合作,使学生从现有写作水平向潜在的写作水平转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及英语写作能力。
李颜把英语写作思辨能力定义为“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能准确地定位问题,理性、客观地全面分析与评价问题,脚踏实地地结合实例阐释问题、解释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写作者还能宏观地回顾整个思考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为下一次的写作任务做好准备”[2]。思辨能力的缺失或者薄弱使得写作者的作品呈现出“思想内容缺乏深度,盲目迷信权威,缺乏独立批判精神;论辩结构不完整,缺乏反驳意识和能力,缺乏有力的事实依据加以论证”[8]等问题。
支架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教授给学生的,而是在合适的情景下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建构起来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设计、指导、激励和帮助下,学生认知、体验、思考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具体到英语写作教学中,知识构建过程包括以下五个紧密结合的教学环节。
1.搭建支架。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任务,围绕一定的主题,向学生讲解和本次任务相关的写作技巧、常用表达并提供范文,指导学生在阅读和分析范文的过程中搭建自己对这一类型写作任务的认知框架,为顺利写作做好准备。
2.引入情景。教师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创设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9]。
3.独立探索。借助于教师创设的一定情景,学生发挥知识构建主体的作用,根据所要完成任务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构思写作框架并编写提纲,准备自己写作将要用到的素材。
4.协作学习。学习个体通过和群体进行交流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完善自己的知识建构。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小组协商、讨论等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不断拓展思路,形成和发展新的想法。
5.效果评价。在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指导下,学生之间进行同级评价,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综合评价。学生间的“同级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能够使学生在写作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10]。教师的综合评价则既要对学生习作的缺陷进行剖析,又要充分肯定学生习作的优点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照支架理论的五个教学环节,基于微课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以微课和课堂讨论为主要手段开展,流程如图1所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应该在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渗透对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考量[11]99;写作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写作的流利性、准确性和得体性[11]106。语句通顺及连接词的使用是对学生语言表达流利性的考查,准确性和得体性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英语应用文文体以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则可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
就写作过程而言,基于微课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下的写作教学过程和任务型写作教学法写作过程的几个阶段基本一致,写作和修正的全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写作前准备阶段(Pre-writing)、写作阶段(While-writing)和综合评价阶段(Post-writing)。针对高中学生的写作任务以应用文写作为主、写作时间一般为20分钟左右、需要完成的习作字数为100词左右,笔者设计了基于微课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一项写作任务的流程。
即准备阶段,是指教师借助微课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并通过分析任务进入独立探索的阶段。
首先,为学生搭建支架,建立写作任务的概念框架。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对教学任务的分析,教师设计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单,使学生借助学习单可以了解本节课要练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具体步骤是:教师播放一段以书信写作为主题的微视频;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2019年高考英语全国试卷I的一篇满分作文作为范例[12];教师呈现范例的写作任务:假定你是李华,暑期在伦敦学习,得知当地美术馆要举办中国画展览,请写一封申请做志愿者的书信,内容包括:1.写信目的;2.个人优势;3.能做的事情(注意:a.词数100左右;b.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c.结束语已为你写好)。
在呈现范例写作任务的过程中,随文字同步出现的还有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以提醒学生读题时该抓住写作要点。完整呈现任务之后,像列提纲一样,老师再次归纳写作任务的要点,然后呈现某学生完成的习作范文。
Dear Sir or Madam:
I am writing to apply to be a volunteer for the Chinese Painting Exhibition which will be held in your art gallery. I think I am qualified for this job, because I have learned Chinese painting since childhood. Equally important, I am fluent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so I have no difficulty i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If I am lucky enough to be chosen as a volunteer, I can show visitors around the gallery and answer their questions about the painting after some proper training.
Yours,
Li Hua
呈现范文时,没有老师的声音,只有文字。老师希望学生在阅读范文的过程中能够体会范文段落安排的逻辑顺序、句子的时态和语态、题中给定要点的囊括情况以及书信结构的完整性。呈现范例之后,老师引导性提问:
A.Why does Li Hua write the letter?
B.What are the advantages for Li Hua to apply to be a volunteer?
C.What tenses are used in the writing?
D.Are there any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in the letter?
前两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关注范文写作的逻辑:李华得知当地美术馆要办中国画展览,自然想到自己有做志愿者的优势——自己一直学习中国画,并且中文和英语都很流利。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按要求写作的书信应该怎样选择正确的时态来准确地表达意思。最后一个问题则引导学生关注范文中条件状语从句的使用,鼓励学生在表意准确的前提下多运用所学句型。
其次,布置新任务,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范例分析之后,老师向学生呈现本节课的写作任务:假定你是李华,今年暑假你计划到美国游学,其间,中国文化节将在肯尼迪艺术中心剧场举行,请写一封信申请做志愿者。信的要点为:1.写信的目的;2.你的优势;3.你可以做的事情(注意:a.词数为100词左右;b.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c.参考词汇为“肯尼迪艺术中心剧场—The John F Kennedy Center”)。
最后,布置新任务,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继续强化学生李华:一个中国学生的身份(体现思辨写作方式中的人品诉诸)。再一次把学生置身于在英语国家学习遇到可以发挥自身特长做志愿者的机会。李华一定会不失时机地完成书信(体现思辨写作方式中的理性诉诸);如果志愿申请成功,李华将会信心满满地大显身手(体现思辨写作方式中的感情诉诸)。
新任务的下达仍然只采用文本的形式呈现。教师不设计任何引导性问题,只提出一个很笼统的要求:Please do some preparations for your writing.老师期待学生独立审题并进行写作构思。
写作前准备阶段是学生借助老师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上的微课,在课下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学习范文,反复琢磨,分析新的写作任务。同时,范文中平实的语言可以消除学生的痼疾——写作恐惧症,激发学生要大显身手的冲动。微课呈现的新的写作任务为写作者创造一种写作氛围,能够唤起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酝酿情绪并进入特定的语言交际场,促使学生对新的任务进行全面分析,进而组织素材,拟订写作提纲。
写作阶段是整个写作过程的核心阶段。组织形式类似于工作坊(Workshop)。老师先给出一些宏观的指导,要求什么时间进展到什么程度。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观察各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并及时给予帮助,同时也尽到监督员的责任——监督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一定要使用目标语即英语。
写作阶段从重放微课视频开始。再次播微课视频,可以激活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思路,并缓解即将用目标语进行交流给他们造成的压力。
首先,每3~4名学生组成一个讨论组。每组成员在语言功底、性格特征以及性别上要尽量做到多元性。其次,重新观看微课视频后,每个成员可以用1~2分钟时间整理自己的思路,并就自己对这一写作任务的认识在小组内发言。每一个同学发言完毕,其他组员都要给予评价。组内发言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目标语进行交流的过程。组内互相评价会因学生意见不一致而引发争辩,争辩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辨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维构建的过程。经过第一轮的讨论后,学生可以修改和完善作文提纲,并着手写作初稿。
学生写作初稿的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以内。教师要建议学生养成按时完成初稿并自觉修改的习惯。
学生初步完成习作后,交由同组的其他同学参照《2020年高考英语作文题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即同伴互评(peer evaluation)。同伴互评有以下好处:首先,可以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因为“文章只有针对了一定的诉诸对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达到交流目的”[2];其次,习作中的一些错误学生自己一般很难察觉,互评正好可以解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最后,在互评过程中,对于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沟通。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评价同伴的习作和自己的习作被同伴评价的过程中受益,真正成为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
互评之后,要求学生在十分钟之内对文章进一步加工,并在本节课结束后第一时间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供老师评价和同伴阅读。
基于微课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习作经过从构思到成文,再到同伴们之间不止一轮的讨论、互评和深加工等,已经比较完美。但是,学生互评之后的习作仍然有可能存在着顾及不到或难以把握的问题。再者,老师也需要通过批改学生的习作掌握学生的写作情况。因此,课后评价以教师批改为主。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改包括机改和人改两个方面。机改是指教师借助U校园上的IWRITE批改学生习作。批改软件能够对习作进行错误查找、句法语法批注和整体评价,并提供比较详细的修改意见。人改是指教师参考批改软件的修改意见,从学生习作能否达到交流目的、表达的得体程度及表达力强弱等方面进行考量,最终给出综合的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机改和人改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负担,又能使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为今后写作任务的设计提供依据,还能为学生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提供参考。
基于微课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以支架理论为基础,凭借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写作教学的内容结构、教学流程、互动方式等进行优化和重构,“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脚手架,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13]。该写作教学模式,翻转了长久以来英语写作课是课上(教师)讲范文+课后(学生)写作+(课后)教师评价的单一模式,转变为课下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范文、分析任务、独立创作+课上协作完成任务、同伴互评+课后软件批改和教师综评的多元联动模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单一目标,也拓展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思辨能力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多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