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背景下幼儿园“融情暖巢”活动探索

2021-12-31 20:28:02顾文佳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融情家庭幼儿园

陈 琦,顾文佳

(宁波国家高新区梅南幼儿园,浙江 宁波 315040)

近年来,随着高新区倾力打造创新发展高地的步伐,科技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引进的举措吸引了无数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在这里落地、生根。调研显示:地处高新区梅墟新城的梅南幼儿园孩子来自133 个家庭,其中省外家庭占了35%,而在65%浙江家庭中,非宁波市的又占了80%,这些新鲜的元素正在源源不断地融入梅墟。但同时,古为“鄞东第一商埠地”的梅墟,又具备悠久的历史文化,因其河道水系资源丰富、商铺文化繁华,诸多传统特色的民间活动在这里延续、传承。在这里,老历史与新文化正在进行着交融与冲击。

随着外来家庭的不断涌入,幼儿园教育也注入了新鲜活力。这些外来家庭来自五湖四海,各省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外来家庭的融入将各个地域的特色文化带入了幼儿园课程,使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服务于幼儿发展的同时,也为我们的课程带来了丰富性[1]。同时,由于很多外来家庭都是人才引进,家长群体中,不乏新型科技人才,这些家长也成为了课程的宝贵资源。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原生成长环境与搬迁后生活环境存在较大差别,虽然不少家庭已经扎根梅墟,但对于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却还是比较陌生,缺乏对这座“新家”的归属感。新宁波家庭与本地居民相互隔离,形成了“一座城市、两个生活圈子”的现象。因此导致这些幼儿在适应新的班集体时,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此,梅南幼儿园(以下简称幼儿园)在实践中通过开展“融情暖巢”这一活动,让这些新宁波娃融入这座城市,且彼此之间融合相处,在吸收梅墟本土优质文化基础上,萌发幼儿热爱宁波的情感,最终促进老梅墟人和新梅墟人在认知、交往、情感上的交织交融。

一、“融情暖巢”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性

(一)面临问题:成长环境的差异性导致缺乏认同感

由于地域特色和生活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新宁波幼儿与本地幼儿在认知、生活习惯、心理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新宁波幼儿融入班集体时出现不适应。尤其是幼儿刚上小班,由于饮食、语言、居住环境等原因,本地幼儿之间因其有较为相似的认知和生活习惯,彼此容易沟通且能较快建立联系,但是,新宁波幼儿往往需要更长的适应时间与他人建立同伴关系,而同伴关系往往会对幼儿的学习与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严重阻碍幼儿的心理发展,阻碍幼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二)追根溯源:培育方向模糊

虽然由于多种客观原因造成新宁波幼儿与本地幼儿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差异性,但是幼儿自身对于梅墟本土文化的认识淡薄、家长对该城市的了解粗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兼容不紧密都是造就以上原因的根本性问题。

(三)寻求对策:“融情暖巢”为破解之道

幼儿园从“融情暖巢”活动中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园幼儿的破解之道。重点围绕“亲社会”这一层面展开,立足于融入、融合、融情三个维度,实现情感的升华。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让每一位幼儿感受梅墟特有的城市底蕴,实地了解梅墟特色,通过感知和体验,对梅墟地域文化进行了解与认识,实现对梅墟文化的认同和融入;在与他人的融合中养成良好的适应性行为,满足异地幼儿与本地幼儿在知识、能力、情感、习惯等方面的发展需求,从而实现幼儿与家庭、幼儿园、社区的多方面融合;在服务社会的情感相融中,萌发对生活这片土地的热爱,并愿意通过自己的行为表达对梅墟的热爱,乐意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在潜移默化中升华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二、开展“融情暖巢”的过程与举措

(一)明确“融情暖巢”的意义

融情,即情感的融合,“巢”同“家”,即用爱去温暖共同生活的家园——梅墟。幼儿园主张,无论是初到梅墟的新宁波家庭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家庭,都能在梅墟这座城市感受到平等与关爱,在温馨、关爱的氛围中建立自尊与自信,获得有益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推行“融情暖巢”活动的举措及过程

1.融入、筑巢——在传承与发展中提升情感认知。新课程标准要求幼儿教育应当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社会情感。文化具有地域性,自古以来,人口的流动也是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融情暖巢”活动中,我们将梅墟本土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并融入幼儿园教育中将幼儿课程贴近,拓展幼儿活动空间与生活经验,使幼儿了解本土文化,加强对梅墟当地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1)巧妙挖掘本土资源。作为历史老城,梅墟有着悠远的历史。依据幼儿兴趣和对梅墟历史的深度解读,幼儿园开展了系列活动,幼儿和父母在对梅墟建立了初步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梅墟,探索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进一步了解梅墟文化。由“书香梅墟—悠久梅墟—故事梅墟”三点一线串联而成开展渐进式的徒步深入活动。如在走进梅墟老街的活动中,老梅墟娃们通过对家里祖辈的访问,结合自己的已有认识,记录“我知道的梅墟老街”,新梅墟娃通过亲子互动,记录“我眼中的梅墟老街”。在建立了初步认知后,带着问题和探究欲望走进老街,亲身感受和体验曾经的“鄞东第一商埠”的繁华。梅江小隐、邵家大屋、求精学堂、高产碶……孩子们通过稚嫩的笔触将这些别具一格的历史建筑留在了自己的记录本上。通过在建构区搭建梅墟老建筑、在美工区画画特色老房子等途径将自己对梅墟老街的认知进行再度呈现。通过该活动,幼儿的认知由浅及深,新、老梅墟家庭通过能用眼睛看到、用手触摸的方式感受梅墟古代传统文化、寻觅即将失落的老街文化。

(2)充分利用家长助教。在前期对我园家长的资源调查中,幼儿园发现家长群体中有许多土生土长的老一辈梅墟人,他们了解梅墟,也对梅墟拥有丰富的感情,同时他们还能为我们提供许多弥补珍贵的老物件,基于此,幼儿园相继开展了以“梅墟老故事”为主题的家长助教活动。由这些老梅墟人将梅墟故事口口相传给孩子,如:听地道的梅墟奶奶说一说梅墟话;利用手工等形式表现梅墟老街;和妈妈做一做家乡菜;等等。每个班级在挖掘班内家长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共享,从爷爷奶奶的口中,孩子们知道了更多有关梅墟的故事。利用家长助教参与“融情暖巢”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欲望,还加强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家长通过活动的参与,也进一步感受到了梅墟文化的多样性,也对幼儿园的教学模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开阔了幼儿视野,丰富了家园合作的形式和内容。

(3)多种途径形成互动。宁波有许多地道的风味小吃,梅墟当地也有很多特色的店铺可以品尝到宁波的特色小食。《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教师要注意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拓展和宁波饮食文化有关的课程时,幼儿园通过组织幼儿参与到和饮食有关的实践活动中,鼓励幼儿了解小区附近 的美食,并寻一寻,尝一尝,说一说。在园本节日——美食节开展的过程中,幼儿园顺势将梅墟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前期的发放调查表,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搜寻梅墟的美食,再到将这些美食带来分享,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当地美食和其他地方特色小吃不一样的地方。通过项目式课程的开展,幼儿自己准备食材、分配角色,进行简单的烹调,最后进行买卖游戏,在一系列的递进性活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认知。而生活区作为区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们适时展示各种和宁波饮食相关的图片、模型,鼓励幼儿参考其样式制作食物的模型,并融入自己的创新思维。在投放食物模型时,充分考虑到传统民风民俗的因素,让幼儿的观察更具有地域性,也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2.融合、暖巢——在互动交际中建立情感联结。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幼儿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早期同伴关系对幼儿人格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在“融情暖巢”活动中,我们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三层面展开,通过多种途径的活动开展,帮助幼儿形成自信、自尊、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培养幼儿建立与同伴良好和谐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家园合作、社区辐射等方面活动,帮助幼儿和家长在互动和交际中建立情感联结。

(1)培育良好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2]。由于新宁波幼儿与本地幼儿在习惯、饮食、生活圈子等多种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融入往往出现隔膜,而积极有效的人际互动则是助推他们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良策。幼儿园通过开展混龄模式活动,帮助幼儿打破年龄和班级的界限,鼓励幼儿大胆与他人交往。如:户外混龄活动中有快乐骑行,哥哥姐姐可以骑车载着弟弟妹妹;野炊区幼儿可以一起畅玩娃娃家;沙水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可以相互合作探究沙、水的特性的秘密。同时,幼儿园还创设了八大功能室为主的儿童学习中心,涉及木工、AR、建构、编织等多元技能。在区域活动中,开放式的游戏活动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同时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成为一种保护因素,减缓不利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使儿童获得同盟感和安全感[3]。

(2)形成积极家庭互动。在幼儿已经建立了对梅墟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为了给外地幼儿创设安全并能有效交往的环境,使外地幼儿与本土文化亲密融合。幼儿园采取家庭互动式的实施方式,通过新、老梅墟家庭相互串门开启了新、老梅墟人的融合之门。活动——“请到我家来做客”是搭建新、老梅墟家庭在情感沟通上的桥梁,幼儿园筛选出每个班的老梅墟家庭,由这些地道的本地家庭牵头,分别邀请班上的新梅家庭在周末时间进行互动串门,在前期计划并实施的基础上,在“家庭互动日”这一天,孩子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串门,感受邻里亲眷般的紧密。老梅墟家庭会准备有宁波特色的家常小菜招呼客人们,新梅墟家庭会带上自己的家乡特产加菜,让老梅墟品尝一番来自他乡的风味。通过参观房间、分享食物、一起玩玩具、一起学习,感受特别的周末体验。在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请到我家来做客”活动后,教师们欣喜地发现,班集体各家庭之间的熟悉度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家长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熟络,由之前的相视一笑到现在都能攀谈家常,而幼儿间的同伴关系建立也变得更为稳固了,以前时常发生的争吵纠纷比例也下降了,在整个班级氛围中,一种温馨、和谐的相处模式跃然眼前。

(3)有效带动社区辐射。《指南》指出:幼儿社会性的培养可以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活动。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活动的整合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融情暖巢”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由教师、家长、幼儿三方面组成的联盟小组,定期前往社区参加各类活动和比赛,如国庆节爱国宣传、母亲节送爱心贺卡等。此外,还有结合幼儿园课程的特色活动,如科技节社区游园,邀请家长和幼儿以其在各个社区进行游戏闯关,该活动也成为幼儿园的大型园本活动。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走进社区,通过身体力行,倡导小区居民正确垃圾分类,共同美化我们的家园。公益类活动则涵盖了家长学校、植树节活动以及重阳节活动等。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创建的生物生态学理论提出: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其中,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是影响幼儿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三大影响因素,他们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我们将社区辐射扩大化,最终推动幼儿、家庭、幼儿园、社区各方面发展。

3.融情、爱巢——在实践活动中升华情感体验。对幼儿进行爱家乡教育,从小培养幼儿热爱梅墟,萌发“我是梅墟娃”的自豪感是“融情暖巢”活动的最终目标。为进一步呈现梅墟娃与这座城市的情感交融,立足课程,在充分挖掘本土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层层递进,满足幼儿多种形式的情感表达,最终获得情感的释放。

(1)游戏体验中感悟传承。梅墟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为我们进行地方文化游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素材。在“融情暖巢”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们将梅墟的老底子物件和游戏搬进了幼儿园,立足老街文化特色,从儿童本位出发,遵循游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巧妙地将地方特色文化与幼儿游戏进行科学紧密的结合,以一个个别具特色的游戏板块为载体,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老街游戏”,如藤园庙会、正月十五跑马灯等。在活动开展中,也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亲子游戏,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游戏活动。将梅墟本土文化根植于孩子内心深处,促使幼儿全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既有地方文化特色,又能有效促进幼儿的游戏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体验中感悟传承。

(2)浸润式活动中根植情怀。城市对于我们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脉络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和宽广与阅历。在“融情暖巢”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家长群体都有不同层次、不同诉求的家乡体验。通过与本土古迹、古街旧巷、地道美食、社区居民等互动,这些物质、非物质载体都是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重要内容。基于这样的需求,我们利用多种浸润式的活动最终激发幼儿对梅墟的归属感。

在前期系列活动中,幼儿已经对梅墟的旧貌新样有了基本认知,于是教师们借助画展的形式给幼儿表达展现的机会,将这些幼儿的作品集中在周边各小区进行展示,用幼儿的视野宣传梅墟。利用“跳槽市场”让幼儿和城市居民亲密融入,在语言的交流中、人际的交往中、活动的互动中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结伴步入小区捡垃圾,为梅墟添绿,呵护共同生活的家园。启动家长志愿资源,开展“尊老敬老,公益剪发”活动,由家长志愿者组成的理发组免费为社区老人剪发剃头,收获了一众好评。重阳佳节,家长和孩子们准备适合老年人的冻米糖和豆酥糖,分享给社区老人,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年轻一辈的关爱与温情。在家乡教育文化视域下,结合本土教育资源,既满足幼儿园多元教育的发展需要,又符合幼儿园课程资源改革的需要,将爱家乡的情感根植于每一个幼儿的心田。

三、开展“融情暖巢”的成效

(一)三点一面促能力提升

通过将近一年的“融情暖巢”课题开展,教师们欣喜地发现,活动促进了幼儿、家长、老师三维度不同的能力提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社会教育的领域目标作了指向三纬度的明确规定,提出:要培养幼儿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爱家乡,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在“融情暖巢”活动中,幼儿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各项徒步梅墟活动,深入对梅墟的认识与探究,此纬度指向自我;愿意并喜欢和新、老梅墟人交往,学习合作、互助与分享,此纬度指向他人;通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各项行为规范,爱梅墟,此纬度指向社会环境。“融情暖巢”活动也是众多新梅墟家长群体一步步与梅墟这片热土扎根的过程,同时也是老梅墟家庭对家乡热爱情节的迸发和释放。通过多种途径的家庭活动,家长群体关系从生疏到融洽,情感也在步步递进中得到升华,最终形成对梅墟的认同、依赖与归属感。

纵观整个“融情暖巢”活动,也是对幼儿园教师研究能力的一次挑战与提升。活动中,教师们充分挖掘该课题隐含的教育资源,通过创设层级式的活动保障活动的有效实施,并达成活动目标。通过引领式的参与,一步步促进课题的有效实施,最终达成情感目标。

(二)双向整合丰富教育资源

在“融情暖巢”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幼儿园开展了多次资源整合,既有优质的家长资源包,也涵盖了独特的幼儿园教育资源。在活动前期,幼儿园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了资源的初次征集,收获了许多宝贵的课题资源,如:有关梅墟老街的古籍和活动开展中的人力资源;在二次征集中,幼儿园面向所有家长群体,建立了完善的家长资源库,在此过程中,筛选出了众多不同领域的优质家长资源,借此带动幼儿园课程开展。而幼儿园也在活动开展中发挥了丰富的资源优势,通过挖掘多样性的活动资源,推动家长群体之间的互动;通过搭建丰富的社区活动支架,建立家长与社会环境的融合。在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整合中,最终形成优质化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园的教育空间和教育资源,并最终服务于幼儿。

(三)多面辐射发挥社会功效

社区中有型的文化资源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无形的文化资源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精神土壤。“融情暖巢”活动,涉及了社区文化机构如展览馆、公园等幼儿感兴趣的地方,同时又涵盖了传统文化、民风习俗、道德价值观等,为幼儿的需求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但是,由于社会进步、科技发达、经济转型等原因,这些文化正在被逐渐淡忘,“融情暖巢”的重要功能便是传承,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多渠道社会实践和反映本土文化的区域活动,能促进幼儿教育低成本、高效益的实现,更能贴近幼儿生活,引导其感受、体验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继而乐于传承、发扬本地民间文化,激发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也承担着社区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多次社区互动,也为科学宣传幼儿教育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猜你喜欢
融情家庭幼儿园
童心爱党 画笔融情
不时不食 融情于艺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48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融情笔墨 悠然自得——花鸟画家李耕印象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24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融情入墨风规自远——记诗人书法家赵镇南
恋练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