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3)
当下,大数据技术正在成为推动各领域变革发展的新动能,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教育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更不能身处其外,2015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就明确将教育作为率先实现数据开放的重要领域之一。用户画像是一种大数据的核心技术,目前在图书情报和电子商务领域已经有了较成功的运用,具体是指通过特定的软件获取用户的海量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清洗、语义分词等系列操作,最后为用户打上精准的标签,形成用户的属性特征、个人喜好和行为特点等。用户画像技术的应用就是基于用户标签为其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将用户画像应用于高职网络思政教育领域,通过对不同教育对象进行数据画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跟踪、分析、预测、预警和处理等教育目标,为提升高职网络思政工作的水平和效果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也正是研究高职网络思政“依数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意义所在。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跨入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产和生活方式。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单纯地依靠观察、谈心谈话等传统方式很难深层了解学生的特点,就更遑论进行有的放矢地思政教育了。然而在大数据时代,充分运用数据思维、有效利用数据资源、挖掘数据价值已然成为了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成效的关键性问题。因为在高职院校中教与学、管理服务和评价评估等环节均产生了大量多样化、多元化的海量教育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和解释,探求这些数据背后隐含的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可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精准的发展方案。高职网络思政“依数教育”旨在通过对教育大数据的整合、管理和控制,为高职网络思政提供更加科学、客观、全面、智能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数据的获取是“依数教育”的基础,只有掌握充足的数据才能进行后期的分析和处理。在“十二五”期间,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智慧校园的建设,为收集海量数据创造了条件。目前,信息化建设完善的学校每天能收集的系统数据可达到数亿条,像一卡通日志和校园网日志数据可以达到TB数量级。这些数据从来源来看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数据主要来源于学校内部各业务平台,包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如课程教学、教务管理、学生工作和后勤保卫等;外部数据主要来源于在线学习系统和社交媒体平台等。
“依数教育”的过程遵循数据治理的规则,包括“数据获取与整合”“数据处理与分析”和“数据解释与预测”三个步骤:首先,用户数据获取技术是其中的第一步,关键性内容是要考虑不同教育场景下的数据,如学生参加教学、活动或校园生活等数据;其次,用户标签提取技术是解决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重要技术,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数据进行清洗、语义分词等预处理操作,以便后期进行教育数据挖掘。预处理后的数据根据需求选择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数据挖掘算法或者机器学习算法来实现具体的处理任务。数据解释与预测的目的是对数据挖掘结果进行可视化的呈现,在学生心理问题预警、网络思政资源推送、网络思政方法调整等方面为学生工作人员“依数教育”提供直观展示和个性化服务。
用户画像技术融入高职网络思政数据化教育过程中,在教育数据的获取途径、涉及的隐私保护和数据与教育的协同作用等方面都遇到了一些困难,下面从数据、技术和教育三个方面破解难题、寻找解决方案。
1.从数据角度来看,数据获取量度和处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网络思政教育的效率高低。高职学生相关的数据具有海量、多样、动态、复杂的特征,在“依数教育”中需要采集全面有效实时的教育数据、甄别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增强对复杂多样数据的处理能力。然而,在高职的教育实践中,数据的采集和获取是有较大困难的。对此,高校需要提高全员的数据意识、重视数据价值、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覆盖率和收集水平,对数据进行有效保护和充分使用。
2.从技术角度来看,高校各部门之间都有不同规模的系统,并且长期以来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信息孤岛”问题很常见,部门产生的“数据壁垒”对于数据共享和多源数据互动造成了很大阻碍。为此,高校应建立网络矩阵、加强信息的整合,规范数据接入与数据处理标准,提高数据传递与数据处理效率,促进各部门的教育协同。
3.从教育角度来看,高职网络思政教育的方式、依数教育概念以及教育过程设计等都缺乏足够的理论认知和实施指导,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学工人员数据处理能力不强,懂技术的又在思政教育理念上匮乏。对此,高校内部需要多方努力、共同协调,提高教育与技术双重技能。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高职网络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为学生精准画像,把抽象的思政教育过程转化为一种可见的、明晰的、透明的动态发展画卷,使之形成更加优化的教育模式将是未来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