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百年探索与时代创新

2021-12-31 17:56:59鄂崇荣毕艳君
青海社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鄂崇荣 毕艳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4日第1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②巴特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奋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民族》2018年第7期。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肩负着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解放、中华复兴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人的民主心骨,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过程中,不断铸牢了中华各族儿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凝心聚力、铸魂同行的核心领导力量,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倡导者、培育者、推动者和铸造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一、“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

1902年,梁启超先生首次将“中华”赋予“民族”中,合成“中华民族”①梁启超著,汤志钧、汤仁泽编:《梁启超全集》(第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3页。,认为中华民族“自初本非一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②梁启超著,汤志钧、汤仁泽编:《梁启超全集》(第五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76、77页。,主张以“中华民族”统领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此后,杨度、章太炎等人多从汉族本位主义出发在其论著中使用“中华民族”概念。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提出“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大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③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页。。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较早接受和使用“中华民族”概念。1916年,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使用了“中华之民族”,1917年又提出“新中华民族主义”的主张。1919年,陈独秀撰写的《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一文中引用“中华民族”概念,并认为“我们中华民族,自古闭关,独霸东洋,和欧、美、日本通商立约以前,只有天下观念,没有国家观念”。④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31页。1919年8月4日,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一文多次使用“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呼吁“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虽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认同和使用“中华民族”概念的时间比较早,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从成立之始就把“中华民族”概念与挽救民族危亡、解救人民危难、实现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联系在了一起。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华民族”基本内涵迅速被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中华民族在长达14年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不断觉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战,舍身报国,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这一期间,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一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赞成平等的联合”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等观点和立论。1939年八路军政治部编写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也宣传“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少数民族”⑥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汇编》(1921.7—1949.9),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版,第807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四万万五千万人民是共同祖国的同胞,是生死存亡利害一致的。”⑦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汇编》(1921.7—1949.9),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808页。这些表述均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华民族”视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称谓,各族人民一律平等。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中国名称,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国人民共和国代国歌,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中反复出现“中华民族”一词,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中华民族站起来了。这些行动和举措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促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⑧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民族》2019年第10期。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客观实在的连续体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①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客观实在的连续体,大家庭各成员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和不断演进之后,形成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血脉相连、文脉相通的多元一体格局。各族先民为生存、发展和福祉形成了互利合作、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体性关系,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二)交往交流交融与大一统进程从未中断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尽管曾经出现了不少冲突,但交往交流交融仍是主流。各民族内向中华不断汇聚融合的历史潮流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从来没有停滞过。每一次大统一都比上一次疆域更辽阔、整合力度更强大、吸纳民族更多元(样);每一次民族融合都会促进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增强各民族的共同性,减少和淡化差异性,同时也丰富着各民族文化的内部多样性。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古代各民族历经迁徙、贸易、婚嫁甚至战争冲突,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交融一体、繁荣一体的自在中华民族实体。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第27页。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近现代救亡图存中形成自觉

从1840年开始,列强为了侵占中国、殖民中国、掠夺中国、分裂中国,借口各种理由,发动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日本侵华战争等侵略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近30个不平等条约。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中华儿女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生死与共、荣辱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同赴国难,共抛头颅、同洒热血,在共同书写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过程中,加深了生死与共、祸患共担、休戚相关、守望相助、急难相扶的兄弟深情。在百年抗争中,中华各族儿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提出与理论升华

2014年5月28日,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创新性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新华社:《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今日民族》2014年第6期。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新华社:《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民族》2014年第10期。2015年8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又重申“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⑤新华社:《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西藏》2015年第5期。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2017年10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至此,“铸牢”取代了“牢固树立”和“积极培养”“大力培育”等表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行的共同意志。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华民族”首次写入宪法,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五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此外,他还在多个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多次提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等。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①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4日第1版。,并部署全面系统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年11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是重要方面之一。2020年8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本报评论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1日第2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创新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蕴含着磅礴的思想伟力,是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指南。

百年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富强复兴作出了巨大牺牲,创造了震古烁今、举世瞩目的业绩,得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信任和衷心拥护,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整个福祉,加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力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一)坚持在正确发展道路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线。回顾我党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和坚定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富强复兴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业绩,得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信任和衷心拥护。今日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并连续13年保持了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前所未有的时代,是面对世界壮阔历史显现中国大国之气象、精神和力量的时代。

历史证明,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实践、渐进改革、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其未来发展舞台将更加广阔,历史底蕴更加深厚,前进定力无比强大。

(二)在大家庭各成员共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个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国共产党领导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走过百年征程的中国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经磨难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所未有地提升。中国经济不仅长期持续高速发展,而且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不仅创造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发展奇迹,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小康如期实现,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这一切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带领本国人民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三)在整体性关照中华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文化整体观下审视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强调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将少数民族《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伟大史诗,少数民族地区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一一点出,从整体观视角审视和关照中华文化内部的多样性。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也得到大力传承和弘扬。哈尼梯田、花山岩画等14项历史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维吾尔木卡姆、蒙古族长调民歌、回族花儿等15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占全国总数的比例均超过1/3。在党的领导下,长期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增进共性、促进一体,实现了各民族文化和谐交融共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四)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民族制度,各民族通过民族区域自治这种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政治形式,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按照当地的民族特点和实际需要发展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契合,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交流和政治联系更加通畅、更加便捷。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引入协商民主机制,通过平等的对话与协商,扩大共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互信得到加强,产生了一些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族际政治整合模式。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促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程序、议程的完善和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作为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历史文化共同体等多重复合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抵御应对好各种风险挑战,维护好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实现,需要汇聚全世界的智慧和力量,包括政府、政党、社会组织、公民等。当下和未来,政党的作用和影响已不局限在一国范围,而是对地区乃至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国际体系与秩序的构建和重塑,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当代和未来国际社会面临的诸多共同问题而贡献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在未来,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凝聚不同国家政党的共识和力量,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先进政党的引领作用,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