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琨
(河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战略思想的阐释与运用,并一脉相承的政党。由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不同的风险和挑战,进行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方式,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支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方针,内容包罗万象,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在富有远见和全面的新历史条件下的战略决心和战略智慧,进一步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性的后续动力。现实证明,深入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对我们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10回首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中共领导人运筹帷幄,科学把握战略思维,并运用于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科学谋划并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和重要政策,在党和国家的关键时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便是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独特之处。
战略思维的落脚点在于统筹全局,提纲挈领,解决好全局和区域性之间的问题,在二者的相互影响中理清事物的发展走向与整体性特征。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 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2]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即战争的规律。大革命失败后,不少同志对革命的前途产生动摇。但毛泽东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正是这条道路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对中国革命的整个战略布局起着决定性作用。战略思维谋未来,为未来指明方向。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观察并预测事物发展的走向,更好地把握未来。中日战争爆发后,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国内出现了亡国论等不良思想,这让全国人民陷入极大的恐慌之中,人们抗日信心遭到极大的打击,对战争的形势也十分的不利。为了消除人们的恐慌,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3]毛泽东系统地分析了中日战争双方的特点,总结失败的原因,得出最终中国必胜的结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战争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充分彰显了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整体性和可预测性。战略与事物发展的方向有关,所以必须瞄准战略定位。从哲学的角度,就是抓重点。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长期的战争,各项事业都百废待兴。毛泽东根据当时国内的特点以及国际环境的需要,提出了“一化三改”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使我国顺利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略就是一种选择。所以,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更要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还要提高洞察时代风云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风云中站稳脚跟,做出正确的战略抉择。十年“文革”,“左倾”错误思想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面对如此困境,邓小平十分明白,如果不改革,中国将是死路一条。如果维持现状,中国的未来便是风雨飘摇。邓小平指出:“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4]300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领导人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抉择。从国内来看,十年“文革”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把解放思想摆在战略高度的位置上,强调人们的思想解放了,才能解放发展生产力。40年的改革开放再次证明,解放思想一直是促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武器。从国外来看,国际环境变幻莫测,苏联与一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背弃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也面临着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4]6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首先从国情出发制定了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随后,又系统地论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战略角度的基础上,消除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种种误解,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随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将改革开放融入中国人民百年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三步走”的提出,表明邓小平的战略思想更侧重于改革开放的长远目标。为了应对20世纪末国内外复杂形势,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此次谈话再次证明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体现了他卓越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要求我们在实施战略手段时要找准主次矛盾,在错综复杂的众多矛盾中把握主要矛盾,做好战略谋划。当世纪之交来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面对世界形势带来的冲击,江泽民同志运筹帷幄,布局谋篇,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迫在眉睫的各种重大问题。江泽民指出:“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抓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5]207我国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8年聚焦三农问题,把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如今,中国已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正是基于这种对矛盾的认识,我国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江泽民同志还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5]132江泽民及时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最重要的战略举措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战略思想。这一思想,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及时避免了走上苏联亡党亡国的老路,体现了江泽民同志纵横捭阖的战略手段,为新时期我们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也将更好地领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战略思维要求我们在实施战略手段时要注意统筹兼顾,系统全面地看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胡锦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21世纪,我们面临的问题愈加复杂,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显现出来。全面、协调的发展,意味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共同发展,城市要发展,农村也要发展;东部要发展,西部也要发展;更进一步,不仅仅经济上要发展,文化上也要同时跟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还指出:“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6]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的时候,既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最大承受力,又要从整体上考虑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为子孙后代考虑。同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要以发展为中心,不断深入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科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国家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之中,我们党的领导人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在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战略思维的基础上,围绕我国的主要矛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审时度势,在新时代形成以发展为中心的战略思想。
习近平治国理政战略思维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基本价值要求之上的,体现了党坚定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并基于我国当前主要矛盾的变化,立足于新时代、新起点,规划党和国家的新蓝图,展现出习近平富有远见,高瞻远瞩,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习近平治国理政战略思维主要体现在:“十四五”规划的三个“新”“中国梦”的两个“百”,以及共创一个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战略格局上。
战略手段是为了战略目标服务的,战略成效大小取决于战略手段安排的是否得当。新时代,应该在推动整体发展的同时,与时偕行,把握好当下社会发展的规律,勾勒出每一阶段的战略部署,以推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第一个阶段性五年规划。它既可以说是一个目标,又可以说是一种手段。新时代,把握“十四五”规划应该从三个“新”布局谋篇: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承上启下。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冠疫情的出现更加速了变局的演变,国际环境正处于激流勇进之中。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也牵动着整个社会主义全局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7]面对新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必须要找准定位,主动出击,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放大格局,做出正确的战略判断,为新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在“十四五”时期有了新的战略要求。“十四五”中的十二项重点模块就是按照新发展理念组织的,新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必须高质量发展,要摒弃以破坏生态环境追求高速发展经济的错误思想,牢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十九大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8]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实践之中的理论的升华,标志着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上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并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且在未来坚决贯彻执行下去。习近平指出,新发展格局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立足新发展阶段,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发展格局不是对旧的发展格局的全盘否定,是对我国发展格局的及时调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市场萎缩,面对这种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庞大的国内市场,通过国内市场的蓬勃发展,进而促进世界市场的恢复,形成战略基点,引航中国未来中长期发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作为新的发展战略,三者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战略宏图勾勒完成之后,不可能自动生成美好愿景,也不可能一挥而就。因此,我们要通过严密的布局、精心的策划等以确保目标顺利完成。正所谓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9]国家治理涵盖许多领域,利益错综复杂,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发展中国家,从小到大,从区域到整体,都应该有长期的战略规划。
新“两步走”战略与“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新“两步走”战略的提出,是基于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是“三步走”战略的接续,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进一步勾勒。2020年,我国全面脱贫,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这是数代领导人共同的心愿。习近平说过实现中国梦的路上,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新时代“两步走”要在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基础上奋起直追,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新时代“两步走”勾勒出一条现代式的中国化道路以及时间规划蓝图,再次证明了我们党制定的战略规划具有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在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过程中,我们党坚决贯彻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国情和世情,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等。“五位一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出发,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又照顾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的任务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耦合的:经济建设是根本,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政治建设是保障,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制度保护;文化建设是灵魂,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价值指引;社会建设是条件,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生态建设是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依托。坚持战略思维,必须统筹规划,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促进各要素协同发展。习近平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1]2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四个全面”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以解决我国长期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动力,以破除当前改革所面临的难题;以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作为抓手,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完成。“四个全面”之间相辅相成,哪个都不能掉队,共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战略方向,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战略胸怀是指在维护好本国利益的同时,对于部分不和谐的因素采取包容的态度,共同发展。当今世界快速发展,没有一个国家能孤立存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要想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不仅有必要在内部计划,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而且有必要在外部计划,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战略合作,实现内外兼顾,共同发力。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522自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思想,这一战略思想就体现了人们同舟共济的价值理念,现如今,习近平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促进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世界性的战略眼光和广泛的国际视野规划的大国战略思维。当前,我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桥梁。“一带一路”倡议既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又突破了空间上的局限。自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陆上丝绸之路便出现了。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得古丝绸之路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打破了空间上的局限,有力地将我国西部地区与中亚、南亚等国家结合起来,既可以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可以承担起大国的责任,推动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区域之间发展的平衡性和国家战略安全发展。面对西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的不良言论,“一带一路”倡议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共赢外交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国际视角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时代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面对当今世界多极化的浪潮,我们更应该同舟共济,站在世界的高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战略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生活中,可以从全局和长远规划的角度客观地、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论。习近平的战略思维贯穿于整个治国理政之中,有助于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战略追求,有助于新时代提升领导干部战略思维,有助于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提升,对新时代早日实现中国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助于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战略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人民幸福”的总价值目标,使“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有了身后的价值支撑[9]。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只是希望填饱肚子,期盼更多的是稳定的工作、高效的医疗等等。这就要求党要了解人们群众的需求,一方面,领导者的思想不能代表百姓的需求,不能从领导者的角度考虑人民需要什么;另一方面,人民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着的,这就需要领导者走向田间地头把握人民愿望。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就是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治国理政中,要谨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要把处理人民的难事放在心头,用实际行动温暖人们的心田。在推进工作的进程中,我们要竭尽全力,使人民看到自己的幸福和收获。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再次证明了我们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疫。面对新冠肺炎,党中央果断采取封城的策略,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每个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抗疫战争的胜利,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这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成就,充分表明了人民至高无上的价值立场,同时也是对新时代党的战略领导得当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新时代党的战略思想实践与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原则的生动诠释。
有助于新时代提升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特别是要“使认认真真学习成为培养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10]。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部分党员干部战略思维能力不足,具有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战略眼光。一些部门经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二、缺乏全局观念。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很难从表面上看出问题,陷入局部的泥潭无法自拔,缺乏对整体的规划;三、战略定力有待提高。部分党员干部面对金钱等物质诱惑时,内心摇摆不定,容易犯原则性错误,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这就决定了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树立战略思维,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首先,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开阔视野。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坚持正确方向。”[11]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肯定历史,在历史中汲取营养,才能把握未来。其次,要明确战略目标,做好阶段性规划。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统筹好两个大局,把握好重点,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争当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
有助于坚定新时代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构建战略思维的必要条件之一。习近平把理想信念比作精神上的“钙”,如果理想信念坚定了,我们的心胸便会宽阔,视野便会广阔。这样,在解决问题时,便可以冲破利益的障碍,具有自我创新的勇气和头脑,摆脱限制,克服部门利益的束缚。共产主义者应该保持的一种精神状态,将活力与决心相结合,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理想是红色基因的政治灵魂,是红色基因不断成长壮大的基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12]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身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们勇于直面困难,战胜一次次的困难和挑战,对未来社会充满期望。2020年6月,中印边境发生冲突,四位戍边战士壮烈牺牲。其中一位战士留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句话饱含深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有多少同志像他一样抛头颅,洒热血,只因我们的脚下站立的都是中国。现在,我们比任何时期都要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只有理想信念坚定了,政治信心才会坚定。到了改革开放的关键期,我们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不动摇,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更要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平常心。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坚信,在我们一辈又一辈的努力下,我们必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