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在当代修辞学研究中,尤其是在新时期的修辞学研究中,王希杰始终是修辞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他的影响不仅是因为他60年来对修辞学乃至整个语言学的不间断的研究,也在于他的理论本身对整个语言学甚至其他人文学科的影响。本文拟对王希杰60年学术研究进行梳理追溯,从历时发展的角度说明王希杰语言学研究的价值和贡献。
王希杰的学术研究始于1960年,到本文写作之时已历经60年。我们把这60年分为三个时期:个别研究时期(1960—1980),理论创见时期(1981—2000),思想扩展时期(2001—2020)。以下分别论述。
这个时期王希杰总共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参编或主编了一些教材和论文集。个别研究时期的特点有以下一些。
1. 起点高
王希杰在20岁那一年,就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其实发表第一篇的时候他还不到20岁,按这个标准计算,那么他应该是自《中国语文》创刊以来在该刊发表文章年龄最小的作者。
1960年,王希杰分别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分承和列举》和《鲁迅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这样高的起点,使他在学术研究的一开始就走上了正确的研究之路,这为他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在《鲁迅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一文中,他把鲁迅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反复分为三类:词的反复,句子的反复,综合性反复。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它们各自的修辞特点,还说明了为什么鲁迅喜欢用这种辞格,因为这种辞格能表现强烈的感情,而当时的现实使鲁迅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这说明,修辞应该同思想感情保持一致。
2. 领域广
在个别研究时期,王希杰从一开始就没有故步自封地把自己的研究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他的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不仅有语言学自身的领域,而且也有语言外的领域;而就语言学自身的领域而言,不仅有修辞学领域,也有语法学、词汇学、语言理论等领域。
在语言学领域,他的研究涉及词汇、语法、修辞、语言理论等各分支学科。1964年,他参加了方光焘组织的关于语言和言语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是针对高名凯的观点而进行的。那年《南京大学学报》第1期开辟了专号发表方光焘和他的学生们关于语言和言语问题讨论的成果。王希杰发表了《略论语言和言语及其相互关系》一文,从总体上就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思辨和论证。这篇文献不仅支持了方光焘先生的学说,而且也奠定了王希杰自己的语言理论基础。有了语言理论的支撑,也就有了对语言事实的深入的思辨。在语言理论的指导下,王希杰积极发掘语言事实,对汉语词汇事实、语法事实、修辞事实进行细致而深刻的分析。
3. 触角深
除了向“横”的方向进行广度的拓展外,王希杰还积极向“纵”的方向进行深度的拓展。1979年,王希杰在《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修辞的定义及其他》。这时他的修辞学思想已经很成熟了,可以看作体系建立的前奏。王希杰认为,修辞既不单纯是美化语言,又不单纯是加工语言,而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非美化的语言也是修辞学的对象,如药品说明书上写道:“胃舒平用法——5—10岁半片/次,10—15岁1片/次,成人2片/次。”那么10岁到底吃几片?这是个修辞问题。单纯的加工语言不一定都是修辞问题,如把“誓把青春献给她”这句话改为“誓把一生献给她”,是思想认识的变化,不是修辞学的对象。认为修辞单纯是美化语言,会缩小修辞学阵地;认为修辞单纯是加工语言,又会扩大修辞学的范围,从而导致取消修辞学的独立地位。在方法上,王希杰提倡辩证法。语言运用是充满辩证法的,重复赘余不好,而反复却是一种好的修辞格;准确好,双关婉曲也好;用词应该规范,但析字仿词又是很好的修辞手法。所以规律不能太绝对。这是针对修辞应该以“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为标准而提出来的。王希杰反对把目光局限于名人名篇。过去人们研究时把目光局限于名人名篇,只有在找反例时才想到一般人的语言材料,仿佛一般人都不懂修辞,而名人都是修辞高手,其实并非如此。有些名家对修辞的认识也是不准确的,如郭沫若认为无产阶级的语言是有生命力的语言,这是不对的,绝对不能用来指导修辞研究。
理论创见时期又分为三个不同阶段:体系建立阶段,思想深化阶段,学说完善阶段。
1. 成就
在这个时期,王希杰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和语言学随笔,出版了几部著作,还创作了一些文学作品。体系建立,首先是修辞学体系的建立,同时也兼顾其他领域。一些语法学文章、语言学理论文章都反映了语言学体系建立的范式,如《语言的语法分析和言语的语法分析》《施受、词序、主宾语》《论句型》等。像修辞学体系建立一样,这些研究也都注重从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入手,运用辩证法思想构建语言学研究体系。
2. 标志
王希杰修辞学体系的建立是以《汉语修辞学》的出版为标志的。这部著作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修辞学体系,至今为修辞学界所乐道,它影响大、版次多、流行广,许多院校都作为修辞学教材使用。《汉语修辞学》第一次提出了自我、前提、视点在修辞中的作用,并把它们作为修辞原则。(1)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第36-57页。王希杰认为,分析修辞现象应该运用辩证法。如对整句和散句的论述,单个句子无所谓整散,许多句子组合在一起就有了整散问题。整句有整句的长处,散句有散句的好处。它们又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它们的使用取决于内容和上下文的需要。就整篇文章而言,不可没有整句,也不可没有散句。通篇用整句,势必单调呆板;通篇用散句,会显得散乱。整句体现了句子的整齐美,散句体现了句子的变化美。初学写作的人往往片面追求语言的整齐美,这是不对的,还应该在变化美上狠下功夫。整齐和变化统一,整句和散句统一,才是美的。再如表现风格,明快和含蓄是两种对立的表现风格,各有各的适用范围,公文语体和科技语体大都是明快的,鲁迅的杂文大都是含蓄的。明快可以和平实风格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和藻丽的风格结合在一起。明快不是肤浅,含蓄也不是晦涩难懂。
《汉语修辞学》是运用美学原理统帅修辞格的。对偶、对照、排比、顶真、回环等辞格体现了语言的均衡美;双关、反语、婉曲、夸张、拆字、拆词等辞格体现了语言的变化美;反复、递进(即层递)、映衬、设问、反问等辞格体现了语言的侧重美;比喻、借代、比拟、拈连等辞格体现了语言的联系美。王希杰对辞格的分析非常细致。例如对比喻的分析,先下定义,再说构成,包括两个成分(本体和喻体)和两个条件(相似点和差异点),然后再分类。类别除了传统的明喻、暗喻、借喻外,还包括倒喻、反喻、强喻、迂喻、曲喻、博喻等。还有整篇文章用比喻的情形,如鲁迅的《现代史》,用变戏法比喻中国现代史。最后说比喻运用原则,一是新鲜贴切,不落俗套;二是注意色彩,包括感情色彩、民族色彩、地域色彩;三是注意风格的协调,就是注意语境、对象、内容、表现手法。
3. 特点
首先,学术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成熟。《汉语修辞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王希杰修辞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在以后的研究中,王希杰以这个学术思想体系为基础,进行不断的探索和追寻。在修辞学的研究上,王希杰一方面对修辞学的各种问题进行新的反思,一方面把修辞学的方法应用到其他研究领域中。在《汉语修辞学》出版后,王希杰重新反思了修辞的原则、修辞学的对象、修辞学的任务、修辞学的定义、修辞学的范围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这使得他的学术思想日趋深化和成熟。另外,他也对整个80年代的修辞学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90年代的修辞学研究进行了展望和预测。他还对修辞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积极寻求修辞学的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王希杰把修辞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词汇、语法、逻辑等研究中,这也促使了他的学术思想向纵深的方向发展。例如,他把语流义变和情景义变的理论应用到语法和逻辑的研究中。一般认为,“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是典型的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而王希杰认为不然,这样的说法应该是合格的,其实这里的“世界”并不是词典中“世界”的意义,而是由于上下文的影响,“世界”=“词典中的世界-中国”。这样就完全说得通了。
其次,语言随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个别研究时期,王希杰就非常注重语言随笔的写作,到体系建立时期,他进一步完善了语言随笔的创作。这个时期的语言随笔写作不仅路子更宽,而且底子更厚,这些语言随笔作品往往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这需要有深厚的语言学功力才能做到。有些语言随笔只要看到题目就能够使阅读者产生无限的趣味,如《强词夺理之理》《卖外国人和卖钱》《反“反‘反训’论”》《“肥肉”的双重人格》《是女副书记,还是副书记的老婆?》《迷你,迷你,迷你……》等等。其实这些随笔名称本身就是很好的修辞学研究课题,值得进行专门研究。
语言随笔看起来很小,但对问题的分析有时并不亚于长篇大论,甚至比某些长篇大论更有价值。例如在《“编导演”解》一文中,王希杰首先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编导演=编剧+导演”还是“编导演=编剧+导演+演员”?他肯定了是后者。然后他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首先,现代汉语中有三个音节压缩为两个音节的,而没有两个音节拉长为三个音节的;其次,按照简缩的规律,“编剧”和“导演”最后一个字不相同,所以不能按照“中小学、大中城市、港澳同胞”那样的情形简缩;第三,并列式三音节是新时期汉语发展的一种趋势,“编导演”正是适应了这种趋势。
再次,研究方法进一步多样和科学。在体系建立时期,王希杰在继承和发挥原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逐渐把新的语言研究的方法纳入到自己的研究中。这方面最出色的是他把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理论运用到修辞学的研究中。在修辞格的研究上,传统的研究方法很难有较大的突破,一谈到修辞格研究,人们马上会想到定义、类别、划界、作用等等,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修辞格问题,对修辞格的本质和价值不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王希杰则独辟蹊径,试图借鉴转换生成语法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于1987年写下了《比喻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一文,他认为,比喻的深层结构有本体、喻体、相异点、相似点,比喻必须有相似点,没有相似点不能作比喻,如“桌子像太阳”;比喻也必须有相异点,如“父亲很像爸爸”。比喻的表层结构是从深层结构转化来的,包括本体、喻体、比喻词,具体转化结果包括:明喻、暗喻、略式比喻、倒喻、换位、嵌入、组合、化合等。
他还认为,深层结构相同,表层结构不同的,是一组同义比喻;表层结构相同,深层结构不同的,是多义比喻,如“他的心像大海一样”,相似点可以分别是“宽广、深远、变化莫测”。从相异点和相似点的关系看,二者是反比关系,相异点越多,越新奇,但越难理解;相似点越多,越缺乏新意,但越容易理解。这就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从客观世界看,任何事物都是既有相似点又有相异点的,但为什么有的可以打比喻,有的不能打呢?主要是心理和文化的制约。物理世界和文化心理世界不一定是对应的。而在比喻中,文化因素显然是重要的,比喻还要适应民族文化心理。这实际上已经涉及了对四个世界理论的探索。另外比喻要有继承,也要讲求创新。
1993年,王希杰的《修辞学新论》出版了。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王希杰修辞学思想的深化,同时也标志着其语言学思想的深化。除了修辞学研究,王希杰在词汇、语法、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除了《修辞学新论》外,在词汇学方面,有《略论语言的词汇和言语的词汇》等;在语法学研究方面,有《谈语法学的研究对象》《“想”类动词的句法多义性》《语法研究中的静态和动态》《语法学的方方面面》《略论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的相互制约性》等;在语言学理论方面,有《语言本质的再认识》《语言感情和语言歧视》《语言和言语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等。总体说来,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
1. 以总体观念指导
在对语言学的探索和追求中,王希杰逐渐地把语言观和修辞观的重要性提到研究的日程上来。他在先前的研究中并非没有注意语言观和修辞观的重要性,只不过是没有公开而明确地把它呈现出来。如果在语言研究中不注意整体的语言观和修辞观,就很有可能会陷入盲目研究的故步自封的境地。以语言观和修辞观作指导,或者说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修辞观,能够提高研究的科学品位。
在思想深化阶段,王希杰积极自觉地倡导语言观和修辞观,并用新的正确的语言观和修辞观指导自己的研究。他把语言看作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文化载体的、一种复杂的开放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非体系性特征的、处在不断从无序向有序运动过程之中的、动态平衡的多层次的音义相结合的符号体系”(2)王希杰:《修辞学新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在这样的语言观指导下从事具体的语言学研究。他把修辞学看作是“从表达效果出发来研究口语和书面语在交际活动中的言语常规、变形和正负偏离现象,建立已然的和可能的修辞规范及超规范、反规范的模式的一门语言科学”(3)王希杰:《修辞学新论》,第25页。,并在这个基础上展开修辞学研究。
2. 以个案分析突破
修辞格是修辞学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甚至在外行人的眼中,修辞学就等于修辞格。但修辞格的研究却常常陷入困难的境地而难以突破。王希杰试图通过几个修辞格的个案研究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借鉴转换生成语法学的方法研究比喻,并取得了成功。同样,他又运用演绎法研究双关问题,也取得了成功。一般说来,双关是在多义的语言材料中实现的。双关是有意识地使用多义的语言材料使话语兼有表里两层含义。凡存在着多义语言材料的地方,都存在着双关语。有多少种多义的语言材料,便存在着多少种双关语。单义的语言材料能不能构成双关语?能,因为单义的语言材料在话语中也可以实现多义。在话语中实现的意义有这样一些:内容义、文化义、情景义、深层义、潜层义、联想义、感情义、风格义等。这些都有可能构成双关。如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字面义和情景义构成双关,朱庆余希望得到主考大人张籍的赏识。这样,双关可以重新定义为: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有意识地让同一话语有两种意义。双关只是说写者的事情,跟听读者无关。因此,误解、曲解都不是双关。听读者听到两个含义的,不一定是双关语;听读者听到一个含义的,也不一定不是双关语。王希杰更进一步认为,反语也是双关,婉曲也是双关,因为都符合双关的定义。所以应该做修辞格的梳理工作。最基本的辞格只有十几种,不要一味分化,搞烦琐哲学。所以应该扩大双关的内容范围。同时,也应该扩大双关的数量范围,有三关,甚至多关。如杜甫的诗“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时节”,有这样几个意思:春天;李龟年晚年的不幸;杜甫本人的不得意;唐王朝的衰败。
3. 以词句研究切入
用词、造句、修辞格,是修辞学中的“三驾马车”。但从研究的状况来看,很显然是:修辞格的研究>用词研究>造句研究。王希杰希望能够从词句研究切入来改变这种研究状况。应该说,这样的研究具有跨领域性,这不仅是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语法学、词汇学的研究对象,王希杰把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结合起来研究具有前瞻性。他认为,词语的生命就在于搭配,而搭配要考虑到语音、语义、语法、情景、文化和心理诸方面,这些方面的制约因素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有冲突,那就应该考虑高层次上搭配的协调和统一。在句子研究上,他提出建立句子修辞学的主张,包括句子的变异——选择和变形、横式和纵式;句子的层次——语音句、语义句、语法句、语用句;句子的运动——病句和佳句及其转化、潜句和显句及其转化。这样的切入便于词语修辞和句子修辞的进一步研究。
4. 以科学方法定位
在研究中,王希杰不但自己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而且也能够从宏观的角度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他认为,应该历史地、全面地看待方法和方法论问题,不应该轻易否定别人的研究方法,认为别人的方法不科学。王希杰提倡用古今中外法研究,并给予直观法和顿悟法以一定的地位和价值。这对整个语言学研究都有启发价值,无论是修辞研究,还是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有直观和顿悟的参与,实际上,近代科学对于研究直觉还是非常重视的,许多自然科学的成就也是科学家直觉参与的结果。
1996年,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出版了。从《修辞学新论》到《修辞学通论》,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但这标志着王希杰修辞学说的完善。在这一阶段,王希杰在同义手段、语境理论、语体风格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尤其是得体性原则作为修辞学最高原则的提出,将修辞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4)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400页。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四个世界理论的成熟与完善,潜性显性理论的成熟与完善,零度偏离理论的成熟与完善。这三方面与其说是修辞学理论的成熟与完善,不如说是语言学理论的成熟与完善,因为这三个方面涉及语言学的方方面面。
1. 四个世界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四个世界包括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关于语言世界和物理世界,其实就是名和实的关系。王希杰很早就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在《修辞学新论》中,王希杰对名和实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辨和发挥,他认为,名和实并不完全是任意的,相反,非任意性是最强的。名和实也是不对应的,有实无名,如形状古怪的几何体;有名无实,如太虚幻境;一实多名,如小小说、超短小说、拇指小说、千字小说、迷你小说、瞳仁小说等;一名多实,如白头翁。名和实是矛盾的,这些矛盾具有层次性。词语内部名和实的矛盾是非常明显的,不过人们使用词语都是作为一个整体使用的,一般并不留意字面义。但作为人名来讲,字面义就比较重要了。人名也不能不重视,叫阿狗阿猫和叫大刚大勇恐怕并不一样。名和实的矛盾是社会原因造成的,也跟语言内部状况有关,如鲸鱼,既是人认识的产物,也是语言系统本身造成的。
关于语言世界和心理世界,王希杰的主要观点有以下一些。首先,交际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行为。句子长度从理论上说是无限的,但从心理上说是有限的,最多应该是7个项目。言为心声,如焦大的话语,跟酒醉有关,当然跟他的潜意识也有关。其次,潜意识制约着交际活动,心理超常影响着话语超常。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一则急了,二来偏生老婆子耳聋”,跟说写者心理超常有关;郁达夫小说中有“两个日本的男学生和三个女学生”这样的表达,跟郁达夫的潜意识有关。再次,交际中的心理原则。有新奇求异性原则、趋吉求同性原则、首位原则和时效原则等。从顺序上说,最前面的部分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所以人们常常把重要的放在前面,如中外、城乡等。从时间上说,最后发生的事情往往给人更强烈的印象,所以有时也把重要信息放在后面。重要的到底在前在后,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这和当代语用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观念是一致的,并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
关于语言世界和文化世界,王希杰的主要观点有以下一些。首先,文化是语言世界和物理世界的中介。语言是在文化的折光之下表现物理世界的,所以语言并不是对物理世界的翻版。世界语言的多样性,主要不是物理世界的差异所造成的,而是文化中介加工的结果。其次,交际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交际不能同物理世界完全保持一致,过分强调信息的真实可靠,并不能保证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语言和客观物理世界的真实是不一致的,但因为它符合特定的文化传统,也会成为听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西游记》中一些不可能出现的事物的并列列举就是如此。再次,话语应该同文化背景保持一致。也就是说,话语要符合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符合特定的文化氛围,符合特定的文化交际者的素质。在交际中,交际者为了适应对方,有时要学会适当地放弃自己的文化价值。最后,美辞是汉语和汉文化的特点,因此需要加强开发研究。
2. 潜性显性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所谓潜性和显性,可以这样理解:凡是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了的语言现象,就是显性语言现象;而在此之前还没有出现的东西,就是潜性语言现象。王希杰关于语言显性与潜性的修辞学思想,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一是空符号理论。弗洛伊德用冰山比喻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对语言也有效。乔姆斯基认为语法不仅应该研究现实的句子,也应该研究潜在的句子。空符号理论是王希杰自己建立的。语言中的空符号多得很,如“哥哥+妹妹”“不长不短的中间状态”“大拇指外其他指头总称”等,都没有相应的符号表示。为什么会出现空符号?空符号对交际和思维有什么不便之处?人们是怎样绕过空符号进行交际的?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显性和潜性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都存在着。词语平面表现最为明显。如“鱼苗、猪苗”,已经出现了“鸡苗”,肯定也有“鸭苗”,但不可能有“马苗”等。“X霸”中有许多也是潜在的。语法中也有,“他正在写着”是显性的,“他正在死着”是潜性的。王希杰认为语言的发展就是显语言潜化和潜语言显化的过程。他认为应该建立语言预测学,就像天气预报和地震预报那样。
3. 零度偏离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在《修辞学新论》中,王希杰认为,任何科学的对象都不可能是单一的纯粹的,但是科学研究必须从理想的状态出发,虽然这个理想的状态在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中并不存在,乃是一个科学的假设。修辞的研究对象也并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多质的异质的,因此修辞学也必须有自己假设的理想的纯粹的境界。修辞学的出发点是没有任何一点修辞色彩的0度修辞,并假设最佳的最高级的修辞效果为+1,而最差的最低级的修辞效果是-1。
在《修辞学通论》中,王希杰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观点。不仅修辞效果有零度和偏离,语言本身也有零度和偏离,如中性词语是零度的,色彩词语是偏离的。零度就是常规格式、规则、规律,即规范和标准,即典型的用例,即不带任何修辞色彩具有常规效果的说法。偏离就是非常规的带有修辞色彩的说法。那么,既然零度在客观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又怎么能够用来研究呢?王希杰区分了理论零度和操作零度,论说时是理论零度,但在举例时必须是操作零度。这样解决问题就更有实用价值了,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循环论说。
2000年,王希杰的《修辞学导论》出版了。这本著作既是理论创见时期的总结,也是思想扩展时期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具体内容包括修辞立其诚、修辞和人格建设、修辞学和民族文化的复兴等等,这些思想一直延续到后续的研究。《修辞学新论》《修辞学通论》《修辞学导论》是理论创建时期的重要的标志性著作,这些著作的核心内容是由三组概念构建成一套体系(“三一体系”),这大大促进了修辞学的繁荣和进步,也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和深化。
2001年以后,王希杰继续在语言学田地耕耘,其学术思想也一直不断扩展更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修辞学的深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体系的建设
2001年后,除了《汉语修辞学》一书连续几次修订出版,王希杰又推出了《汉语修辞论》。《汉语修辞论》对汉语修辞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梳理论说,包括修辞学的定义、性质、内容,修辞学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修辞学的系统性和原则性,同义手段、语言环境、修辞格,修辞学的研究方法,修辞学的历史发展等等。《汉语修辞论》从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入手对汉语修辞学进行了全面分析,不仅注重理论创见,也注重修辞应用,不仅注重共时分析,也注重历时发展,是王希杰思想扩展时期修辞学的代表成就。
2. 新观念的思考
王希杰对修辞观念进行了新的思考,先后发表了《修辞学是一门科学么?》《修辞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修辞活动和阐释活动》《修辞学和修辞学转向》《当前的汉语修辞研究浅谈》等文章。从修辞学的性质看,修辞学当然是一门科学,《修辞学是一门科学么?》虽然只是提纲性质,但对修辞学的本质、研究对象、服务对象都进行了审视,从而明确了修辞学的科学性质。修辞观念的思考离不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深入思考,王希杰在上述文章中都有很好的论述。
3. 新视角的梳理
王希杰对修辞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新的梳理,发表了《新世纪汉语修辞学:继承、引进和创新》《二十世纪汉语辞格研究》《中国当代修辞学的现状与未来》《与时俱进之江苏修辞学》《江苏修辞学三十年》等文章。这些研究有对修辞学史的重新认识,有对修辞学未来的展望,也有对中国修辞学和江苏修辞学历史发展的回顾、肯定与总结。在《新世纪汉语修辞学:继承、引进和创新》一文中,王希杰就“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科学地总结汉语修辞学历史”“引进和本土化”这些原则性问题进行了分析,不仅有助于从历史的角度重新研究修辞学史,而且有助于后续的进一步研究。
4. 新高度的评说
修辞批评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讳言,当代语言学研究,包括当代修辞学研究,有许多学风、文风等问题,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上成为学术发展的阴暗面。王希杰从历史和伦理的高度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批评。在《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修辞学谈学术规范和学术腐败》一文中,王希杰和华南师范大学何伟棠教授就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修辞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对话,王希杰提出“学术是学术,感情是感情,政治是政治”的主张,区分不同层次,可以避免把学术的内容和非学术的内容混为一谈。在学术研究中,把学术、感情、政治混为一谈的情形大有人在,为此,王希杰在《评说所谓“修辞学革命”论》和《“修辞立其诚”与学风文风建设》等文章中进行了具体的评说分析,指出“修辞学革命”论的错谬所在,也指出当前学风文风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词汇学的完善表现在两个方面:体系的创新和理论的探索。
1. 体系的创新
2018年,王希杰推出《汉语词汇学》一书,这部著作是词汇学体系创新之作,在词汇学研究中独树一帜。
《汉语词汇学》除了宏观介绍词汇学和汉语词汇学外,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词的结构、词汇的构成以及词义和词汇的历时演变。表面看来,这些内容都是传统词汇学范畴,不容易走向深入,而《汉语词汇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都有突破。
就词的结构而言,《汉语词汇学》从词音、词义、造词、结构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特别突出了语法造词的价值,包括词性造词、词缀造词以及句法造词,这样就把语法和词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短语和句子的词汇化,也和当代语言演变理论一致。在词义研究方面,视点和参考体的分析具有方法论意义,可以深化对词义的认识。
就词汇的构成而言,《汉语词汇学》分析了语言的词汇和言语的词汇、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显性词汇和潜性词汇、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共同语词汇和方言词汇等等,对词汇系统进行了构建,对词汇借代进行了挖掘,从文化视角对词汇的构成作了全方位的分析和讨论,特别指出汉字文化圈与汉语词汇文化圈中词汇的文化性问题,说明汉语词汇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就词汇的历时演变而言,词义演变是内部系统的演变,词汇演变是外部系统的演变。《汉语词汇学》特别提到词汇演变的预测以及词汇预测学问题,认为词汇预测是词汇规范的前提,词汇规范是建立在词汇预测基础上的。(5)王希杰:《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379-381页。
2. 理论的探索
词汇理论的探索反映在一些论文中,包括《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及其理据性》《词语的同义与多义》《词语和视点》《词汇演变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词汇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语言、言语的区分与词汇学的研究对象》《词汇学是关系之学》《走向世界的汉语词汇》等。
拿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问题来说。王希杰认为,不但句子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分,复合词也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概念,是语法学的概念,构词法本来就是语法学中的一个部分。在汉语中,复合词、短语和句子,在其结构方面是很一致的,是互通的。因此,把原先用于句子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概念扩大到复合词的内部结构方面,是行得通的。
王希杰还认为,由于存在着复合词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不一致现象,仅仅就表层结构往往很难真正把握住复合词的结构方式,因为表层形式中的语素同深层结构中的语素不完全一样,深层结构中的结构关系常常不能在表层形式中得到真实的表现。例如,“仙人掌”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是一致的,但“仙人球”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就不一致,“仙人球”是“样子像球的仙人掌”。因为如此,一些词汇学家就反对运用句法结构模式来分析复合词。但是,复合词表层结构分析所遇到的麻烦,并不能证明复合词的表层结构就是不可运用句法模式分析的。所以在复合词的分析中,引进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
在借鉴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理论研究复合词的同时,王希杰进一步强调制约表层结构形成的因素。他认为,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引进复合词的分析之后,不仅要求给复合词确立合理的深层结构,而且要研究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运动中的规律规则。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化中,制约因素有语言世界本身的,也有非语言的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因素,这些应当区别对待。这样就把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完整地统一起来了。
在思想扩展时期,王希杰的语法文章虽然不多,但也反映了他在语法学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在《“上”:视点与对称》一文中,王希杰运用视点理论解决方位词“上”和“下”的问题,认为“上”的多义性正是视点的产物,“上有父母,下有妻子”是以自我为视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以单位为视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以空间为视点。在《“最+AB(名词)”说》一文中,王希杰用渐进连续的观点分析了“最+双音节名词”的问题,有的“最+双音节名词”是语法现象,有的是修辞现象,而语法现象和修辞现象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这也符合当代认知语言学的旨趣。在《名词的意义》一文中,王希杰首先指出名词的语法义是指称义,然后说明名词不仅具有指称显性义,也有性质和运动的潜性义,这就和动词的运动义以及形容词的性质义建立了联系,名词性质义的开发、事物和性质的联系以及名词做状语问题,都是由于名词的潜性义显化造成的,这是把潜性和显性理论应用于名词研究的范例。在《略论汉语词序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一文中,王希杰仍然运用一贯区分的语言和言语框架来看待汉语的词序,从语言看,汉语词序是一种模式,具有超越语境的性质;从言语看,汉语的词序是灵活多样的。词序又有显性词序和潜性词序之分,这是潜性和显性理论运用于语法研究的又一范例。
语言理论的提升主要有潜显理论的提升、语境理论的提升以及其他。
1. 潜显理论的提升
2013年,王希杰推出《显性语言与潜性语言》一书,实际上,这是有关潜显理论的一本论文集,收录从1989年到2012年共27篇文章,这些文章反映了王希杰20多年来对潜显理论的探索过程。在思想扩展时期,潜显理论进一步成熟,表现在《潜词和空符号的再认识与空符号学》《作为方法论原则的显潜理论》《显性和潜性对立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等系列论述中。
在《潜词和空符号的再认识与空符号学》一文中,王希杰严格区分了潜词和空符号,前者既有能指又有所指,只不过尚未开发出来而已;后者只有所指没有能指。王希杰认为,应当积极建立空符号学,主动发现空符号,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而且空符号的研究也有利于跨文化交流。
在《作为方法论原则的显潜理论》一文中,王希杰先从禅宗语录入手引入潜显问题,从语言学史来看,传统语文学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显性研究;到现代语言学,进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潜性研究;再到当代语言学,“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就是同时对显性和潜性的重视,因此具有方法论意义。
在《显性和潜性对立的普遍性和相对性》一文中,王希杰基于研究经验说明潜显从词汇学延伸到修辞学、语法学进而延伸到整个语言甚至其他领域的过程,潜显不仅有语言学意义,也有哲学意义,所谓“显现的质”是显性的,所谓“因果力”和“内部构成”则是潜性的。因此潜显具有普遍性意义。另外,无论是共时还是历时,潜显都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因而又具有相对性。
2. 语境理论的提升
语境理论的提升,反映在《语境的再分类》《四个世界和语境类型》《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等文章中,主要是语境分类研究的突破。传统语境理论把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以及社会文化语境,语用学研究则把说话人知识背景等也纳入语境范畴。王希杰从对立性角度把语境分为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动态语境和静态语境、共时语境和历时语境、显性语境和潜性语境、四个世界语境(语言世界语境、物理世界语境、心理世界语境、文化世界语境)、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等,清晰展示了语境的方方面面。把语境的类别和潜性显性、零度偏离以及四个世界结合起来,并分别从表达和接受的视角深入分析,就可以把当代语境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 其他
思想扩展时期语言理论的提升还表现在其他方面。
语言和言语。语言和言语是王希杰一生语言研究中一以贯之的方法论原则。在思想扩展时期,王希杰又提出语言的纯洁性和言语的纯洁性问题。语言的纯洁性是全社会集体的事情,不是个人的事情,语言的集体力量对语言的纯洁性有影响,这种影响需要通过语言系统自身调剂实现;言语的纯洁性是个人的行为,是修辞问题,更具体说,是得体性问题,言语的纯洁性是极其复杂的问题。
深层和表层。王希杰运用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理论分析比喻、词汇等,在思想扩展时期又进一步扩展到语言和文化领域。在《语言和文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形式》一文中,王希杰首先讨论了语言的深层结构和表层形式、文化现象的深层结构和表层形式,然后又深入讨论了语言和文化的深层结构与表层形式的复杂多样性,说明政治经济文化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实际上都是表层形式。
零度和偏离。在《零度和偏离面面观》一文中,王希杰对零度偏离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指出零度偏离的普遍性和层次性,就零度偏离与四个世界的关系、潜性和显性的关系作出了系统阐释。零度和偏离学说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应用价值,尤其是对语言规范的价值,实际上,语言规范的对象是负偏离,而艺术化的正偏离不属于规范化的对象,这就把不同层次的问题区分清楚了。
在思想扩展时期,王希杰继续从事语言小品的写作,出版了《晒不死的马齿苋——光明博客三人行》《语海杨帆——王希杰语言随笔集》《言为心声》等小品集。如果概括地说这些语言小品的价值,那就是:阐发语言之理,张扬语言之趣,挖掘语言之思。写作语言随笔,把理、趣和思结合在一起,才是最成功的。只有语言之理,是枯燥的;只有语言之趣,是肤浅的;只有语言之思,是空洞的。理、趣和思的结合,不仅是王希杰的一贯风格,也是我们学习者的一面镜子。
以上我们对王希杰60年学术研究进行了述评。总体来看,王希杰60年不间断的学术研究,始终秉承事实分析和理论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注重龙虫并雕,善于接受新思想并提出新学说,所有这些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值得我们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