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扬丽
(重庆市巫山大昌中学校 重庆巫山 404707)
高中数学内容具有复杂性、抽象性的特征,在常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佳,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需要基于学生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教学方式。将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以信息技术融合,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表现,且符合现代教育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文章将根据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内容,提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融合的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教研工作带来参考作用。
基于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形式而言,感官刺激是重要的方式。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以视频、图像的形式呈现抽象数学知识,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力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1]。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数学学习体验,是强化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辅助方法。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函数相关知识期间,则可以为学生播放烟花燃烧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藏的函数问题。以生活场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学习材料,特别是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2]。以立体几何知识为例,单纯教师讲解的方式下,学生理解及学习效果不佳。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通过投影仪、电子白板或者多媒体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适当创设与教学内容关联的情景,能够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为学生提供丰富且置管的学习材料。在情景中思考、学习,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及学习质量[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渲染课堂氛围,构建轻松、愉快且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以等比数列知识为例,教师则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在细胞第1次分裂后,从1个细胞变成2个;在第2次细胞分裂后,从2个变成4个;在第3次细胞分裂后,4个细胞变成8个...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导入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将数学与生物知识融合,能够发挥学科知识融合应用的作用,构建问题情景。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内容,强化学生的等比数列知识理解能力。
高中数学学科知识复杂且抽象,很多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理解效果不佳,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应用,则能够通过多种形式教学辅助,攻克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以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视频,重点讲解课堂中的重点、难点。视频内容以10分钟左右为宜,让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预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重复观看视频。针对于不懂的内容则进行标记,便于课堂提问和讨论。以集合与函数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集合、函数相关的微视频,以精讲的方式介绍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课堂引导学生将集合和函数的知识予以关联,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再如指导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知识期间,教师则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多角度、动态化呈现立体几何图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图形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几何图形,逐步形成一定的立体空间感。在指导学生学习圆锥的体积期间,也可以应用动画的形式呈现锥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创设思考与探究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各类网站或者学习软件等方式,丰富学生课后检测的方式[4]。比如可以借助各类信息技术软件直接为学生布置作业,学生作业完成后,直接提交或者发送至教师邮箱等等,便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可以通过直接发送思维导图等等形式,帮助学生快速整理本堂课程中的知识点,减少学生课堂中低头抄知识点的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堂探究与讨论。
信息技术能够丰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形式,比如可以构建班级内的微信群、QQ群等,学生在自主复习的过程中若存在任何疑问,则可以通过交流软件随时、随地的沟通,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能够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优化利用各类教学资源,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及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建议在课堂教学中灵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