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廷芸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阎庄镇中心小学 山东日照 276500)
当今教育背景下,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已成为教师教学的主旋律。有效教学是在传统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等理念,其强调教学的任务性、自主性、全面性、实时反馈等特点,是培养学生三维目标、激发其内在潜力的重要方式。为此,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重新审视育人与教学之间的联系,转变传统教学思路,以课前、课上、课后为节点开展有效教学,强化学生思维、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带领数学教育走出质低而收效甚微的低谷。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环节,亦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依托。为此,教师在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以“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为前提,立足“三个关注”(关注自身,关注内容,关注学生),转变传统备课思路的同时,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与全面性。
以“认识钟表”一课为例,本节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钟表的构成,并能够根据指针、分针所指数字准确读出对应时间。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前可以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提前下发至学生,并借助问卷收集学生的意见及希望学到的知识内容。教师还要对现阶段学生情感认知、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在备课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史(日晷)与时间换算(情境创设)等内容,实现课内外知识有效衔接的同时,拓宽其数学视野。不仅如此,在备课准备阶段,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课程内容、知识比例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改善传统“教师主导”课堂结构的同时,化“灌”为“导”,激发自身主观能动性,为日后学习铺路。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小学生是一类特殊群体,其心智不成熟,对待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但又不持久。情境教学法的有效渗透不仅能够勾起学生的个人情感,从根本上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而且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能够保证学生学习新鲜感,使其长时间处于高效率的学习状态中。
以“混合运算”一课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创设生活情境,通过问题、游戏等形式的驱动下,帮助学生理解“-、÷、+、×”符号的意义及运算方式。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糖果,让学生思考如何平均分配?这一过程怎么表达?有的学生先对班级学生数量进行统计,然后利用除法进行分配;有的学生利用减法,将糖果依次分给学生;有的学生将“糖果获得数”作为起点,从0开始,依次增加,进而得出每位学生获得的糖果数。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图片、影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成倍增加、成倍减少的数量变化,增强对符号的感知力,并利用“×、+”分别列出对应的式子,通过对比引导其观察两个式子之间的联系。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教师还可以增加“()”、分数等知识,并让学生根据符号含义对式子整体进行解读,保证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辅助工具。为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双线课堂”,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其知识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位置与方向”一课为例,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将其分为两个线上预习、线下巩固两个阶段。线上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制作成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游戏,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而改善原本“直输式”的教学氛围。
线下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其利用手机、软尺、铅笔等工具对校园内部环境、建筑位置等内容进行记录,并以学校教学楼为中心绘制简易校园平面图。之后,教师可以设置多个导学问题,比如:体育馆在教学楼的哪个方向?怎么才能到达?操场在地图中哪个位置?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增加方位、角度等知识,加强知识联系性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2]。
综上所述,数学思维属于学习思维的一种,亦是学生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关键能力。教师作为学生前进路上的“风向标”,要立足学生发展实际,把握新课标、新要求、新标准,遵循学生课堂本位,实施有效备课;创设有效情境;设计有效活动,强化学生思维逻辑的同时,促进其数学思维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