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梅 高 伟
(西藏军区拉萨八一学校 西藏拉萨 850000)
化学学科,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学习的课程。通过化学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对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化学教育工作中进行爱国教育渗透呢?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大纲中,明确化学课堂中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同时还要对学生民族情怀进行培养,熏陶学生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中形成健康的思想品质,促使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1]。第二,国家发展的要求。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是当前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教育工作的核心。通过化学学科中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工作开展,可以培养出具备高素质、高品质的优秀人才,能够使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形成爱国的情感,利用所学知识促使国家发展与进步,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在化学领域上做出的卓越贡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民族自豪感。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有较多的发明,对化学领域的发展贡献了较多,如冶金、陶瓷、造纸、火药等等[2]。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渗透不同的化学历史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对化学学科的认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感,并将此作为认真学习的动力,提升自身化学学习效果。
例如,进行《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将3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发现石油的故事呈现出来,让学生对中国人在化学领域方面的成就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如宋朝沈括 所著《梦溪笔谈》第一次记载石油的用途,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让学生将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并进行深入分析,了解石油更多的功能,并借此分析石油的化工原料。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家的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让学生了解每个国家化学家对自身国家、全人类做出的贡献,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化学家故事与课本知识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对文化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以此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感,使其真正的意识到科学不仅能够促使人类发展,同时还可以。祖国争取更多的荣誉,提升国家的软实力。通过此激发学生科学发展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感受到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并努力学习,将优秀化学家作为榜样,提升自身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多的力量。
例如,进行《氨、硝酸、硫酸》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唐朝孙思邈在《伏硫磺法》中归早记载了黑火药的三组分(硝酸钾、硫磺和木炭)呈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深入思考,并说出火药在我国发展建设中的作用,分析化学元素的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引入,提升学生课本知识学习效果,使学生对化学元素的运用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化学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打破课本知识与课堂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局限,利用实践增加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以往教育工作中,教师会采用注入式的方法进行课堂知识教育,将课本知识以口述的方式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进行记忆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体现出爱国情感教育的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品质的培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3]。对化学学科在社会上的运用,取得的成就等进行调研,并学会如何利用化学知识减轻经济发展压力,促使国家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建设祖国的使命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给予学生更加深刻的体验,能够使学生学习更有动力,更有激情的学习课本知识,以此推动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创新,利用实践的方式增加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科学技术发展对国家经济进步的影响,以此提升课本知识教学质量,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总而言之,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十分重要,是培养优秀人才,促使化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渗透化学史,讲述化学家的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积极的学习情感。此外,还应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在社会上各个领域中的运用情况,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产生更加积极的学习情感,促使化学教育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