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1-12-31 06:40文/金
中国科技财富 2021年9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转型绿色

文/金 辉

(作者系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发展绿色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构筑尊崇自然和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不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形成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格局。本文从绿色产业发展对金融支持的需求的角度出发,查找金融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结合马鞍山农商银行绿色银行转型经验,探索我国商业银行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从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市场机制、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措施及政策建议。

2020年9月份,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份,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12亿千瓦以上。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产业发展是题中之意和必由之路。

综上,发展绿色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发展的质量高不高、速度快不快、经济效益好不好则与金融支持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如何便利金融服务绿色产业发展需求、如何更好解决双方供需关系中的矛盾、如何创造良好的市场机制和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绿色产业发展对金融支持的需求

(一)绿色产业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在能源转型、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政策力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两山论”和“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论”的指导引领下,绿色产业发展呈现在时代的聚光灯下,迎来了高速发展,并具备无限潜力。

从我国的产业发展和分类来看,绿色产业主要包括生态环保产业、节能减排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等,具体来看,包括污水、垃圾和土壤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技改提升和技术变革;光伏、风力、核能等清洁能源产业链的健全投产;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战略产业的蓬勃发展等等。

2015-2019年,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3.2%,节能技术显著进步;全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56%和35%,空气质量空前改善;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16%,能源来源不断丰富,能源安全和清洁能力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4.7%,发展劲头迅猛。绿色产业发展成果累累,产业规模潜力无穷,发展绿色产业是“十四五”期间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产业发展亟需金融支持

从产业结构来看,绿色产业均涉及到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的前期投资,总体上呈现前期一次性投资大,后期经营性回报期间长的特点,例如:污水处理厂、光伏和风力发电站建设等,一次性投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后期收益主要来源于标准化的污水处理费和并网电费,运营风险较小,但时间较长。甚至还有些行业投资规模大,但属于支持性和改善型项目,后期回报难以用经济利益计量,或者需要依附在主要生产性主体上收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最美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提升改善工程、钢铁和焦炭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脱硫脱硝等减排项目等,主要考虑的是环保要求和生态效益。

因此,这些行业产业的发展,如果仅靠项目公司的自有资金投资建设,必然导致项目进度缓慢,产业发展受阻,“十四五”期间的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得不到实现的后果。如何引入社会资本和拓宽融资渠道成为绿色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便利、创新的融资渠道将赋予绿色产业发展新的助推器,促进绿色产业成规模化发展,从而快速适应新时代对绿色发展的需求,满足我国碳减排的需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绿色产业投资回报期长,风险因素增多

绿色产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初始投资规模大,后期回报周期长,从而带来更多的期间风险因素和干扰因素。在建设期,有自然灾害发生、地质环境变化、规划设计调整、产业政策变更带来的项目建设时间延长或建设停滞的风险;在投产期,有市场不及预期(建设期过长的市场变化)、设备损毁(天灾人祸)、补贴调整和滑坡(例如可再生能源基金)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淘汰(新兴战略产业)等风险。

(2)PoS。系统中具有最高权益的节点(如币龄最长)获得记账权。PoS的优点在于减少了PoW的资源消耗,缩短了共识时间,且恶意节点只有掌握超过全网1/3的资源,才能破坏整个共识过程;但共识过程需等待多个确认,容易产生分叉。

金融机构是经营风险的,尤其是以银行为代表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更是风险敏感型资金融出机构,本金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目前市场上较大规模的绿色产业投资多是以PPP、BOT、TOT等形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或者在国有资本、上市集团的信用背书下,引入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涉绿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度较大。

对风险的态度和判断的差异,成为了绿色产业投资和金融机构支持两者之间缺乏互相合作的现实问题,也是核心问题。

(二)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缺乏鼓励性环境

在当前的金融机构监管政策上,主要方向是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和涉农主体的信贷投放,并进行考核。截至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关于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监管考核机制。从宏观层面看,就是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策落地效果不理想,导致金融机构缺乏在支持产业选择上进行切换的动力。其次,绿色金融相关人才培养体系较弱,专业的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机构需要配备专业的熟悉产业知识的人才,以满足对绿色产业的精准识别、对未来风险的科学研判和对融资产品的有效创新。当前,人才已经成为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一大因素。同时,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激励措施欠缺,诸如碳排放权、绿色电力证书等权益交易市场推进缓慢,碳金融等金融服务相对滞后,金融和绿色产业发展间缺乏创新产品的载体。

在现有的金融环境中,金融机构更趋于传统和保守,偏好在熟悉的行业开展业务。

(三)绿色产业企业和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渠道不足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绿色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绿色企业,包括:传统高能耗企业的节能降耗样板公司江苏沙钢、宝武马钢;可再生能源公司隆基股份、协鑫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比亚迪、蔚来汽车;污水处理企业中铁水务、首创水务等等。总体来看,绿色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发展和转型势头逐渐增强,同期的金融发展速度和体量也是不断增强,但两者之间缺乏相应的信息共享渠道。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中难以发现和识别市场中的绿色产业企业。因此,导致金融机构发掘绿色企业、服务绿色企业成本较高,选择和识别难度较大的情况,或者陷入已经服务了涉绿企业却无法正确归类到绿色金融的困境。

在目前信息共享渠道比较匮乏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很难批量发现和识别涉绿企业,从而给予精准支持,客观上形成了双方供需愿望和实际的脱钩现状。

马鞍山农商银行的绿色转型经验

2015年,马鞍山农商银行(以下简称“该行”)率先试水绿色金融,2017年与世界银行成员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约转型绿色银行,计划通过八年时间实现绿色信贷占比达60%、绿色金融产品占比达70%、员工专业绿色认证占比达80%、银行自有建筑100%获得绿色认证及全行100%实现“碳中和”,从而转型成为“在世界银行气候融资体系下、执行IFC绿色银行框架标准、实践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绿色商业银行”。

为实现转型目标,该行对内建立了覆盖全行的绿色转型组织架构,从员工能力建设到全行内部低碳运营,全方位培育绿色发展理念;对外加强与国内外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绿色银行的社会效应,加大对绿色环保项目的支持力度,深度挖掘污水处理、可再生能源、工业节能改造等领域的融资机会。

截至2021年7月末,该行取得了累计投放绿色信贷达113亿元,绿色信贷占比16.59%、绿色金融产品占比24%、员工专业绿色认证占比71%、银行自有建筑绿色认证占比47%的靓丽转型成绩。通过对该行的绿色转型过程梳理,可以从中得到以下经验。

(一)重建组织架构,提高员工绿色专业素养

为推动绿色转型战略的顺利实施,该行制定了清晰严密的三步走计划:第一阶段为2018年至202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奠定基础,通过全面引进绿色银行技术,建章立制,培养人才,规范内部管理;第二阶段为2021年至2023年,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将绿色银行技术全面运用到各业务条线,形成较完整的绿色银行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绿色金融人才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绿色银行理念得到全行员工普遍认同和遵从;第三阶段是2024年至2025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完善转型成果,绿色银行技术在全行成熟和创新,绿色金融人才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绿色银行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

在当前的第一阶段,该行将组织架构作为战略保障和实施的重要抓手,在董事会战略规划委员会下设绿色转型委员会,负责制定绿色商业银行转型战略目标,监督转型工作进展;在党委层面设立绿色转型(发展)秘书处,负责统筹协调转型战略目标的落实;在分支机构层面,设立了由机构负责人牵头的绿色转型工作小组,负责转型工作的具体实施。部门和机构重新定位后,统一了思想和行动,为战略的执行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为绿色金融的业务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组织架构搭建完成后,该行迅速的开展各项绿色主题培训,着力提升全体员工的绿色专业技能和素养,先后组织绿色认证培训四批次,参训并通过考试员工379名,占比达到71%。在此基础上,该行特别招聘了一批环境相关专业的新员工,进一步扩充了绿色金融人才梯队,为绿色转型储备了专业化人才,为绿色业务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二)加强内部管理,培养全员绿色银行意识

该行自转型以来,不断改善内部办公环境、倡导员工绿色行为,用实际行动履行“碳中和”承诺,具体举措包括:在总部楼顶搭建光伏发电站,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在总部办公楼实施共享打印机计划和节能灯全面改造计划,进一步节能减排,创造环境效益;启动博望横山林场的“共建林”项目,计划每年栽种50亩,增绿增新;新建总部大楼通过IFC Edge绿色建筑认证,成为中国首家通过该认证的商业银行办公建筑;编制《员工绿色文化手册》及《员工绿色行为手册》,规范员工的绿色行为,构建绿色银行文化;鼓励员工购买新能源汽车,全行已购置新能源汽车586辆,为减碳降耗做出积极贡献。

通过内部绿色管理的常态化,不断改变全体股东、员工、客户和社会各界对该行的传统认知,使绿色转型不断深入人心,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舆论效果。通过内部的绿色管控,为该行实施绿色转型创造了积极的外部环境,这是超过预期的。

(三)充分市场调研,不断研发标准化绿色产品

2018年作为绿色转型元年,在统一安排部署下,该行各分支机构全部下沉市场,按照绿色信贷标准和要求发掘绿色机会。对上报的绿色企业信息,由包括总行分管行长、IFC绿色专家、市场部客户经理、绿色信贷专员和支行行长在内的工作小组逐户走访调研,完成绿色项目识别、金融需求分析、企业信贷调查的一系列工作,对符合该行绿色金融重点支持的污染防治、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绿色工业、绿色农业、重点节能领域等绿色产业给予优先审批和优先放款的绿色通道待遇。

在第一批的走访调研中,该行工作小组着重走访涉绿企业的行业多样性问题,对象企业包括:临涣化工(干熄焦项目)、相山水泥(余热发电项目)、利和水务(污水处理项目)、协鑫光伏(光伏发电项目)、强力矸石建材(固废再利用项目)等,后期还走访了朗诗地产(绿色建筑项目)、海立铸造(智能制造项目)、井泉中药(生态种植项目)等行业企业,基本囊括了该行制定的绿色金融重点支持项目种类。在此基础上,该行联合IFC、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花旗银行等成立产品研发中心,研发并推出了多项标准化绿色产品,将行业的绿色特点和风险关注点固化,为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标本指引,使得规模化绿色信贷投放成为了可能。

(四)提升风控理念,适应绿色发展的实际需要

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集中在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和中长期的固定资产贷款,最长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期限区间集中在1-3年。传统的风控理念对贷款期限的要求与现实绿色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匹配度较低,较大程度阻碍了商业银行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为此,该行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对污水处理厂、光伏发电站、大型提标改造等工程建设投入大、后期回款周期长的项目制定了与现金流匹配的贷款期限和还款计划,打破传统期限的限制,积极开展10年左右的长周期信贷投放,解决企业实际需求,赢得客户的信任和认可。

针对绿色产业企业建设的资产标准化、通用化程度比较低带来的抵押价值不高的问题,该行深入绿色产业业务,结合该产业运营现金流特点,创新性的运用特许经营权质押、收费权质押和回款账户协议约定等方式,将信贷资金的安全与企业经营现金流相结合,同时配备专门的贷后客户经理,掌握企业实时信息,进行现金流与信息流的比对,从重抵押资产到重企业实际运营,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该行通过组织架构的重塑、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引进、扎实开展业务调研和产品创新、转变风控观念优化期限长短和抵质押方式,带来了绿色转型的新局面。从目前来看,该行能够满足绿色产业发展对银行信贷的实际需求,较好实现了供需两端的结合和融合,是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的可用经验。

商业银行支持绿色产业的路径探索和政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绿色产业发展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带动各行各业创新生产生活方式,孕育新技术、催生新业态、满足新需求,带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提升。绿色产业发展空间大、投入大,对金融支持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满足绿色产业发展的需求,值得思考。

我们认为,在商业银行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上,一是要勇于自我革命,从组织结构和制度架构上入手,由内而外启动绿色转型,先行制定并实践自身的减排工作,通过形象的改变在全体客户、员工、股东和其他利益关系者中树立起绿色银行概念,打造绿色银行品牌;二是要坚持不懈的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为绿色金融产品研发提供智力支撑,为绿色转型发展储备人才;三是要深植绿色思维,用绿色发展的理念武装头脑,善于发现和识别绿色机会,甚至于在传统客户中推介其行业中的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通过绿色金融支持帮助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打造绿色发展联盟,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条;四是要调整信贷投放对行业产业偏好,让金融引导绿色行业发展,通过金融资源对绿色产业的倾斜,让绿色产业企业获得优质的金融服务机会,让传统产业有动力、有愿望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转型,实现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更支持传统行业的绿色发展,最终实现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五是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将绿色金融产品标准化和线上化,提高绿色金融产品的可推广和可复制能力,从而形成规模效应。

绿色发展已经是时代的共识,商业银行已经紧密的融入了绿色发展,并贡献了磅礴力量。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双方合作的政策支持空间还很大,发展前景值得展望。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将绿色金融发展纳入监管考核体系。绿色发展关乎宏观发展大局,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化落地形式。为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指导办法,政策引领各金融机构关注绿色产业发展情况,给予金融支持倾斜;在地方层面建立金融投放绿色信贷的激励措施,在财政存放考核、相关税费征收上给予正向优惠。形成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目标约束体系、绩效考核体系,控制发展最低数,鼓励发展最优化。

二、建立专门的绿色信息共享平台,为绿色产业企业和绿色金融机构创造融合合作机会。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绿色产业发展有融资需求,金融机构有投资需求,但双方信息沟通不畅,难以高质量对接。为此,由政府或其他社会主体牵头搭建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十分必要,撮合绿色企业(或绿色项目)和绿色金融机构实现高效合作。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包括环保、城建、经信委等,披露相关涉绿企业的公开审批和运营数据,助力金融机构精准识别并支持企业发展。

三、优化市场环境,形成良好的绿色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在绿色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均在成长期,没有进入收获的成熟期。对此,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控制压力较大,投放意愿不强。作为政策支持的发展方向,可以建立省级或市级的专门担保基金,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并给于财税、利率等优惠,使得金融机构和产业担保基金形成合力,共同做大绿色金融规模。

四、推动环境权益市场建设,实现碳排放权、排污权、节能量等权益的价值变现和便捷交易转让,从而形成担保融资工具或直接融资工具,拓宽企业绿色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实现银行债权在证券市场的交易,提高绿色资产的流动性,进一步为金融机构注入投放动力。

五、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意识和质量,通过政策宣讲、市场分析和调研学习让金融机构充分认识到绿色产业发展的无限潜力。金融机构既要看到绿色产业融资期限长、初始投资大的现实情况,又要能看到其运营期间现金奶牛的优秀特质,在产业发展初期就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力度,及时介入,为未来储备能力和资源,实现绿色产业发展和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双赢。

百舸争流,奋勇者先。我们相信,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商业银行通过自己的积极实践,一定能够在绿色产业发展的浪潮中深度融合、全面结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转型绿色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四优四化”,河南农业转型进行时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