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 “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已经两年多了,最早的一批试点高职院校毕业生即将步入职业生涯,1+X证书制度推行的最初目的在于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道路和提升就业率,来多措并举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对于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试点应用设置等方面,都是高职院校亟待研究和改革的問题。
关键词:“1+X”证书 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一、研究的目的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倡职业院校试行多证书毕业的模式,认可学生在校考取多种专技证书的新教学理念。基于政策的鼓励之下,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纷纷响应号召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试行的这两年里高职院校大都成立“1+X”
教育研究部门,该部门大力推动学院各技能专业的双证实施运作,以此作为本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优势项目。如今国家政策颁布,明确了专业实践性极强的领域持双证甚至多证毕业将会普遍化,曾经靠一个毕业证找工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财会专业一直是20世纪以来全球的热门专业,在我国,会计及经济类也一直是热门专业,更是就业方向的热门大户,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提升和步入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阶段,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新业态和新智能模式的层出不穷,这些新领域对财会人才的需求标准与传统财会培养的人才发生巨大的变化,对财会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远远高于原来的“一纸文凭”。而经济发展人工智能的到来,基础的、单一的财会核算工作将会被财务机器人所取代,新时代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据有关研究推测,在未来职业发展里,会计专业将会是受人工智能威胁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目前,会计行业的从业人数约4000万,但总持证人数不超1000万,其中有部分从业人员不是财会专业出身,而部分持证人员却又不从事会计工作,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行业内普通基层的财务人员需求状况是饱和的,而“管理型”的综合高质量高级会计人才却严重不足。
二、研究的意义
职业院校推行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意义在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财务机器人以及各类财会系统的兴起,财计行业需要最多的是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自2017年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后,会计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被初级会计师证书取代,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方向。“1+X”证书制度是财会专业新的出发点,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财会教学团队对教学进行改革,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并且要注重实践与训练,有针对性的对财会专业设置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财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搭建学历证书与会计职业技能证书的融通教学桥梁。教学团队要吃透最新《会计法》、《税法》政策,从业资格证书已不再是会计行业的“门槛”转而变成了初级会计师证书,高职院校财会教学团队应顺应发展变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及教学改革中需要进行调整,合理设定“X”证书的方向与目标。同时,高职院校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考取多种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比如普通话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英语以及计算机等级证书等,为适应就业新方向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1+X”证书制度下的财会专业教学思考
(一)合理安排设置会计教学课程
在“1+X”证书制度政策下,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化建设有了新的定位,主要培养具有财会技术过硬、职业素养较高且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型学生,为社会源源不断的提供财会高技能人才。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到这一教学领域中,可据调查发现,多数高职院校在财会专业上的课时安排有限,甚至常常压缩课时去增加其他通识课的课时,例如一本《基础会计》或《初级会计实务》的建议学习课时为140个或者180个课时,才能详细细化的讲解完整本书的知识点及各阶段性练习,而多数的高职院校对这些打基础的会计专业课程的课时进行压缩到64个课时或80个课时,这会导致教师在做教学大纲和教案时,只能挑出认为重点的章节进行讲解,压缩应有的课堂练习与课堂互动。为了跟进学习进度和习题要求,教师往往会安排学生课后对未讲解的章节进行自我学习,但因学习章节的连贯性不够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导致课后学生自学的成效往往不佳或是囫囵吞枣的理解知识点,往往只起到应付期末考试的成效,一旦间隔一个寒暑假学生变把所学的知识点都忘光。
与理论课相对应的专业实训课程比重也相对较少,存在一些高职院校对会计实训课走过场的现象,学生动手记账、做账、订账的实训课安排极其不合理,有些排课存在一周从早到晚连续排满专业课或实训课,有些是把实训课排在理论课之前,而实训课用到的裁剪粘贴及装订打孔等教学设备往往都不按需配齐,导致学生还没有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下对实训课也是无从下手。基于“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教学课程安排时,需要恰当的增加专业的理论和实训课程,且在课时的安排上要合理化,劳逸结合,避免教师和学生都进入到上课焦虑及恐慌的情绪中,针对“X”证书的考试计划落实具体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如适当增加初级会计证涉及的必考科目《经济法》和《初级会计实务》课时,在新生的第一学期就可以开始排《经济法》和《初级会计实务》,课时的分配和设置时间也需要合理安排。对于有限的课时安排时,需要让理论课与实训课相融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开展有效率的学习。
(二)全面优化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材是掌握新知识的基础工具。高职院校在开展“1+X”教学试点是,需要有针对性对教材进行选择。例如在初级会计职称中,经济法这一学科里对于税法变更情况应与时俱进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革新,财会教学团队应有意识的找寻最新会计领域相关的政策法规等讯息,并充分通过互联网等技术获取最新的财经动态,及时更新教案内容,提高教师在教学课堂内容的时效性,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税法及会计法的变动情况。
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多数来自中专及自主单招等,普遍存在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以“全方面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难以适应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丰富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师要以“全方面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就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例如在疫情期间,教师可采用信息技术平台多元化授课,利用慧职教、腾讯课堂、QQ课堂、超星学习通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线上布置课程任务,采用多样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课前预习掌握课程内容,且课堂上教师结合案例答疑、归纳总结等方式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当教师团队具备教师素养和专技职称的能力时,才能更好的把“产”“教”相融合,促进更好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财会专业“1+X”方向的教学质量。
(三)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以及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高职业素养的理念推而广之,在最近几年中,我国的高等教育普推教育改革,切身使思政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变革相契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财会专业人才仅仅使用单一的学习专业技能而忽略自身的职业道德的发展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的就业要求,这就需要在高校财会课程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以及综合素质。从《会计法》的实施以来,就对会计行为有了明确的规范,要求财会人员的会计行为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从而加强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合理恰当,才体现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的现实意义。财会人员作为会计工作主要的执行者和会计行为的承担者,其职业素养的高低,职业道德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公司企业财会工作的整体质量,与公司企业的发展密切相连,于是用人单位和招聘企业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高。而最好树立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习惯就是从刚接触基础专业理论时进行培养,财会老师要有意识的在课堂中,传递财会职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从不做假账做起、从不违背会计准则做起、从细小的会计行为习惯做起,使学生们养成具有职业荣辱意识感的好习惯。
四、总结
總之,基于“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体系改革中,财会教学改革的空间还很大,无论是从整体设置教学方案,还是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都值得我们不断地尝试与探析。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更多适合的专业型应用人才,这是在智能科技时代,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型应用人才的就业率,为国家实行“六稳”“六保”中稳就业、保就业提供强而有力的后备军的使命所在,也是保障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任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基于“1+X”证书制度[J].纳税,2019(9).
[2]李媛媛.“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教学的思考[J].财会研究,2020(3).
作者简介:邓建柠,1986-12,女,汉族,广西南宁,本科,会计师、审计师,研究方向:审计、财务会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