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的思考与建议

2021-12-30 13:10谭智心张照新
农村金融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价值链产业链

◎谭智心 张照新

建立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国际农业竞争的重要手段。经过长时间努力,我国粮食、经作、畜牧、渔业、服务等农业产业体系得到了稳步发展,产业布局逐步优化,组织体系趋于完善,加工业快速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为我国提升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如何在提高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的基础上,保障国内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体系抗风险能力,成为农业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农业产业体系的概念和内涵目前在理论界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从已有研究看,大致可从农产品产业体系、农业产业链体系、农业多功能产业体系3个不同视角来把握(葛干忠,2013)。从农业产业体系的概念出发,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的概念也可以分为3个维度:一是农产品体系竞争力,指某一具体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包括产品数量、价格、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可持续发展潜力等要素;二是农业产业链竞争力,指由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及配套服务相互关联而形成的产业链式组织的市场竞争力,包括分工协作效率、产业链价值增值、产业链稳定性、产业链抗风险能力、产业链竞争优势等;三是

农业多功能视角的竞争力,主要指农业发挥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多种功能,有效提升产业价值的能力。其中,研究最多、最为成熟的是农业产业链竞争力(丁家云、周正平,2015)。近年来,随着价值链(格里芬,1999)、供应链(Boehije,2000)概念的提出,对农业产业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关注也逐渐增加(高越、徐邦栋,2016;孙剑、李崇光,2008)。

我国现阶段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现状

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有机组成整体,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下文将从农业产业链、农业价值链和农业供应链的不同角度,对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

(一)我国现阶段农业产业链竞争力现状

农业产业链是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组织形态,现代农业竞争的本质是产业链竞争。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鼓励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政策,农业产业链竞争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1.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向精深领域发展,加工产业加快向粮食主产区和特色优势区域布局,产地初加工覆盖面明显扩大,果蔬等农产品产后损失率从15%降到6%,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快速应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接近68%。2019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产值比达到2.3:1,原本的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正在改变。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2019年全国园区总产值达到17515.2亿元,二三产业占比达74.03%。

2.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加快转变,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截至2019年底,全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330万家。其中,家庭农场超过70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约9万家,各类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约37万个,全年托管服务面积14亿亩次,服务小农户6000万户,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农业产业链条服务带动小农户能力显著增强。

3.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趋势凸显

随着科技、信息、文化等要素市场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业产业链功能逐步拓展,农业生产与文化、旅游、物流等产业相结合,形成了农产品电商、休闲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势头较为旺盛。主要表现在:电子商务和休闲农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启动实施,2019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35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共享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大量催生。

(二)我国农业价值链竞争力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的逐步推进,我国农业产业价值链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价值链纵向延伸的角度看,我国农产品价值链主要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00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仅为0.9:1,2019年发展到2.3:1。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但这一水平与发达国家4:1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价值链横向扩展的角度看,我国农业产业价值链提升主要是通过与其他产业相融合,使农产品或农业加工品参与更多价值链交换环节,从而实现增值。从形式上看,农产品生产逐渐融入了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多种形态,农业产业价值链上每一个环节的价值都在增加。

从价值链规模扩张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基础条件有了较大程度改善,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从粮食产量看,1978年时仅为3亿吨,现已稳步登上6亿吨台阶。经济作物的种类和产量都实现了大幅增加。当前,我国以农业产业园区为抓手,不断提升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集群化水平,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品牌效应,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农业产业价值。

从价值链组织形式的角度看,随着我国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的稳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大量增加。农民合作社在2007年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时才2.4万家,现已发展到超过220万家;家庭农场现已发展到超过100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2019年底时达到89.3万个。

(三)我国农业供应链竞争力现状

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由于供给和需求具有地域上的不均衡性,导致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对提升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从产地环节看,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程度仍然不高,土地流转率大约为30%左右,且进一步提升的幅度有限。据统计,我国现有2.3亿农户,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有2.1亿户。生鲜农产品种类繁多,由于农产品品种、质量、价格、体积等标准不一,农产品运输和储藏成本较高。同时,由于我国农产品产地预冷基础设施设备还较为落后,能耗高、成本高、种类少、自动化程度低,因此绝大多数生鲜农产品没有良好的预冷和储藏环境,产品损耗大,对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带来压力和隐患。

从运输环节看,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小规模经营户和小农户大量存在,较多地区缺乏规模化、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企业,部分农民合作社只能与个体冷藏车辆合作,自定标准,全程控温较为困难,冷链运输质量也难以保证。2018年,我国冷链物流运输需求总量达到1.887亿吨,但冷藏车保有量仅为18万台,难以满足冷链运输需求。此外,冷藏保温车运营不规范,改装制冷车、“常温车+冰袋棉被”运输现象普遍存在,制冷效果差。现有的农产品冷藏运输设备已不能适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冷链运输环节“断链”现象频繁。

从仓储环节看,我国农产品冷库建设总量规模较大,截至2019年底,冷库总容量为5050万吨,已与美国基本持平。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冷库结构不均衡,销地冷库多、产地冷库少,冷冻库多、冷藏库少,储存型库多、流通加工型库少,同类型冷库的重复建设造成冷库总量供大于求与冷库结构不能有效满足需求的矛盾突出。

从城市配送环节看,在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过程中,“断链”现象时有发生,效率低且腐损率极高,难以有效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一是配送过程中各市场主体衔接不畅、效率低下。由于缺乏门对门的装卸货设施,在露天环境下作业容易断链。生鲜农产品、冷冻食品没有专门的收货口,只能在常温下排队,等待时间较长。二是配送环节几乎均由第三方配送企业完成,外包关系的存在导致配送人员冷链配送意识不强,对农产品品质变化的后果关注极少导致断链。三是从事配送的企业各自为营,甚至为了压低配送成本恶意竞争,扰乱了配送市场。

从销售终端环节看,当前全国共有4400多个功能较完备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约有2.7万多个,超市连锁门店13.8万多家,电商平台约800家左右。从销售终端布局看,各种渠道纵横交错,但农贸市场仍然是销售终端的主要出口,但具体到农贸市场的管理方面,安全隐患较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首发地华南海鲜市场和疫情发生地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均暴露出农贸市场作为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端口,由于管理不到位和疏于防范导致的重大安全隐患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农业产业链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发展中还存在着产业链条短、组织化程度低、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力量不对等等问题,亟待从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角度加以解决。

1.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度较低

农业产业链条短是指从产业链起点到终点的环节较少,链条越短,中间环节就越少,所能创造的利润和附加值也越少。我国农业产业链条较短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的初加工、精深加工环节发展滞后,导致产业附加值难以有效提升。此外,有些农产品还存在产业链条上的供需不匹配问题,出现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现象,制约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合,导致资源浪费和整个产业链效能的实现。有的产业还出现链条断开的情况,主要问题就在于上下游之间距离过大,中间缺乏必要的衔接环节或衔接环节过于脆弱,遇到突发情况会导致链条之间供需的脱节。

2.农业产业链组织化程度较低

农业产业链条不同环节由不同的组织组成,由于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经营在产业链中居于核心地位,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但仍有2.3亿小农户处于农业产业链条的最前端,如何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有效带动这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实现对接,是当前农业政策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质量不高也是导致产业链前端农户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2019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220万家,但从基层反馈情况看,合作社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很多农户都是处于依附合作社的“搭便车”状态。

3.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

农业产业链上有很多经济主体,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权利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从我国农业产业链利益协调机制看,还存在利益分配不均衡、协调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农民居于产业链的前端,分配到的产业链收益相对流通加工环节来说较少,归根到底还是农户的市场谈判能力居于弱势地位,亟需从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的角度提升农民在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中的话语权,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缩短产业链流通环节,使农产品从农民到消费者的距离大大缩短,从而有效提升农民分配收益。

4.农业产业链整合发展机制不健全

农业产业链整合有利于产业链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得到新的发展机会,而构建整合发展机制是保证产业链顺利整合的核心。从我国农业产业链条的整合情况看,发展状态较好的农业产业链大多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链,农业龙头企业是产业链发展中的主体,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现代化技术,但往往容易形成一家独大的资源垄断状态,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农业价值链竞争力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价值链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农业价值链各环节规模较小、与互联网等现代科技融合不足、价值分配机制尚未健全等,亟待加以解决。

1.农业产业政策体系对农业价值链的支持与关注不足

我国农业产业政策较多关注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拓展,对农业价值链的支持与关注则间接来源于产业链的支持政策,从而造成农业价值链的发展出现不均衡现象。例如,产业组织支持政策更多关注和支持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和合作社等关注不够,造成农业价值链中出现“扶强不扶弱”的不均衡现象;针对小农户的扶持政策不足,有的支持政策通过支持规模经营主体来惠及小农户,小农经济难以有效衔接现代农业,从整体上降低了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有些产业政策注重加工,而忽视流通,造成产业价值无法实现;有些政策则注重产业链条延伸,忽视了产业之间的协同和整合,导致价值链增值不显著。

2.农业价值链各环节规模小、品位低,导致农产品提质增收难

我国农业价值链上的经营主体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导致农产品价值提升慢、难度大。据统计,我国约有2.3亿小农户、220万个农民合作社、100万个家庭农场,各经营主体分散、缺乏整合、总体规模偏小,对于现代金融、科技、品牌等要素融入不够,导致农产品价值低、利润少。在价值链各环节中,生产环节在量的方面提升速度较快,质的方面提升则较慢,容易造成农产品总量过剩;加工环节虽产值增长较快,但加工水平偏低,深度开发和品牌创新不足,价值增值有限;服务环节占比一直较低,没有形成与生产、加工等环节高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体系。总体而言,农业价值链仍处于条块分割、无序发展状态,造成价值链的环节扭曲和价格波动,影响产业稳定发展,限制了价值增值空间。

3.农业价值链各环节结构不协调,现代要素融入不足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价值链各环节尚未形成有效对接。生产环节规模较大,加工环节发展较快,但加工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力较为欠缺,流通环节受物流条件和市场渠道等限制较为严重,服务环节难以全程覆盖整个产业价值链条,导致农业价值链各环节结构和衔接不协调,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与国外农产品价格相比,很多本来具备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也缺乏竞争力。此外,金融、科技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服务要素还没有实现与现代农业的充分融合,对农业价值链提升作用有限。

4.农业价值链分配机制尚未健全,农民难以有效分享增值收益

虽然从长期趋势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会出现下降,但是农产品价值却不会随之同步下降。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农产品价值并不会随农业份额下降而下降,相反农民收入会随着农业份额下降而逐步增加。我国农业价值链结构不均衡,农业价值链分配机制尚未健全,导致农业价值分配仍然倾向于规模经营主体,对小农户而言难以有效分享价值链增值收益。农民从能力和权利上都处于弱势地位,这些都是影响农业价值链分配不均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农业供应链竞争力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农产品物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由于农产品具有保质期短、不易储藏等特性,对农产品物流仓储、运输等物流环节要求较高。但从我国目前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看,基础设施较为缺乏、农产品物流服务质量差等问题依然值得重视。

1.农产品流通层次较多,物流专业化程度较低

传统农产品从生产地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经过了产地收购商、农产品运输机构、销地市场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等中间环节,由于农产品属于易损物资,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自然损耗,转运次数越多,损耗就越大。此外,农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对保鲜时间要求较高,需要使用运输条件较好的设备设施,否则也会造成较大损耗。当前我国农产品大多采用第三方物流的形式,但也有一些采用自营物流,这种物流形式由于缺乏专业性指导,导致一些农产品需要采用冷链物流却采用普通物流,包装、运输等物流环节和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也不相符,大大增加了农产品因人为原因导致的损坏。

2.农产品冷链配送难度较大,流通成本较高

我国冷链物流较为落后,食品冷链运输率只有10%左右,而美、日、西欧等地区的食品冷链运输率达80%~90%,东欧国家约50%。目前,我国约有18万辆冷藏车,平均7700人一辆,而美国平均800~1200人就拥有一辆冷藏车,几乎每个社区便有一辆专属冷藏车。冷链物流体系的不发达制约了农产品流通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造成了大量损耗和高成本。据统计,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30%、12%和15%,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耗率则控制在5%以下。在我国,蔬菜流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高达54%,果蔬在流通环节的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仅果蔬一类我国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高昂的物流成本也成为农产品电商发展的瓶颈,目前生鲜电商每单物流成本25~40元,大大降低了电商模式相比传统超市分销模式的竞争力。

3.小规模农户普遍存在,农产品供应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从我国国情农情看,小规模农户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当前我国约有2.3亿农户,而且农产品生产者大部分是产地农民,经营较为分散,种植的规模也不大。分散的农业种植、养殖及加工流通,使得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成本大大提高,很多适宜采取集中物流的农产品也因成本过高而无法实施集中运输,不仅大大降低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行效率,而且提高了农产品终端消费的价格,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耗。这种因现实农情导致的供应链难题,正在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方式来加以解决,但仍然会有较大数量的小农户存在,使得我国这部分农产品供应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4.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水平较低

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是连接供应链中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最为重要的媒介,共享的信息能使其生产的产品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有利于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水平较低,农产品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各经营主体使用信息化技术平台的能力差距较大,生产者和需求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较为普遍,消费者需求信息没有实现在供应链各环节有效共享。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信息共享渠道不畅造成了农产品供应链中严重的信息壁垒,使得农产品物流成本和经营者的市场风险都大大增加。

提升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提升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体制机制,鼓励科技创新,构建基于竞争力导向的农业产业政策体系,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道路。

(一)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农业要素市场改革,为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提供动力来源

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基本要求。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特征、农产品竞争力差异、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农产品价格改革方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种粮收益,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于主粮类农产品,探索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形成新机制,改革收储制度,坚持和完善“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的政策方向;针对大宗加工原料农产品,在稳定国内有效供给和保证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坚持大豆、棉花、糖料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对生鲜消费农产品,突出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巩固提升,加大对国产优质品种的研发与推广,强化优势产业布局,形成区域化、品牌化、差异化的市场竞争格局;对于高端消费畜产品,要注重本土市场品牌的培育与推广,推进标准化清洁健康生产,以高品质打造好品牌,以好品牌开拓大市场。

推动农业要素市场改革是确保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土地市场方面,应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城乡统一公开的土地交易市场和公共信息平台,健全土地流转监管机制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金融市场方面,建立城乡资本市场一体化组织平台,加大政策性银行支农力度,规范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劳动力市场方面,要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统一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人力资源城乡双向流动。

(二)建立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政策体系,为提升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筑牢内外防火墙

在世界大变局和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筑牢筑实农业内外部风险防范“防火墙”至关重要。加快推进农业保险与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构建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搭建农业保险综合信息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政务管理数字化,协助政府降低农业农险管理风险,并为农村金融供给双方提供专业信息服务,全面实现农业产业链深化管理。利用农险相关大数据和监测技术,推进农产品全程监控和溯源管理,助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程度和市场对接能力。

同时,出于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需要,抓紧完善规范严格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对关系粮食安全和农业相关产业安全的重要领域,要在负面清单之外再设置一道“玻璃门”。加强对外资进入农业的事中事后监管,与有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协同监管、及时应对,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新模式下守住产业安全的底线。充分发挥边境措施的“门槛”作用,利用关税、关税配额管理以及非关税措施,尤其是强化检验检疫措施,避免大量低价农产品进口对国内农业产业发展形成冲击。加强贸易救济、贸易补偿和外资监管,强化对农产品进口的跟踪预警、对产业损害调查和国外贸易壁垒调查,充分利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手段,有效实施贸易救济。探索建立产业损害补偿机制,加强对国内产业的贸易补偿,逐步健全企业“走出去”风险防控体系,在关注市场风险的同时,更加关注目标国的自然风险和政治社会风险,做好项目规划、可行性论证和风险控制预案。

(三)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完善市场监督监管,为提升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提供核心质量保证

大力推进农业全程标准化,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立与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发展提升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及技术规范,建立健全农产品等级规格、品质评价、产地初加工、农产品包装标识、田间地头冷库、冷链物流与农产品储藏标准体系,全面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加快修订优质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生产标准,构建形成覆盖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加快与国内外标准的全面接轨,实施“一带一路”农业标准互认协同工程,在适宜地区全面转化推广国际先进农业标准,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加快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链全程监管体系,构筑产业安全立体网络。创新农产品市场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推进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抓紧制定各政府部门间的数据信息共享实施方案,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和充分共享。规范农业执法行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监管,加大对监管不力、徇私枉法等行为的惩罚力度。积极构建农产品追溯标准体系,完善“高度开放、覆盖全国、共享共用、通查通识”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与国家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对接。支持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装备条件和追溯点建设,引导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并建立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健全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追溯体系。

(四)完善农业产业法律政策,为提升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提供有力制度支撑

立足农业产业安全和行业管理需求,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没有法律依据又确需保留监管措施的,尽快启动立法程序。充分研究国际贸易规则和法制基础,及时调整国内市场,为有效应对国际市场挑战提供充足的空间。要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法制环境,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同时,要完善农业产业政策和服务支撑体系。加强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加快建设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健全基于农业产业链的财政、金融资金支持机制,支持产业链薄弱环节发展。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新兴领域。围绕农业产业链建设多层次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具有全产业链战略眼光的高层次人才,提高农业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五)改革农业管理体制,为提升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党对农业农村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将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精神体现到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任务中,发挥好中央农办的统筹协调、决策参谋、推动督办等职能。围绕提升农业产业体系竞争力目标,开展相关政府部门职能的整合与归并,实施机构整合,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加强对地方工作的督促指导。紧紧围绕统筹实施农业全产业链提升战略,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机构职能调整,抓好顶层设计,加强综合研判和调查研究,建立工作台账和任务清单,划定时间表、路线图,围绕重点任务开展跟踪评估和专项督查。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价值链产业链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刘伟参加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