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吕志栓 米红林 韩国旗 王 晨
为了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要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设计体系进行研究和改革,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课程设计为例,论述对其进行探究和改革的必要性,将课程设计与教学、工程实践和阶段性考核相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本地培养更多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逐步提高,土木工程学院作为学校唯一的纯工科学院,过去单一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了,学生课堂所学滞后于工程技术和社会发展所需。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需,需要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以期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1-2]。
南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在此背景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立马转换角色进入工程的实操中,导致学校的教学与工程实际应用脱节。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学生兴趣不浓厚。钢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而其课程设计又是这门课程的一个综合,涉及到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CAD制图及PKPM等相关课程,综合性很强,而学生本身基础较差,前期课程基础没打牢固,导致对课程设计兴趣索然。
(2)学生计算、识图和绘图能力差。钢结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根据已知的任务书,进行建筑的布置、计算以及绘图,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是钢结构课程设计的基础,由于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导致学生计算能力较差;学生在进行建筑制图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简单化,学习的内容不深,作业量不够,在绘图时采用CAD绘图太多,而传统的手工绘图则较少,导致学生对图纸的理解不深,看图能力差。
(3)学生实践机会少。学生在进行钢结构课程学习过程中,多以课本的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很少去参观学校周边相关钢结构的建筑物,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抽象化,不知道相关构件的作用和相互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较差。
(4)课程设计时间充足,但利用率不高。课程设计一共两周时间,每一阶段的设计都有相应的时间节点,学生多是在最后一周甚至最后几天完成课程设计,时间利用率很低,课程设计草草完成,交上来的计算书和图纸质量很差。
钢结构课程设计一般是放在大三年级下学期末进行的,与混凝土设计交叉在一块儿,并且二者都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核心,使得学生学习重点太过集中,时间上有冲突,可将钢结构课程设计融入到大三下学期的钢结构设计教学中,钢结构课程设计主要是轻型门式刚架和单层工业厂房设计,而教学过程中也有这部分内容,在上课的过程就开展课程设计,既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又使得课程设计得以较早开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程设计的内容分解开来,分配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完成,使得学生有足够时间巩固自己的薄弱环节,提高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计算能力和绘图能力[3]。
课程设计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整个课程设计的流程并不是很清楚,并且对整个施工过程也不是很清楚,对构件作用、位置及其相对位置的理解也似是而非,导致知识的抽象化,毕业出去后很多知识还要重新学习和理解,不能直接为工程建设服务,课堂所教与工程实践严重脱节,与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不相符。在课程设计进行过程中,结合当地已建成的或正在建设的轻型门式刚架和单层工业厂房建筑,安排学生参观学习;与当地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积极对接,聘用一些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和施工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协助课程设计指导老师,为学生进行指导,使得学生的课程设计内容更加贴近工程实际。
课程设计涉及的内容较多,分为不同的设计阶段,有建筑平、立、剖和构件的布置、内力计算、构件设计、PKPM计算、CAD绘图和计算书整理,中间穿插学生实地考察相关建筑,以往两周的课程设计,大部分学生总是把时间放在最后的一周或者最后几天,老师也总是一次性把作业收上来,进行考核,导致最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质量大打折扣。因而,采取分阶段考核的方式很有必要[4],将上述阶段分批进行考核,以上七个阶段,每个阶段占总成绩的10%,作业交上来后进行课程设计答辩,占30%,答辩环节也特别重要,部分学生的课程设计并非独立完成,此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检验,答辩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应变反应能力。通过分阶段与集中答辩的考核方式,可以使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将学校所教与实际工程很好的对接,满足用人单位实际工程所需,成为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前面的一大难题,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成为必要。通过将课程设计与教学、工程实践和阶段性考核方式相融合,对现有的单一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