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娴,严育洪
(江苏省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
在任务驱动学习中,任务设计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起着“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任务如同一个支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个支点“撬起整个课堂”。可以说,学习参与的深度取决于任务卷入的程度。用任务驱动学习,不仅会改变学生的学习面貌,而且会改变数学的呈现面貌。下面着重谈一谈任务驱动反映在课题、例题、习题上的一些变化。
很多数学教学中,往往用数学知识作为一节课的课题,而在数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常常用任务主题作为一节课的课题。前一种方式,只是把知识藏在问题中(如图1),认为提好问题就能学好知识。建构主义强调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教学设计原理表明:除了用问题驱动,还可以用任务驱动,把知识藏在问题中,再把问题藏在任务中。(如图2)
图1
图2
通过任务,发现问题;通过问题,发现知识。其中,问题不再总是由教师提出,而是常常由学生透析任务后提出。
正因为在任务驱动学习中,学习的发生从始于问题变成始于任务,于是任务主题就被名正言顺地写为了课题(主标题),完成任务所需学习的知识(也就是原来课题)则常常被写为副课题(副标题)。在此,任务主题往往会成为全课教学的关注点和风景线,如表1所示。
表1 任务主题驱动学习中主题的变化
在任务的表现形式上,可以是“做好一件事”,也可以是“弄清一件事”,还可以是“讲一个故事”,但前提是这样的“事”学生要能热爱。《小学生守则》第五条是“热爱劳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其中,我们有时会把“劳动”单纯地解读为“体力劳动”。其实,“劳动”还应包括“脑力劳动”,此时,“热爱(脑力)劳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亦可成为小学生的“学习守则”。
一说到数学,浮现在学生脑海中的大都是数字、符号、概念、规律、公式等知识形象,而用任务驱动学习,很多时候学生的感觉是在做一件事,做一件有看头、有劲头、有奔头的大事、趣事、好事。例如,与单纯的“数字与信息”相比,用“给宝宝设计身份证”任务(做好一件事)驱动学习更有意思。
而“有奔头”则指向结果,这样的好事,可以是最终“搞明白一些东西(弄清一件事)”,例如,用“厘米怎么来的”的课题研究任务驱动学习“认识厘米”;这样的好事,还可以是最终“创造出一些东西(做好一件事)”。例如,用“制作厘米尺”的项目创作任务驱动学习“认识厘米”;又如用“抓逃犯”任务(讲一个故事)驱动学习“数字与信息”就很有趣,也很有效。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德特说:“人类大脑是故事处理器而不是逻辑处理器。”数学教师应努力学会讲故事,理由有二:一是故事能提高信任度。有研究表明,讲故事能将人的信任度从30%提升到70%;二是故事比事实更能让人记住。有研究表明,数据如果作为故事的一部分,会比单独呈现时容易被记住20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零散的知识和事实是非常难记忆的。”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否则人很容易忘记。其实,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记忆模型,因为人类不易记住数据,却容易记住故事。所以,把枯燥难记的数学知识放进故事中讲解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在《教学改革如何在“深化”上做文章》中谈到“要提高教学站位”时,提到了“大任务”。我们理解的“大任务”,应该具有以下之“大”:
一是“吸引力大”。它不但能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在一起,开展“大合作”下的数学学习,而且能把知识紧紧地吸引在一起,开展“大概念”下的数学学习。
二是“挑战力大”。人们常说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而我们认为,要让学生“跳几跳才能摘到果子”,通过挑战性任务,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能力。也就是说,任务在“引人注目”的同时还要“发人深省”。例如,“做纱窗”的实用任务比单纯的“长方形的认识”知识学习更具挑战性,学生在“如何量”和“如何画”中自觉关注并探究边和角的特征。
三是“影响力大”。长效性任务和综合性任务可能会影响传统教学样态的改变,向课外(课前和课后、生活和其他学科)延伸,实现课堂的突围,构建“大单元”和置身“大课堂”学习。例如,“‘一叶知秋’还能知什么”的主题任务,把“周长”“面积”“平移和旋转”等单元及综合实践活动“树叶的比”联结起来,还可顺延到树叶画的美术课、煮树叶的科学课等。同时,还可能实现思想的突围。例如,“怎样包装最节省纸”的实用任务,学生学会的不只是数学技能,还是生活技能。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除了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还包括自主发展。我们认为,“如何让人在组织中有意义”,一是体现“学的价值”,二是体现“人的价值”。
学生的“自主发展”,除了“自主学习”,还要向“自主设计学习”中“人的价值”去努力:当学生发现了回答“为何”学习的任务对自己有用的时候,也就发现了学习“对自己的意义”。此时,任务驱动就很容易转化成利益驱动,外驱力演变成了内驱力。之后的“是何”“由何”“如何”“若何”等完成任务必须的知识学习过程就可以交由学生设计,给他们“我在”“我欲”“我为”的决定权。
我们认为,把“热爱(脑力)劳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看成小学生的学习守则,对用任务驱动学习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在“做事”中拥有学习的知情权、在“能做”中拥有学习的自主权、在“自己做”中拥有学习的决策权,最终达到“热爱学习”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几种“事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是“弄清一件事”也可设计成“做好一件事”。例如,“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可以设计成“魔盒神奇在哪里”这一为了“弄清一件事”的探究任务,也可以设计成“我是魔盒设计师”这一为了“做好一件事”的设计任务;二是“做好一件事”或“弄清一件事”也可设计成“讲一个故事”。例如,我们开展了“神奇的尺”的任务活动,之后让学生把完成任务的过程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出来,可以写成文字,也可以登台演说。
在任务驱动学习中,我们提出“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以情境优化任务设计”的教学理念,旨在设计出能解决问题并能被学生需要的任务。如家里缺食物了,此时就有了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于是父母对学生说:“我们去超市。”这样的驱动方式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任务,而是命令,因为他们缺乏选择权,所以任务不是强迫;如果改成父母问学生:“我们可不可以去超市?”这种询问也不是我们所说的任务,因为看似给了他们选择,但他们不知道为何要去超市,缺乏知情权;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该让他们看到“家里的冰箱空了……”面对这样的情境,学生自己会知道问题是什么,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提出或欣然接受“我们可不可以去超市”或“我们去超市”的采购任务。在这里,真实的情境优化了任务设计,让学生经历了“在面对问题中产生任务、在完成任务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任务不是强行的命令,也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学生迫切的需要。
在数学教学中,这样的任务情境应该能让学生的学习获得“真情”与“实感”,反映在例题的呈现上,可能不再是经过简化、净化后统一结构、统一样式的数学题,而是还例题原本就应有的形式多样、内容多彩的真实面孔。
我们在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设计了“王大伯家的农家乐”的情境——
学生在处理施工单所列信息后发现,藏在这个实际问题里的是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数学问题,产生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是“不折断木条”。随之加工成教材例题“王大伯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二是“可以折断木条”。随后作为知识的拓展。这里,把原来的数学例题放回任务的真实情境之后,给学生的感觉不再单调:一是数学问题的呈现多了一些生动,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一些思路。
我们把“李大爷买了一双270元的皮鞋,比原价便宜10%。这双皮鞋的原价是多少元”这道传统数学例题模拟成购物的真实问题情境——
李大爷:这皮鞋一双多少钱?
营业员:270元。
李大爷:能便宜些吗?
营业员:不能了,因为已经打折了,比原价便宜10%呢。
李大爷:才便宜27元啊,能再便宜点吗?
营业员:大爷,您算错了,不能再便宜了。
看完这段对话,学生自己会生成任务:“李大爷算错了吗?”此时,学生不只是在解题,而是在解决问题——帮李大爷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可能性”一课,教材编排的例题情境是摸球,虽然学生普遍喜欢这种能够动手的摸球活动,但如果是教师让学生摸,那么摸球只是一种游戏(如图3)。
图3
那么,如何让学生有需要地开展摸球活动?我们的做法是,在这一例题的摸球情境的基础上再套用一个抽奖情境——
师:你们一定在纳闷,为何这节课男同学和女同学要分开坐?因为这节课男同学和女同学要进行一场大比拼。(出示抽奖箱)里面有5个三等奖、3个二等奖和1个一等奖,请男生队和女生队各派一位代表上来抽奖。问题来了,谁先抽呢?
男生队:我们先抽。
女生队:不同意。
师:为什么不同意呀?
女生队:万一他们把一等奖抽走,我们就吃亏了。
师:但抽奖总有先后呀,那怎么可以让大家没有意见呢?
生:石头剪刀布。
生:掷骰子。
师:这些方案都可以。我们换个玩法——摸球游戏。谁先抽奖,就看谁摸到的红球次数多。这样可以吗?
此时,就可以在教室中板贴任务:谁先抽——看谁摸到红球的次数多。在抽奖中,特别是一等奖只有1个的时候,经常会有“谁先抽”的问题。如果用摸球来解决问题,那么此时的摸球不再只是一种游戏,而具有仪式感,成了有着价值取向、有着目标指向的一项任务(如图4)。值得一提的是,抽奖情境在此一举两得,不仅为摸球活动赋予实际的意义,而且自身含有“可能性”知识,可以用作知识的拓展。
图4
数学习题的传统设计,因缺乏情境的关联,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单纯的“做题”。这样的习题做多了,学生会产生厌倦甚至厌烦的心理。而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沿用例题任务情境或重新设计任务情境,统整新知学习之后的众多习题,如此给学生的感觉是在快乐地“做事”。
在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我们延续例题教学使用的“王大伯家的农家乐”情境,把教材编排的众多相关习题串联起来,设计同一主题的任务链。通过不断把任务做大,辅助学生进入完整的学习情境。方案具体设计如下:
【任务1】“围花圃”(例题)
【任务2】“种花后需要浇水”(习题1:替代教材中的“音乐钟”情境)
一个音乐钟,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就发出铃声。已经知道上午9:00、9:40、10:20和11:00发出铃声,那么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
13:00 14:40 15:40 16:00
【任务3】“吃饭时选菜单”(习题2:改编教材中的“选菜单”情境)
学校食堂某天中午供应的荤菜有3种,素菜有4种。小洪选1种荤菜和1种素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先填表,再回答)
【任务4】“更新菜单”(习题3:替代教材中的“网站”情境)
有A、B、C三个网站,分别是每两天、三天、四天更新一次。某月1日三个网站同时更新后,到这个月15日,哪几天没有网站更新?哪一天三个网站同时更新?(先画一画,再回答)
【任务5】“购买纪念品”(习题4:替代教材中的“邮票”情境)
小芳有下面4枚邮票,用这些邮票能付多少种不同的邮资?
【任务6】“重新围花圃”(拓展1:木条可以折断围)
【任务7】“重新围花圃”(拓展2:靠墙围)
课中虽然做了许多数学练习题,但学生的感觉只是做了一件事——帮王大伯的“农家乐”围花圃,或感觉只是讲了一个故事——说一说王大伯家的“农家乐”。
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练习时,我们围绕“做一件事”——建造游泳池的任务情境设计了如下题组:
①香草苑小区为了使居民有更多的活动场所,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决定在小区内挖一个长40米、宽30米、深2.5米的游泳池。请你帮忙算一下,挖这个游泳池需挖掉多少泥土?如果每次用能载20立方米的汽车来运土,需运多少次?
②在挖出了泥土后,还需要在游泳池的四壁都贴上瓷砖,请你帮忙算一下,贴瓷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③根据实际需要,游泳池的底面要铺上防滑地砖,现有边长分别为30厘米、50厘米、60厘米的三种正方形地砖,你认为应选择哪一种地砖为最佳,为什么?一共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
④为了保证居民的安全,还要在游泳池的四周围上栏杆,请你帮忙算一下,栏杆的长是多少米?
⑤在建好游泳池后,现在要往游泳池内注水。如果要使池内水深达1.6米,按照每立方米水价3.6元,请你帮忙算一下,一次注入游泳池内的水需花多少钱?
⑥小区的游泳池建造完工,物业管理部门最后决定在游泳池上空的四周装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彩灯。三种彩灯一共是36盏,其中蓝灯占总灯数的,黄灯占总灯数的,那么红灯占总灯数的几分之几?哪一种颜色的灯装得最多?
同样,可以用“我们一起来做彩旗”的任务情境来设计“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复习课中习题的统整,用“小明家的新房装修”或“学做家庭小会计”等任务情境来设计“小数四则运算”单元复习课中习题的统整。杜威认为,所谓理解就是“知道事物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去运作事物”。数学教学中所设计的课题、例题、习题,设计目的也应该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知识的内蕴与应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