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少杰
“骄杨”,出自毛主席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我失骄杨君失柳”,指杨开慧烈士,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信仰坚定,忠于爱情,更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于1930年11月14日,英勇就义,年仅29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重温红色记忆,向英雄致敬,是每个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因此,我决定创作《骄杨》这件陶瓷雕塑作品。
经过查阅相关资料,杨开慧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也是很早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女学生。她在1921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协助丈夫毛泽东开展革命工作,后被军阀密探发现,被捕牺牲。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更是一位忠贞的革命伴侣。在2009年9月10日,杨开慧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充分了解这些历史背景之后,我又参考了一些优秀的油画、雕塑和影视作品,在尊重历史、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开始构思设计,将她的形象定位在1920年的学生时期,身穿民国短衫长裙,优雅而立,温玉婉约,采用她经典的短发造型,目视远方,对未来革命满怀希望,意志坚毅,信仰坚定,充满大爱。
确定了作品主题和人物形态,人物整体和形象塑造是这次创作的重点,考虑到厚重的文化内涵和雕塑质感,我选用优质的陶土进行塑造,力求五官真实具象,加强人与衣服的质感对比,还要表现她外在的时代特性以及她强大的心理素质,从平凡的外表中透出共产党人的内心世界,她不仅仅是一位知识女性,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
著名雕塑家吴为山说过:“雕塑要表现人物情感确实很难,要走进被塑者的精神世界,不断体验和感受。”制作人物雕塑,不但要外形像,还要和她特有的精神所匹配,重点表现她的名人风采和人格魅力。
总之,人物雕塑不同于其他类型雕塑,必须要态度端正,立意明确,构思严谨,不能随意捏造和凭空想象,要有真实的人物原型和生动的感人事迹,宁可简单,不能强加,注意以型传神,精炼雕塑语言,表现出高度的意象美。在塑造上懂得取舍、概括,符合陶瓷材料在雕塑应用上的质感特性,使其具有教育意义和时代特色。
我很荣幸能够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之际作此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她坚持真理、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敬仰。因此,我借这次创作的机会,重温经典,感受那段艰苦岁月,以此铭记历史,讴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