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镞江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柯俊彬 汕头市骏荣学校
随着我国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探索中,心理教育工作的创新实践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教育工作逐渐受到教育部门与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基础教育正在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进行转变,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与现代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践目标相一致。如何从发展的角度有效的来对大学生心理疾病进行预防和管控,增强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主动进行人际交往,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摆在全体教职人员面前的现实条件与需要迫切解决的教育模式改革问题。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幸福感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从心理学领域分析,心理健康的达成标准有:①心理层面形成安全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实现自我价值做出不懈努力。②适当的进行自我反省,认识到自我的不足,不会过分的认可与苛责自己。③在日常生活中适度的调整发展目标,不为环境所影响而轻易发生改变。④要理智的看待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与现实生活进行良好接触,能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不会过度的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⑤根据个人需要制定发展目标,并分析自身是否具有达成目标的能力。⑥形成健全人格,价值观念与现代化社会道德评价标准相一致,在今后的职业岗位上认真履行工作职责。⑦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根据环境发展不断改变自己。⑧建立优秀人际关系,热爱生活、包容他人的错误与不完美。严格遵循社会发展提出的各类道德标准,坚定不移的保持自己的主观观点,不会阿谀奉承的寻求他人认同,有着个人独到的事物见解。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采取各种实验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存在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与不足,甚至许多在校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受到自卑、自负等严重问题的影响,无法正常的进行人际交往。经过总结分类,可以把大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概括为:①自信心不足。②意志消沉、情绪不稳定,对就业以及未来十分担忧。③人际关系障碍。④神经衰弱倾向。⑤强迫偏执倾向以及自我中心过强。
大学体育的集体项目主要有:篮球、足球、棒垒球、团体操等,与“双人项目”存在明显差异,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团体比赛,在“双人项目”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强调个人发挥的稳定性,集体项目则需要打破传统个人训练的弊端,明确整体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每个成员的个人能力,更取决于参赛成员之间的战术配合以及信任度。
体育教育工作要奉行“更快、更高、更远”的竞技精神,在教学阶段通过合理的体育运动项目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优秀心理品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树立终身运动和持续运动的发展理念,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通过体育运动调节生理机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基础运动技能。在团队竞争中磨炼学生的人品行为,在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时,积极面对失败总结经验、树立集体荣誉感,在团队竞争中适当的做出妥协与退让,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做出正确选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体育竞赛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合学生的集体化体育项目有助于大学生心理调节,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减弱或解除,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情绪。
本研究以城建学院2021级****专业学生为对象,8个班,约400名学生。前4个班为实验组,后4个班为对照组。
针对学习行为集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我们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解不是单方面和单个体的,我们面向的是全方位的整体性的。因此,我们搜集了许多国内外的这方面的研究理论和手段,主要以勒温先生的理念来作为本次研究的重要依据。
1.以团体动力学理论为依据
勒温认为,团体绝不是各个毫无关联的个体的集合,而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特定关系。集体中的每个学生都有交往以及交流互动的需要,又想获得同伴尊重和认可,有着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当集体内部建立的一定的规范,价值需要和自尊感驱动他们必须遵循集体的规范,接受集体成员们的一个共同信念,团体行为会深深地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思想,团体内产生个体所没有的那种动力特征。所以,通过适合的集体性体育项目来改变其中的学生个体行为,比单个体育运动项目来改变学生个体的行为要更加容易和有效的多。
2.吸收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大部分人是无法运用到自身大部分潜能的,只能用到极少部分,其余潜能没有得到启发和利用之前是无法开启的。人需要发展并动用他们具有的隐藏潜能,增强自我实现的行为倾向。开展集体性体育项目的教学活动,就是在创造和设立这种情境,搭建起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气氛,促进自身潜在能力的开发,强调和帮助学生能够更加精确的认准自我,提高自我,挑战自我。
1.文献资料法
2.专家访谈法
3.实验法 一组为实验组,在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选择适合学生身体素质的集体性体育项目,并通过任务引导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体育项目训练;随机抽取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个人训练方式。在实验前后,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发放问卷408份,回收406份,回收率99.5%,筛选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98.5%,结合以上材料进行系统研究。
①人格调查量表
大学生人格调查量表的制定,借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创作的《艾森克个性测验》,以此为检测标准,将学生分为内向与外向两大群体、保证神经质测评结果的准确度,得到的检测材料具有广泛适用性,并能够作为长期的实验参考。邀请心理学专家学者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测。
②人际关系诊断量表
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制定,借鉴马腾斯的调查问卷进行团队凝聚力测评,采用的调查题目和内容选择,要参考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设定和编排修改,最终的检测结果有助于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
4.数理统计法
人格的发展是心理健康课的核心内容,将其作为集体性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的重要参考,在检测过程中根据内外向量表中的数据信息判断学生人格,高分数外向的学生,可能是善于交际、能言善辩、渴望刺激和冒险精神以及敢于创新和尝试,但是情感易于冲动。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可能是好静,富于内省,冷静沉着,不爱人际交往。循规蹈矩,缺乏追求新事物的兴趣,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心理情绪相对稳定。
结合表1内容得出结论: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实验前后学生的人格内外向并未发生明显改变,整体个性结构展现出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多元化性格特点。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到集体性体育项目设计对学生精神质、神经质的变化有着较大影响。神经质量表的得分高表明实验者容易产生焦虑、担心等负面情绪,常常表现出郁郁不欢、忧心忡忡的精神状态,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情绪反应,严重的会出现理智行为;试验后该类型学生的神经质得分得到显著降低,实验结果表明了集体性体育项目的开展有利于缓解和控制学生的负面情绪,确保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可控性。
精神质量表得分高表明实验者孤独、缺少对他人的关系,难以在短时间内融入到外部环境,不讲人情,感觉迟钝,比别人反应慢一拍,与人相处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追求特立独行,并且不顾危险和不计后果。试验后该类型学生的精神质得分明显降低,实验结果表明了集体性体育项目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孤独感的消除,显著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结合表1内容得出结论:对照组学生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等各项指标未发生明显改变。实验结果总结:集体性体育项目在大学教育中的普及,能够为学生提供释放负面情绪的平台,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从而缓解压力,确保心理状态的稳定性;还可以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体验到各种交往情境,改变了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的恶习,学会自主进行负面情绪调节,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情绪管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表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人格调查数据统计表
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在探究集体性体育项目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时,将实验结果作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结合表2内容得出结论: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诊断量表得分普遍降低,中分档人数无显著变化。对照组各分数档人数均未发生明显改变。
表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数据统计表
结合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测试结果分析,得分低的学生善于交谈,具有开朗积极的性格,会主动关心周边的同学和朋友,并在交往中经常获得他人的称赞,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很少产生困扰,从交往中得到收获,了解集体生活的乐趣。得分中段的学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心理调节,与人交往能力不足,朋友数量较少,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流于表面,情绪起伏变化较大。得分高的学生在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言谈举止过于保守,经常被看作胆小怕事、性格孤僻的小众人群,无意之间被同学排挤在外,为了掩饰心中的不平衡,存在不讨喜的自高自大、眼高于顶的行为。
经过访谈了解到,通过一学年的集体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学生形成了优秀的意志品质,在校园内部建立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进行体育活动和锻炼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一定的身体练习和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需要学生克服胆怯、厌倦、失落等消极心理状态,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预防一系列心理疾病的产生。
是否具备自信心是衡量学生人格品质的重要因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能够激发内心的无限潜能,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能够从容面对。集体性体育运动项目不仅提高学生对基础运动技能的掌握、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集体性体育项目训练引导学生养成自信的人生态度。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建立集体性体育项目训练目标,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不断进行训练任务调整,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集体性体育项目训练中,为学生带来美好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降低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的产生几率。
(1)集体项目的锻炼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相契合,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与理论研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体育训练方案。
(2)集体项目有利于改善学生团体间的人际关系、抑郁、消除紧张等干预心理健康的因子有效果显著。
(3)集体项目对大学生排解情绪,通过团体协助,能有效减少学习生活中带来的压力和与同学之间少联系少沟通而引起的一些误解性和矛盾性积压而爆发的情绪失控及情绪爆炸。
(1)多为学生提供集体项目活动和赛事,有时候学生想运动,又没有伴,本身自律性就不强,就会心里想算了,过几天再去,好几个过几天,就不了了之了。团体性运动,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帮持,可以相约结伴而行,能对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和及时改正。
(2)集体性体育项目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从根本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有组织的进行集体性体育项目开展,充分发挥出集体性体育项目训练的优势,对广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协调好学生之间的交往状态,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消除一部分心理疾病症状,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3)教育部门和学校主管领导加大加强对集体性体育运动项目的综合管理,在学生群体中推广与普及集体性运动项目,并创造良好的训练条件,学生集体运动活动多了,身体得到锻炼和提高,有活动有氛围,就会减少无所事事,出去喝酒等不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