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同学的微信群里,我从一个女生那里获知,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于是,我们互留了电话,并添加了微信。
这是三年前的事情了。
在这三年里,她给我打过一次电话,我没有接。微信上,我们互发过彼此单位和家的位置图,诚恳地约着见上一面,终也不了了之。
说来也奇怪,我们其实离得很近,15分钟的公交车程,却连偶遇这样的小事都没有发生过。我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却像两条平行线,并拥有一辈子的时差。
曾经年少的我们,并不只是同学一场的过路交情。虽然没有亲密到一起散步、聊八卦和上厕所,但彼此还是很正式地欣赏过对方。
她钦佩我轻轻松松就能把语文学好,特意邀请我做她的竞争对手。挑战数次后,她以失败告终。在少不更事的年龄里,对自己不能超越的人,很多人外表上满不在乎,心里却塞满羡慕与嫉妒,更恶劣一些的,甚至会私下诋毁、当众羞辱或拉帮结派地孤立对方。她的做法堪称教科书级别——送给我一个好看的笔记本,在扉页写下一段文字,很服气地认输,也很真诚地致谢。
这样的情感基础,并没有让我们在成年后,在异乡走出停留在微信里的相处状态。
我与闺密相识十年,也一直未曾谋面。这十年里,社交工具从QQ到博客,再到微博、微信,我们都没有失散过。再忙再累,我们每天都会抽时间聊聊,说点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谈点看书的感受与写作的困惑。更多时候,我们像生活在彼此身边那样,让对方看到自己刚换的发型、新买的衣服,以及涂上口红、搽上胭脂后新鲜的模样。
虽然从未谋面,但我知道她卧室的布局、最喜欢用的床单,知道她的写字桌同时还是功能齐全的梳妆台,她记得我的生理期,记得我家阳台上每种花草的名字与由来。
有很多次,我们路过彼此的城市,也只是在微信里招呼一下,或发一张此时此刻车窗外的照片。倘若不是一次因公出差到她的城市,我们的见面恐怕还会遥遥无期,或者根本就不会发生。
我是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很多事情,能在微信中说,绝对不会打电话;能线上解决,绝对不会奔现。这种留白式的交往和相处,让我感到分外温暖与安心。询问了一下身边的小伙伴,他们和朋友的相处也多维持在了微信上:互相点赞,却互不打扰。
有人说,这是一个孤独的年代,现代人的通病是害怕跟人产生羁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再也没有了从前的热闹和亲密。
交通和通信的发达,让人和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这种近,常常逼得我们总想逃得远远的,只留给世界一个孤独的背影。而当我们自觉地维护彼此的边界,不逾界,懂节制,拿自己当一个外人,才会让别人舒适,也让自己安心。
活在微信里,在陌生与亲密之间自由切换,是我们最美妙的距离。
我们告别了昔日的热闹,却从未放弃内心的亲近与亲密。远离你,我却听见了你内心半个海洋的呢喃。
(田静荐自《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