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还记载,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道法律,就是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从外国赎回来一位同胞,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当时的人都夸赞子贡人品很高尚。但是孔子却说:“赐(端木赐,即子贡)啊,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奖励并不会损坏你的品行;但你不领取补偿金,以后鲁国人赎回同胞去向国家报账就会被说不高尚,于是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而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路救起了一名落水者,那人送了他一头牛表示感谢,子路收下了,孔子却高兴地说:“鲁国从此一定会有很多勇于救落水者的人了!”
子贡用自己的钱做了一件好事,本该被树为道德典范,但他将原本大家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拔高到了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就让很多原本愿意做好事的人望而却步了,对此,孔子是不赞同的。而子路接受了奖励,也就立了一个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标杆,于是,愿意做好事的人从此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此外,孔子善于变通还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上。《论语·先进》里有一个故事,有一回,子路问孔子:“当一个人听到消息后是不是应当立即行动呢?”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应当先听听他们的意见,再行动。”而孔子的另一名学生冉求问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却回答:“是的,应当立即行动,不要迟疑。”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是截然相反的呢?
原来,子路性格比较鲁莽,因此孔子要他遇事谨慎一些;而冉求性格怯懦,遇事畏缩不前,所以孔子鼓励他勇敢自信。这就是孔子所强调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只有找到适合的教学方式,才能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力。
孔子是个不折不扣的好老师,他教会了弟子们很多道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可以随机应变,能根据实际情况去变通处事的方式,这种大的智慧更是值得人们学习。
适用话题:变通、因材施教
(刘峰荐自《思维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