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我怀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成为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广播电视局的一名记者,扛着摄像机奔波在各个新闻现场,风里雨里,从不言苦。
2018年有了孩子后,为了更好地照顾他,我转岗成为一名时政编辑。挑战,很快就来了……
2019年1月,我们当地有一个重要会议召开,刚好轮到我当班责任编辑。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查看前几年的编播表,把前几年编好的稿件拿出来学习……
会议第一天,稿件数量是平日里的四五倍,我因连续几日睡眠不足,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又担心出错,工作速度慢了很多。我安慰自己,慢工出细活。平时新闻首播时间是晚上7点半左右,下午5点半之前就必须要完成当天新闻的编审,而当天我制作完新闻就已经7点了,还被挑出了不少错误……为此,我被领导批评,心里很不是滋味。
第二天,我起得很早,9点上班,7点多就到了办公室。我把第一天出错的地方写到备忘录上,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再把各级领导的姓名排位打印出来,并按照会议指南标注好负责采访记者的姓名及联系方式,以便随时跟踪新闻进展,随时核实情况;最后,我提前把当天要播出的稿件梳理出来,提前编好口播、提要等相关内容……即便如此,节目还是出现了延时播出的情况。
第三天,我在前两天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请单位的前辈们支招、帮忙,当天的节目于晚上7点半准时播出,零差错。
经一事长一智,经过这次历练,我对新闻的“时效性”有了新的认识,新闻节目策划能力得到提升,也不再有“等靠要”的思想,遇到问题及时沟通。
2019年7月,生完孩子的第二年,因县级融媒体中心组建,我又一次转岗成为新媒体编辑。新媒体主要是“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客户端。上岗后,我学习图片和视频的拍摄,不断琢磨短视频如何创新,图文如何更好地处理……
2020年春节,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单位全员停止休假,居家办公。丈夫在部队休不了假,父母在老家,公婆来不了,孩子没有人带,怎么办?我决定在家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疫情期间宣传工作压力大,有时一天要推送二三十条防疫消息。
有一天,在某官方媒体看到一条名为《新型肺炎病毒来袭,这些常识需注意!》的消息。我想着别人都推送了,且是权威媒体发布,于是就安排转发了。推送没多久,领导打来电话让我删稿,说标题有问题。我又看了一遍,没有发现什么问题。领导把标题截图和修改后的标题发过来,我才发现,“新型肺炎病毒”按当时要求应写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顿时面红耳赤。
此后,我不断告诫自己,干工作一定要严谨再严谨,仔细更仔细,凡事不能想当然,有时候一字之差,也许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
一个人又带孩子又工作,有时难免不能兼顾。记得有一天晚上9点多,孩子嚷着要吃东西,我便进厨房煮面条。突然,单位来电话让推送一条消息。我急匆匆跑到电脑旁,一顿手忙脚乱。不知过了多久,忽然闻到一股焦煳味,到厨房一看,一大锅面条已经焦黑。再看看身边泪眼婆娑的儿子,连日来处在压力下的我禁不住失声痛哭。
收拾好心情,我继续投入到工作中来。
抱着负责的态度,每一次错误我都会认真总结,边进步边提升。正是这一年的历练,让我从一个新媒体“小白”逐渐成为单位业务骨干。
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我已习惯自己解决。2020年7月,我开车带着儿子去部队探亲,车到半路,突然“砰”的一声,发动机护板掉下来了。当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手机还没有信号,怎么办?只能靠自己。我把后备厢打开,找出能用的工具,再把车里的小枕头的枕套剪成一块块布条,接着用千斤顶把车身顶起来,自己躺在车身下把护板捆在底盘上。坚持开了一段路后,经过一个村庄,我向好心村民要了几根铁丝,再次钻到车身下把护板固定牢实。就这样,总共坚持开了120多公里,直到安全到达丈夫营区。
2021年,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11年,也是我成为军嫂的第6年。我时常想起刚入行时,除了扛脚架外什么都不懂,找摄像机开关机键都需要看说明书,曾因为一条新闻出错而号啕大哭,因为采访任务太繁重通宵加班,因为一次采访任务安排出错而在全台做检讨……再难我都没有放弃,不懂就“厚着脸皮”向前辈请教。别人一个小时就能写好一条新闻,我可能需要两三个小时,于是我把吃饭和午休的时间利用起来,琢磨更好的写作方式……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只有平时多听多看多积累,才能在面对挑战时处变不惊。我始终坚持翻阅专业类书籍,让自己更快地成长和进步。一路跌跌撞撞走来,我从实习小妹到正式员工,再到电视台新闻部主任、总编室副主任、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副主任。2020年12月,我的家庭被评为四川省拥军优属“最美家庭”和“五好家庭”,我也在这个月迎来了自己的30岁生日。
三十而立,未来,我会坚守着对新闻的热爱与执着,享受着那种奔跑在新闻一线和探亲路上的酸甜苦辣,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编辑/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