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预防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2021-12-29 02:15徐蒙蒙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32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下肢静脉

徐蒙蒙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安徽蚌埠 233000

据WHO统计,2016年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全球有4100万人,其中死亡人数的45%为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位居第 1 位,该病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给患者及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尤以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最为严重,有 10%~15%的病死率[1-2]。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常发生于下肢,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3],是临床常见较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及静脉滞缓等多方面[4]。由于大多数AMI患者在发病后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需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使下肢静脉血液运动减缓,导致下肢DVT的发生[5]。伴随着医学发展和护理技术提升,应当深入考虑AMI卧床患者的护理需求,通过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来增强患者下肢运动能力,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综合护理不仅包括临床常用护理措施,且还要对患者的饮食加强管理,并辅以心理护理、早期康复训练措施,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减缓,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提高,达到有效预防下肢DVT的目的[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Coronary Care Unit,CCU)收治的88例经临床诊断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 71 例,女 17 例;平均年龄(65.45±12.44)岁,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4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10例;年龄41~83 岁,平均(64.77±11.98)岁;其中急性 ST 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0例。对照组中,男37例,女7例;年龄40~87岁,平均(66.14±12.98)岁;其中急性 ST抬高型心肌梗死21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3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在CCU住院治疗。排除标准:①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②合并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CUU住院患者。

1.2 护理

对照组采用临床中常用的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监测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正确指导患者用药。护理时间为1周。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方法如下。①组建综合护理小组:对组内成员进行专业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培训。②基本状况评估:患者入院时予以综合评估,包括患者当前病情,还包括患者心理状态,据患者情况制定护理计划。③心理疏导:患者入院后,每天主动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时沟通交流,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疏导,向患者传授预防下肢DVT的相关知识。④饮食管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注意营养平衡,限制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糖分、盐分摄入量;对于肥胖患者,热量摄入也应当控制。此外,护理人员督促患者多饮水,避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致下肢DVT发生率升高[7]。⑤早期康复训练运动:在住院治疗初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嘱咐患者予以抬高双下肢,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定时变换体位和翻身并进行双下肢按摩,促进血流运动,具体方法:由下及上按压腓肠肌、比目鱼肌,并对患者脚趾、髋关节进行由下及上按摩;护理人员指导进入疾病稳定期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包括环绕运动,双下肢踝关节屈伸运动及踝泵运动(如踝关节环绕动作,指导患者脚趾进行绕环,共5次锻炼,5 min/次。此外,还要进行踝关节屈伸动作,保持大腿放松,轻轻勾起脚尖面向自己,保持10 s后缓慢放松)。⑥物理预防: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使用物理预防装置(足底静脉泵、压力弹力袜、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使双下肢肌肉泵压力提高,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下肢DVT发生。护理时间为1周。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的下肢DVT发生率、凝血指标、护理满意度。下肢DVT的诊断由双下肢深静脉彩超诊断;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等,分别于入院时及护理1周后检测评价;护理满意度由医院自制满意度量表评价(Cronbach′s α 系数 0.705),为百分制,<60 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80分为满意,总满意度=(基本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于患者出院前评价,问卷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下肢DVT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表1 两组DVT发生率的比较[n(%)]

2.2 两组护理前后凝血指标的比较

两组护理前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观察组护理后的 PT、APPT、D-dimer、FBG低于护理前,对照组护理后的APPT低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的PT、APPT、D-dimer、FBG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凝血指标的比较(±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凝血指标的比较(±s)

组别 PT(s) APTT(s) D-d(mg/L) FBG(g/L)观察组(n=44)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11.173±2.425 9.936±.579 3.289 0.002 36.223±16.226 27.566±3.003 3.480 0.001 0.630±0.489 0.288±0.129 4.489<0.001 4.285±1.373 3.209±0.769 4.530<0.001对照组(n=44)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t护理前组间比较值P 护理前组间比较值t护理后组间比较值P 护理后组间比较值11.261±1.015 12.164±1.279 3.666<0.616 0.224 0.824 10.525<0.001 38.302±24.877 29.716±3.637 2.265 0.028 0.464 0.644 3.024 0.003 0.904±0.874 0.876±0.646 0.167 0.868 1.813 0.074 5.924<0.001 4.004±0.873 4.068±0.882 0.343 0.733 1.143 0.257 4.866<0.001

4.3 两组护理总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3)。

表3 两组护理总满意度的比较[n(%)]

3 讨论

AMI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部分患者转为重症,并入住CCU,需较长卧床休息,增高其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护理人员能准确识别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对VTE风险正确地评估、对预防VTE采取恰当措施等方面有重大意义[8]。相关研究显示[9],目前VTE预防已得到临床护理人员足够重视,能积极对患者VTE风险进行评估并且识别其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程度。而下肢DVT预防作为VTE预防的重中之重,也得到护理人员的足够重视。研究结果表明[10-16],优化的护理模式能显著降低不同疾病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并可改善护理满意度。集束化护理降低脑出血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改善机体凝血状态,并使护理得满意度得到提升[10]。基于确切的临床证据循证护理模式,可明显降低患者颅脑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风险,同时可提高护理效果、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研究证实临床价值较高[11]。早期护理干预可降低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下肢DVT,促进患者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12]。研究表明,综合性预防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患者在胆总管疾病术后发生下肢DVT风险,可以在保障患者安全同时,使护理满意度得到提高[13]。综合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DVT发生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护理满意度得到提高,更利于患者的恢复[14]。传统的护理模式中,AMI在救治中以临床治疗为主,以护理为辅,但研究表明有效预见性护理干预是可以提升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5]。完整合理护理不仅做好患者健康宣教,还要加强对家属健康宣教,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DVT潜在危险性和临床护理重要性,使其治疗依从性得到提高;该研究指出适当合理的饮食干预是必须的,如控制血脂、血糖,戒烟、戒酒,保持大便通畅等[16]。目前在CCU AMI患者的下肢DVT相关的优化护理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发现综合护理较传统的护理有更多优点,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凝血指标(PT、APTT、D-dimer、FBG 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护理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对照组护理前后部分凝血指标(APTT)有所改善,但总体不如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不仅可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降低下肢DVT发生率,并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及疾病预后,使患者更好的存活,可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本研究表明综合护理预防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AMI患者下肢DVT的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下肢静脉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DCA循环法的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