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余珍磊
如果学习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是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那么,学习就会成为一种欢快的、愉悦的行为,而且学生的体验也是幸福的,其乐融融的——乐学才是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行为。为了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课堂首先就应该“活”起来。何谓“活”?那是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一项高效的学习方式,一份精妙的教学设计,一阵高涨的学习热情……
在语文课堂上,充满智慧的趣味不仅能带给学生学语文的快乐和兴趣,更能带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课外的延展和思考。要使低年级课堂“趣”得有智慧,把教材中的语文要素“盘活”,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做到以下四点。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缺位的童年必定是有缺憾的。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要注重趣味性,通过融入一系列可“玩”的趣味元素,让他们的语文学习变成一种生机盎然的、享受的、愉悦的过程。
现在使用的统编教材已经大大增强了趣味性,如在稍显枯燥的拼音教学中增设了有趣的儿歌、巧妙的识字环节;语文园地中具有丰富的板块内容;文本中可爱、吸引力强的插图、传统文化的无痕渗入等。但如何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升趣味性,依然是语文老师需要思考和改进提升的。
比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第二和第三课时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可爱的卡通人物来串联零碎的学习任务,或采用教材中本来就有的小海豚形象,或借用课外的小猴乐乐形象,使教学过程中各板块的过渡不仅自然有趣,还能让学生对下一阶段学什么内容万分期待。可见,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只要稍加包装,就会使学生在学习时跃跃欲试、万分投入,让他们有“这节课真好玩”的感觉。低年级的课堂除了采用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外,一些有联系的小游戏、儿歌、谜语等是不是也可以运用起来?中高年级该如何包装,是不是可以加入一些有意思的国学小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我想,在如何有效又有趣地串联一堂课这点上,教师们是可以继续深入思考下去的。
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语言是语文课堂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若能使教师的语言变得生动有趣,那么语文课在学生眼里也会变得有魅力、有吸引力,甚至能够引导他们接收更多的新内容。在课堂上,有学生用“学”组词“学霸”,学生的回答很贴近当下的生活,是多么有意思啊。但如果老师能适时评价“你知道什么是学霸吗?如果你好好学,认识更多字,就会成为一个小学 霸。”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仅以生为本,还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甚至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遇到回答准确精妙的学生,适时点评“哦,我找到了我们班的小学霸,原来就是你啊。”也会让同学们会心一笑。所以,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与教师的趣味性语言密不可分。如何使我们的评价语言睿智、有趣,是教师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修炼的。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新内容的同时,应当有有意识地与旧知识相勾连,在新学中温故,在温故中学新,只有在不断巩固、回忆中学习,才能收获最大的教学效果。
如在“语文园地二”第一课时教学中,老师可用声母泡泡排队的形式出示声母表,学生一定会看得很有兴致,然后老师在学生一片新奇中及时提问:这与我们之前学的顺序哪里不一样?此时学生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回忆,并与旧知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点。在回忆过程中,学生进行了观察、思考,自然而然于无形中提高了思维整合能力,让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加深。
第三课时字、词、句运用部分,老师可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相同韵母的字,之后再与前面的识字2相勾连,出示《金木水火土》读一读,评一评,这看似是对旧知的巩固复习,然而却并不止于此。把这首儿歌放在此时出示,这就又挖掘出了文本中新的点——押韵。尽管老师在课堂上未具体深入讲押韵,却给一年级学生播撒了语言的美:哦,原来把相同韵母的字放在结尾,读起来就会有节奏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学到了新的知识。
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学习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生活经验对他们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只有打开生活通向课堂的那扇门,才能使语文教学拥有最鲜活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语文园地二”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老师可在引导学生看书本上的课程表之后,再展示学生自己班的课程表,通过对两张课程表的对比,学生发现了不同的课程名称,认识了更多的字。在识字之后,老师再出示在学校里、马路上、道路旁等各地方的牌匾,让学生火眼金睛找一找刚识得的字,由于这些牌匾是学生经常看到却不一定会留意的,这就成了最鲜活的课程资源,学生边学边用,又在用中学,识字便事半功倍了。
教学“语文园地二”第三课时,老师可在指导学生正确运用量词后,再设计一个“我会说”的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我的房间里有什么”,从字词到句,又从书本到实际生活的运用,能使学生在运用量词的过程中真正有所得、有所获。
对于《剪窗花》这首儿歌的教学,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延伸,通过对中华剪纸的视频介绍、喜鹊在中华文化中的内涵讲解等,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么做可谓“润物细无声”。老师甚至可以当场边读儿歌边剪窗花,一气呵成,学生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可得到享受,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思维拓展、发散式思维这些关键词似乎在数学等理科教学中提到的频率较高,其实在语文这门人文类学科中,思维的拓展也很重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局限性的同时,进行有条理地拓展思考,对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有益的。
统编教材“语文园地三”中用“车”组词,就画出了浅显的思维导图,每一条支线都串联出一排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在思维延展的同时学会归纳整合,使思路更加清晰。那么,“语文园地二”第一课时教学中也可以这么做,如把生字组成的词语用花朵开花的形式出示在屏幕上,最后用“学”组词又采用花瓶插花的形式,每一根枝条上开出的花都是同一类别的词语,这样的设计显得特别精妙雅致,学生能够紧紧地跟着老师的思路完成一个思辨过程。
我想,这样的形式在今后指导学生阅读、开展习作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学生在写作文时常犯的毛病不就是东拉西扯没有主线吗,甚至面面俱到没有主次详略。若把思维导图运用到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画图,砍掉细枝末节、加粗加壮主干,这就比列提纲更直观了。具体如何实施,是否具备可操作性,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思考。
总之,教学相长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一个理念,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不断总结我们在课堂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各种创新的点融入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忆中学、在用中学、在辨中学,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泼,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一定会兴趣盎然,而其中的语文要素也会被真正“盘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