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彦霞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48)
德福问题即美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德福一致理念指向拥有美德与实现幸福的正相关关系。然而现实情况与理论并不总是一致,甚至背道而驰。王充认为美德与幸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凡人穷达祸福至之,大之则命,小之则时”。[1]280但更多思想家试图通过在美德与幸福之间建立一种密切关系来回应这一问题。
中西方思想家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幸福不是一种能力或一种手段,它是最高的善,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是所有活动的目的。然而,亚里士多德也指出:“幸福仍然需要外在的善加以补充,因为没有工具就不可能,或者难以做出高贵的行动。”[2]29康德认为拥有德性是“配享”幸福的必要条件,但也提出了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有三大悬设,以保障德福一致,引导人们在美德的践行中实现自我理想,完善幸福境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释、道三家都有关于德福之辩问题的著述,道家倡导“尊道贵德”,坚持“报怨以德”的幸福理念。佛家倡导:“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3]24由此可见其对人为善,坚守美德的重视。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福”多与祭祀有关。《尚书》中提出了“五福”与“六极”的观念,五福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4]103幸福体现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既指人在现实中顺利的生存境遇,也指人内在的精神幸福和感官欲望的满足。德可以理解为德行和德性两个方面,德行即人们实施了符合社会规范要求和社会主流的行为,德性则指人们在践行美德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5]484《礼记·大学》开篇的论述在人生观上彰显了对个人修养的重视。孔子思想中很少提到“幸福”,乐字的出现却非常普遍。他所倡导的乐是“一种经过较长时间修养而成的理和情交融的精神状态或境界,是幸福的另一种表达方式”。[6]155论语开篇就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7]35幸福源于学习、交友、拥有美德等各个方面。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调和新旧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传统社会在本质上仍然需要伦理道德来维持和协调,然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总是要求被统治阶级践行美德来为其幸福服务,因此社会成员的美德并不能保证与其自身幸福一致。德福一致理念受到现实的挑战,亟待解决。
孔子认为坚守美德和收获幸福是正相关的,希望人人都能通过“仁”的践行成为真正的“君子”。孔子一生仕途坎坷,却没有抱怨并乐在其中,他提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7]237-238,把坚守美德作为幸福本身而不是实现幸福的手段。我们追求的是美德本身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而不是通过美德的践行获得一定的利益、名誉和社会地位。这些外在因素虽然也可以为人们带来一定程度的幸福,但并不是永恒持久的,一旦人与这些外在事物相分离,幸福也就无处可寻了。而美德作为人的一种稳定的良好品质,始终与人同在,与短暂的物质幸福有着本质的不同。孔子认为感性之乐和理性之乐都是构成幸福的重要因素,并不反对人们追求世俗快乐、物质回报,他在论语中提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7]114,但他也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16,即欲望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发挥正向作用。孔子真正追求的还是理性之乐,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这种幸福是超越世俗层面的。孔颜之乐就是其典型的幸福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7]99颜回不因物质条件的艰苦而烦恼,身处乱世仍然追求美德幸福,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正是孔子所倡导和追寻的。
孔子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5]154。他将完善的人格理解为内在之我与外在之我的统一,认为社会成员不仅要提高内在的品德修养,还要自觉承担某种社会责任,将实现社会幸福和全人类幸福作为主体的使命,并努力致力于其实现过程。“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徒与而谁与”[7]270,人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存在,总是内在于社会群体之中,人生的价值和幸福的实现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展现,通过自身塑造和拥有美德,推己及人,既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也会促进他人美好德行的实现,最后促进我们的社会实现整体向善,在这个层面上,美德与幸福具有利他性的共同指向。个体在实现自我幸福的同时,应考虑并尊重他人意愿,不以牺牲他人的幸福为代价,孔子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提出了与人交往的忠恕原则,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7]10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235,正是在成就他人过程中,自我的美德才能进一步完成,幸福才能长久地获得。真正幸福的实现,既要坚守美德,提升自身的良好素养,又要推己及人,实现普天下的幸福,共同构建一个拥有良好秩序、积极向善的美好社会。
正所谓“德福一致浑圆时,何劳上帝作主张”,[8]256相比于命运,孔子更肯定人的努力,他强调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去争取自己的幸福,而不必强求命运的安排,对人生持乐观态度。德福一致并不是泛论,需要个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去检验和践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7]218,孔子在对古代理想形态的赞誉中指出个体应该注重德性上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通过不断的自我努力,在美德涵养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老子顺兴自然、安于天命的思想观念体现在其对幸福的追求过程中,即告诫世人要在道的指导下,消除不合理的欲望与行为,顺其自然,达到超然的幸福境界。与老子相比,孔子的德福观则更多地体现积极入世的思想,倡导人们在实现幸福的过程中所领悟到的幸福,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自身的潜能得以发挥,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也可以得到充分证实,自身的存在与意义获得了肯定性评价,从而得到了一种积极的幸福体验。个体在追求幸福过程中只有实施符合美德的行为,才是本质意义上的幸福,而在幸福实现过程中德福一致理念更好地得到实践检验,反过来更有力地促进人们坚守美德,增强德福一致的吸引力和权威性。
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幸福的实现需要继承与创新并举,既要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又要立足于时代,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和国内国际发展环境,对中国传统的德福观念进行创新,使之能更好地符合国家和人民发展的需要。孔子在“仁、义、礼”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对人们进行实现与践行美德的教化,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倡导社会成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应该发挥美德的核心作用,在新的维度引导人们更好地践行社会的美德要求,倡导个体完美人格和良好素养的不断养成,在与他人的和谐共处中构建社会的整体幸福。“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就是‘德’‘得’相通、‘德’‘得’合一的精神。”[9]622事实上,在任何时代,德福都是具有一致性的,美德作为幸福的核心要素,使拥有者更加幸福,而使不良品格的人感到痛苦和不幸。同时,美德是调节与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个体在追求幸福过程中不能以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幸福与利益为前提,这是美德的最低要求。精神幸福是个体内在修养的提升和精神境界的升华,是个体在创造幸福过程中所体会到的内心世界的满足,充满自信感、成就感、快乐感的幸福体验也是个人存在意义与价值的重要体现。当前社会,顺应新的时代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对工作敬业、对待他人诚信和友善,展现新时代的美德,是实现幸福的必然要求。
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实现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从个体层面来说,有助于个体潜能的激发和价值的实现;从社会层面来说,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普遍追求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的价值观,反映到幸福领域则是人们的幸福观出现了严重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关系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等,严重违背幸福的美德性、利他性、共享性等原则,在这种环境中,人们是很难感受和体验幸福的。“美德是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对它的拥有与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那些内在于实践的利益,而缺乏这种品质就会严重地妨碍我们获得任何诸如此类的利益。”[10]242因此,通过对个体认知的培育和素养的提升规范其行为,使其在美德的引领下合理地追求幸福、正确地参与社会生活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德福一致从来不是空谈,它要求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在社会实践中调节与完善自我的行为,逐渐形成并践行符合社会要求的合理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形成高尚的道德品格,提升自己的幸福境界,推己及人,在整个社会形成崇尚美德的良好风气,更好地促进美德与幸福的一致。在实践中坚定社会成员的德福一致信仰,增强德福一致的吸引力,更好地促进个体践行美德也是当今社会重建德福一致工作的重要途径。
孔子在肯定精神幸福的同时并没有反对人们物质欲望的满足,物质幸福同样是构成幸福的重要条件。生存需要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需求,人们为了生活,必须追求物质性需要,很难想象一个居无定所、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的人可以大谈美德,但孔子所倡导的是物质性内容的满足要符合礼的要求。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仓癝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11]2,人民基本生存需要都不能满足的社会,将会引发严重的矛盾与冲突,人与社会很难和谐共处,对美德的践行以及精神生活的追求更是空中楼阁。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良好物质生活的追求更加突出。社会应当重视人们基本生存需要之外对经济的合理追求,大力发展经济,发挥物质条件对个人幸福的保障作用。加强国家的制度建设,在制度层面对人们的行为予以规范,对人们追求美德提供支持。在构建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过程中,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目标,改革传统社会中不良的风俗习惯,破除不合时宜的旧社会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避免道德活动与人类幸福的冲突。为了达成德福一致的状态,人类必须对环境和自身同时进行优化,为德福一致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