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 路晓英 孙 锋
本文采用SCL-90问卷对新时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结果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存在由此引起的强迫症状、敌对、抑郁等行为和情绪表现。研究者根据这一结果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本校的4个班级中进行应用,结果发现这些活动,尤其是人际关系提升club系列团体辅导活动对于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良好的效果。
党的十九大将扶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精准扶贫至此在全国上下全面、深入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受到“物质困难”的困扰,而且还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健康”危机。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心理帮扶”激发和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身的力量,这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帮扶的第一步,也是保证帮扶能够切实有效的重要基础。
目前,“90后”和“00后”是大学校园里绝对的主力军,今后一段时间内大学校园还将会迎来越来越多的“00后”。这些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身处社会物质财富丰富的时代,成长的家庭环境比较优越,这让他们视野更加开阔,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追求潮流和时尚。因此,他们中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生活困难的人—新时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所面临的“物质困难”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突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令人担忧,这就使得尽快了解新时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帮扶”显得紧迫而必要。
研究者采用SCL-90问卷对河南省四所高校的506名大学生(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102名,名单由学校学生资助中心提供)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结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访谈结果,总结其心理特点如下所示。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多来自偏远地区、比较贫穷的农村或者是或者是城市的贫困家庭,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较为封闭,不少人性格往往较为内向、保守。当来到处于大都市的大学校园,会突然感到无所适从,尤其是当感受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巨大差异之后,很容易产生自卑感,不敢主动和其他同学交往,不敢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说,通常都在承受着强烈的自卑与自尊心交相矛盾造成的心理冲突带来的痛苦之中,这往往会导致他们出现紧张、焦虑和抑郁,如果这些负面的情绪长期得不到调节和疏导,就会导致学生认知上出现偏差,带着防御心理认识事物,时间一长就容易形成思维上的偏执及强迫倾向。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面对大都市的繁华,周围同学生活上的富足等,不仅感到自己“穷”,而且会从各种巨大反差而感到自己“困”。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悲伤、抑郁、紧张、焦虑、愤怒、厌恶等种种负性情绪的困扰。
毋庸置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根源在于其家庭的贫困。但是,不能简单地将心理问题的产生完全归咎于家庭经济状况的不良。因为,在很多高校里都能看到,家庭经济状况很差,但是依然拥有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的励志大学生。由此可见,“物质贫困”只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外因,最终只能通过作用于其本人才能起到作用。
根据本次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本研究选取相同专业的4个一年级班级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这4个班级学生人数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人数基本相当。其中2个班级为实验班级,参加常规心理活动和人际关系提升club系列团体辅导活动;另外2个班级为对照班级,仅参加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心理讲座。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有针对性的举办专题心理健康讲座,让大学生(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和讲座,增强自己的心理保健意识,学习实用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身身心发展规律,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多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直是我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而且从2018年起被设置为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程,学校2018级4个试点班级的学生都在大一上学期学习了这门课程。同时,在大一下学期参加了学校心理中心举办的以宿舍人际关系和积极心态为主题的专题心理讲座。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10月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为契机,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素质拓展活动、“21天不抱怨”挑战活动、团体沙盘辅导活动、微感言、微视频征集活动等,引导广大学生(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觉察自我、认识自我,主动调整自己,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模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学生心理品质的目的。
(3)定期开展心理测量和咨询活动。除了在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开展新生心理普测之外,还要在期中、期末考试,毕业生择业等关键时间节点定期开展心理测试,了解和掌握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要关注其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并为其建立一对一的心理档案,便于及时跟踪了解心理状况,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在他们中间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来帮助他们改善自己的心理状况,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存在的突出的心理问题就是人际关系敏感的问题。如果要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最主要的就是要改善他们的人际交往状况,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此,本研究尝试在他们中开展人际关系提升club系列团体辅导活动。
考虑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自身过于敏感的心理特性,如果单独将其挑选出来进行心理辅导,可能会使他们觉得自己被区别对待,这有可能导致他们自卑心理的加重,甚至部分学生可能对即将参加的团体心理辅导产生抗拒心理。另外,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使他们的适应能力增强,能够更好的融入正常的班级生活,同时也使他们所在的班集体中的部分学生能够全面和正确的认识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对他们产生偏见,使整个班集体更加融洽和谐。
因此,本次团体辅导活动以试点班级中的2个实验班级的全体学生为辅导对象。以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为首要目标,从增进他们的自我认识和接纳,提升人际交往技巧等几个方面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本次团体辅导活动总共设计了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团体辅导时间为2个小时,心理教师每周对实验班级开展一次团体心理辅导,连续进行5周。每次团体辅导后,领导者进行自我总结,观察者反馈活动记录情况,同时每个成员填写《团体单元反馈自评量表》;5次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每个成员填写《团体活动效果自评量表》,领导者通过访谈法对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其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最后,还通过四个班级所在系部辅导员、班主任和主要学生干部对两个班级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定。
参加团体辅导之前两个实验班级13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际敏感因子得分为2.13,团体辅导结束后降到了1.77,从活动前的6名成员人际敏感因子表现为阳性(因子分超过2分),到活动后的仅有2名为阳性(因子分为2.04分),由此可以看出团体辅导后13名成员在人际敏感方面的改善是较为显著的。结合活动中和活动后对参加活动成员、以及相关辅导员、班主任和主要学生干部进行的访谈发现,通过团体辅导活动13名成员最突出的改变在于人际交往意愿增强,交往更加主动,他们反映之所以敢于与其他人交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掌握了如何与他人交往的技巧。
通过将2个实验班级中的13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活动前后测试的SCL-90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人际敏感因子、强迫症因子和抑郁三个因子上活动前后的数据差异显著,活动前这三个因子显著高于活动后的,尤其以人际敏感因子的差异最为显著。这说明开展“心理帮扶”对于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强迫症、抑郁情绪,尤其是人际关系有显著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部结束之后,2个实验班级的13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与2个对照班级的12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SCL-90测试数据对比分析之后,发现实验班级仅仅在人际敏感一个因子上显著优于对照班级,在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在本研究采取的“心理帮扶”策略里,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最突出的差别就在于实验班级的学生接受了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活动,而对照班级没有,所以二者之间在人际敏感因子上出现的差异很可能是团体辅导活动所导致的。
另外,结合对4个试点班级的辅导员、班主任、主要学生干部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本人的访谈来看,本研究提出的“心理帮扶”策略对于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尤其是人际关系提升club系列团体辅导活动对于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人际敏感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建议在今后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帮扶中要大力加强心理帮扶,除了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常规心理活动外,还要多多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情况设计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