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伟杰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在宁波广泛开展起来,各种新思想、新思潮不断冲击军阀当局和封建势力在思想文化上的封锁。宁波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解放,他们在组建新文化团体、思考拯救中国的道路和方法过程中,开始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并逐渐同日益发展的宁波工人运动相结合。这为中共宁波地方组织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组织条件和干部条件。
1921 年6 月,原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生谢传茂、潘念之(潘枫涂)、蒋本菁、干书稼等7 人组建进步青年团体“雪花社”,陆续在小学教师和青年学生中发展社员,采取读书、通信、出版刊物等方式学习和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次年8 月,谢传茂、潘念之等人最先在宁波《时事公报》副刊《问题讨论》专栏上,发表《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现社会不安之原因》《两条路》等10 余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同时商讨在宁波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地方组织的问题。同年秋,原宁波崇信中学学生张秋人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即被派到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从事革命工作。1923 年初,张秋人因积极参加湖南当地革命活动而被校方辞退。之后,他回到上海,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候补委员、团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同年下半年,中共上海地委兼区委(除管辖上海本埠党组织外,领导江苏、浙江两省党的工作)委派委员徐梅坤来宁波调查工人运动情况,为在宁波建立中共地方组织做准备。张秋人则受团中央委派数次来到宁波,与周天僇、汪维恒和原宁波崇信中学同学、小学教师赵济猛等人会晤,又通过赵济猛结识了谢传茂、潘念之等人。宁波的这批先进分子在徐梅坤、张秋人等的指导下,开始了宁波团和党组织的筹建工作。
1924 年3 月至5 月,张秋人以团中央名义,先后介绍周天僇、赵济猛、许汉城(宁波警察厅督察员)、谢传茂、干书稼、潘念之(均为小学教师)等6 人首批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5月下旬,中共早期党员、曾任团中央书记的俞秀松,受团中央委派来宁波巡视团的工作。5 月31 日,他主持召开了实际意义上的宁波第一次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大会。会议决定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宁波地方团,推选执行委员3 人:秘书赵济猛,宣传谢传茂,组织潘念之。宁波地方团建立后得到快速发展,仅两个月时间,团员人数便迅速发展到20 多人。7 月13 日,根据团的二大章程关于20 人以上应组织地方执行委员会的规定,时任团江浙皖区兼上海地委秘书(主要领导人)张秋人来宁波主持召开团员大会,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宁波地方执行委员会,赵济猛任秘书(后改称书记)。同年下半年,根据党、团两中央关于超龄团员应于3 个月内尽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通知精神,张秋人介绍超龄团员周天僇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周天僇、汪维恒先后在上海办理入党手续,杨眉山、许汉城由周、汪二人代为办理。他们是宁波地区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
1925 年1 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大会在《对于组织问题的议决案》中强调指出组织问题是我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最重要问题,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加强党组织。二三月间,中共上海地委(代行区委职权)根据四大通过的党章中“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的规定,成立了宁波首个党支部——中共宁波支部,有周天僇、许汉城、杨眉山、谢传茂、石德濂(石愈白)5 名党员,支部书记周天僇。支部机关驻地设在醋务桥启明女中,后迁到丝巷弄星云坊。
中共宁波支部成立初期,党员不足10 人。五卅运动后,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及时将一批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并注意吸收工人入党,逐步在工厂、企业和手工业作坊中建立党的支部。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中共宁波支部先后改建为中共宁波独立支部、中共宁波支部联合干事会。同年冬,宁波支联根据中共上海区委关于“督促杭州、宁波二处于最短期内成立地方委员会”的指示,积极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至年底,党员发展至60 余人,支部增至4 个,为成立宁波地委创造了条件。1926 年1 月17 日,中共宁波全地方第一次大会在启明女中召开,选举产生中共宁波地方执行委员会,华林任书记。宁波地委管辖范围包括宁(波)属的鄞县、慈溪、镇海、定海、象山、奉化六县(后扩大至绍属的余姚、上虞、新昌、嵊县,台属的宁海、海门、南田、温岭等县)。至1927 年4月上旬,宁波地委下辖支部40 余个,党员1200 余人,占当时全国党员总数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