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华 贾珍珍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1041)
医教协同是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工程,同时明确了中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专业的教学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利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无法彻底地解决。因此在教育部和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尽快构建更为适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1]。如何有效设计中医临床教学模式,以便于医学人才培养能够符合中医学的规律,满足中医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医教协同的巨大价值,还能将当前中医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很多中医院校和附属医院都加强对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是他们日常讨论的核心课题。
外部优势因素主要为,中医具有较强的本土优势。中医拥有独立的思想体系,其实施以道法自然为依据,重视养心摄生,重视疾病预防。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阶段内,将其核心理念充分地融入于人们的生活中。现阶段,人们的保健意识显著提升,因此对中医的关注度也随之提升。另外,国家层面和卫生部门连续发布相关文件,对中医药事业进行大力扶持促进其良好发展,关键环节为重视培养中医药人才。在上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促进了中医药院校和附属医院的迅速发展,硬件设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从而为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时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外部优势因素上,中医院校重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达到高水平建设标准。医疗结构通过良好的工资和待遇,同时利用各项有效激励措施,例如给予安检费和科研经费等,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确保带教队伍教学水平显著提升,高质量人才对中医临床有着深度见解,因此能够更为全面和准确地解答专业问题,更加能够提升学生临床操作规范性及准确性。
实行院校制之后,高等中医药类院并不具备师承制优势教学模式,因此其教学模式发展程度相比西医类院校存在一定不足。如西医医科大学中,通过建立5+3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系统设计,从而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教学持续开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持续优化教师配置和各类课程设施。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重要临床教学模式发展较为滞后,无法满足中医师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思想要求。通常情况下,教学流程为基础知识学习-临床-实习,此种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不能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基础知识教学、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的关联性较差、院校和医院合作机制不完善等,会导致理论教学和临床时间教学存在断档。唯有到实习阶段内,才能真正体现出院校合作的作用,医院层面对于理论学习阶段的课程设置发挥作用较小,会影响学生素质养成。
中医院校制定的培养方案符合中医临床教学的特点,同时结合当前中医的发展实际建立了完善的教育课程大纲,使得中医教学更加具有体系化。然而,中医的培养方案发挥的指导性和课程的体系所展现出的整体性还有所不足,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较强的中医思维,临床医学技巧也比较生疏,使得中医教学的课程体系存在偏差,日常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医院实际发生的情况不尽相符,也就是医学理论与实际临床操作结合不够紧密。造成中医专业的教学无法有效凸显中医的特点,不能深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也不能精确地掌握中医辨证治疗的思维方法[2]。高校在制定中医医学的教学课程过程中,相应的课程比例也无法满足实际要求,医学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上对于细胞、动物的研究比较重视。然而却没有重视传承和革新中医学的理论。中医学专业的学生,一般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为4年,每学期的上课时间为20周,共120课时,同时还包括公共课程和西医课程,但是这么多课程之中,真正属于中医相关的教学课时却很少,只能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对于中医专业的研究生学生来说,日常教学中实际临床操作和理论知识的课时安排也不合理,甚至存在课时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这就造成研究生学生学习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造作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临床时间来说理论知识能够发挥的功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般情况下,科学的课堂教学体系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基础知识学习储备途径,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缩短理论学习的课时来延长临床时间的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学生没有全面的知识储备作为开展临床实践的有效指导,同时知识点的分散性不利于保证中医知识系统的完整性。
长久以来,师承教学一直是中医传承的主要途径,这种方式为中医学的不断传承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量的中医药学思想、经验、技术都在经营这种方式,不断传给一代代人,它符合中医传承本身的特点。中医老师通过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在理论结合实践中让学生继承自己的中医学术经验。后来,西医的引入影响中医教学工作,中医也开始采取院校培养人才,取代之前的师傅带徒弟的传统的传承方式,中医教育的核心变为了院校制度。这种制度有其积极的优势,但同时学术接触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时间越来越少,淡化了传统中医学的师承教育观念[3]。但是按照中医学经验型、理论体系的稳定性和中医的传统型等特点来看待这一件事,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医思想、临床经验和专业技术传承发扬不可或缺的必的步骤。在师承传承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亲切指导下,手脑并用,受教师耳濡目染的影响,能够达到十分有效的学习效果,再加上师傅的专门指导,学生会学到很多医学的精华,特别是中医需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治疗手段,需要医生自己去感觉每个病人的病情,对症下药,全面调理,这就是中医的精髓,只有传统的师承教育才能将中医知识和技巧传承下去,这是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必备条件,通过这种知识传递途径才能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掌握中医学知识。[3]
医教协同背景下,培养中医学术的两大主体是院校和医院,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手段,但是现阶段没有健全的协同育人的体制。中医专业学生的专业质量的前提条件是要有科学全面的教育管理机制,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习和医院要共同发力,全程参与到中医专业学生的教学该工作中。需要对中医院校和医院在教学的功能、组织、团队、条件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共同的协商和建设,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并不能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参与和管理,没能建立全面系统的协同育人机制。
中医发展到今天,想要进一步发扬中医文化,发挥中医的特有价值,就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其中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每一个学生学好中医的重要条件,因此医学高校子设置课程时必须考虑这一点,科学设置临床课程体系。必须以我国中医临床专业教学的指导制度作为中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础,所设置的课程不仅要与中医现有的临床专业的实际要求相符合,同时还要对中医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和深入地学习。目前很多中医医院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规范,在结合医院的规范要求基础上,还要紧密联系中医临床诊断和相应治疗手段的具体特征。使得中医教学中能够全面贯穿真实的临床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运用知识过程中将中医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临床作为导向,指导学生对病情进行观察、发现和辨别,从而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中医临床理论知识教学要和临床见习相结合,利用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开方、有效沟通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学生对疾病的诊治能力。要求学生学习中医学知识时根据区域和流派进行知识分类,强化学生的中医学传承能力[4]。中医学有众多的流派,并且对于流派的建设极为重视。在人才济济、名医众多的江苏地区有众多的中医学术流派,例如吴门、虞山、孟河、龙沙、山阳和海州等多个医派,不同流派都有自己擅长诊治的疾病类型,即便是同一疾病,不同流派的诊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学生如果能够对不同流派的中医学知识进行掌握,才能丰富自身的辨证论治思维能力。同时要加强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实习设置多种考核制度,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医临床实践,强化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学知识的能力。
医学教学中要针对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的师承导师,并且在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时候要做耐心的指导,临床实践教师要全程陪同,从而实现中医学知识和技能传递的无缝对接。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中国医学知识,也能在中医学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发挥师承教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师承导师全程陪同和指导过程中,能够将中医的一些经验和隐性的知识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是中医教学区别于西医教学的重要特点,有些经验和技巧需要靠学生自己感悟,形成自己独有的操作方式。这也是课堂理论教学所不能比拟的[5]。将师承教育的内涵作为基础,把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进行融合,这也是传承中医学的创新路径,同时也是培养中医学人才的最佳选择。要对名师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同时还要对导师的临床方法和技巧进行感悟,还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能力,这也是培养中医临床学生的关键步骤。另外院校需要对临床教学进行优化,合理设定课程内容,也可以建立中医临证观摩室,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中医医师的疾病诊断,从而领悟到中医知识的精华,也能强化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进行中医教学过程中,中医院校要与医院现有的工作理念和指导思想保持同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沟通交流,医院和高校联合建立协同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设置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既不能超出学生的临床实践范围,也不能时学生的实践锻炼不足导致理论知识无法理解掌握,也就是说医院和学校的教育要和医院的临床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实现以医院的医疗为中心,同时医院、教学、科研三位一体进行共同发展的有效育人方式,转型医院运行的定位,使其不断满足中医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条件,加强医院的内部考核工作,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考核时要采取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综合考评手段。实行教学行政查房的模式,开展年度教学工作会议模式[6]。将制度建设和临床教学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构建完善的教学组织机构,使教学管理问题系列化,进而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规范的开展。加大投入和各项条件的保障,教学经费由学校和医院双方共同投入,强化医院中教学基础设置建设力度,建立可以实时互动的远程医疗教育系统,同时创建临床试验教学中心,对于临床课程的费用以及实习带教等教学费用的投入进行共同保障。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年度临床教学质量的评比和检查,对医院教学进行系统评估,制定完备的方案以评估教学水平,促进提高医院的教学建设能力。[5-6]
现阶段国内中医院校普遍存在趋同化这一现象,学校重视建立新校区和新专业,从而增加招生量,引入新设备、实训中心或是建立模拟医院,发展模式较为类似,不具备自身的办学特点,因此培养的人才个性化能力不足。鉴于此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能够实现特色发展以及错位发展,能够充分考虑到自身特点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对原有办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明确自身发展的定位,并积极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强化校园内涵建设,实现特色办学。
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院校教学和师承教育相结合、院校教育和医院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创新中医教学模式,这个过程需要以大量的实践探索作为保障,是中国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分析和制约中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能够将中医临床教育的特点和师承教育的内涵进行有效融合而得出的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传统中医人才的养成特点以及现代化的医学院校制度进行完美地结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同时还优化和革新了课程和教学模式的设置、培养人才的方式、保障质量的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培养中医专业人才的能力,对于中国医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