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卫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40-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17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前提和根本保证。那么,究竟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此,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为此,本文拟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视域和思想维度出发,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来源和底气、实践要求和路径选择问题试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看,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创造力、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和修复能力的理性认知和价值认同,以文化自觉为基础,以文化自强为指归,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精神动力,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和逻辑必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不仅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问题,而且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问题。特别是2016年以来,文化自信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不仅被反复提及和阐释,而且被认为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6。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价值和意义究竟何在?
第一,文化作用的空前凸显和文化软实力的激烈竞争催生文化自信。
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的作用问题是21世纪以来最为突出和最受关注的重大问题。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说:“21世纪是作为文化的世纪开始的,……在一定程度上,学者、政治家、经济发展官员、士兵和战略家们都转向把文化作为解释人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最重要的因素。”[3]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纵深发展,“文化”不仅被视为“人类进步与创造力的源泉”,而且被视为“发展的最高目标”。
其次,从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地位和作用来看,文化特别是观念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的灵魂,更是国家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所具有的创造力、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自豪和确信,以文化自觉为基础,以其对自身文化,包括历史文化、当下文化和未来文化的思想脉络、精神气度、核心价值的理性认知和价值认同为前提,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繁荣兴盛的前提和条件,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和精神动力。
最后,从国际竞争的发展态势来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文化的力量进一步凸显。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仅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的大事,而且是事关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的大事,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才能具有搏击风浪的动力、定力和能力,也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为当代人类价值重建和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新实践,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首先,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求来看,国家与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的繁荣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实践证明,文化发展、文化创造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前提和条件,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充分而必要的前提和条件,也才能使之真正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其次,是由文化自信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四个自信,相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而言,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其原因究竟何在?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不仅是由文化特别是观念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决定的,而且更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从广义上说,文化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既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更是人之成人的前提和条件。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化的享用者。文以化人、文以成人既是文化的基本功能,更是文化之所以为文化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从狭义上说,文化特别是观念文化既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能动反映,更是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强大精神力量。事实上,无论是作为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特别是在“历史”(“地域史”“民族史”)成为“世界历史”之前的历史阶段中,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在自己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着独特的文化创造,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形态。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不仅蕴含着独特的生存智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而且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和制度设计。而这恰恰也是其作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结果,更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结合当今时代条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精神标识。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观念反映,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思想内涵和内在根据、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信既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根据、集中体现和根本保证。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否则就会失去灵魂、方向和动力。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够从根本上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提供科学的价值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最后,维护文化安全和应对当前文化竞争新挑战需要文化自信。一方面,从国际范围来看,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类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面对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两种价值观之间的激烈竞争,只有坚定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文化风云激荡中站稳脚跟,也才能为当代人类的价值重建和全球治理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另一方面,从国内来看,当代中国正经历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险和挑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价值观歪曲、理想信念淡薄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来源和底气,既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前提和充分必要条件,更是目前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然而,事实上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来源和底气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在客观上要求我们不仅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和有机构成,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而且必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渊源,具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1]41这就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渊源,而且为我们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来源和底气,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来源和底气究竟何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渊源来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来源于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开放包容等特点,是因为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和创新发展的文化基因,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风云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其次,来源于对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的自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理想和信念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先进文化;是因为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精神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升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基础,是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纽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再次,来源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对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大趋势,既代表了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内核,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质和核心。只有矢志不渝地始终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才能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才能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充分而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最后,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历史性伟大成就。如果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在革命文化的指引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培育下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的话,那么在此基础上孕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迎来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明前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所实现的伟大历史性飞跃,不仅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创造力、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和自我修复的能力,而且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实践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在96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 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行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4]
第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质和核心来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自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创新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标识。可以说,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而且开启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其次,来源于对党的领导的自信。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者和建设者,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更是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历史,是努力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历史。对党的领导的自信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再次,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内在要求、逻辑递归和实践路径,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前提、精神动力和根本保证,也是应对当前意识形态新挑战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现实需要,是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稳脚跟的根基。”[5]
最后,来源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6]169,“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7]。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第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内生能力来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更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创造力、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8]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更是维护文化安全,应对当前文化竞争及各类新挑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而且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才能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也才能为当代人类的价值重建和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第一,要在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价值意蕴的思想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努力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价值意蕴既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文化”[1]4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是对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价值意蕴,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众传播,才能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充分而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第二,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充分而必要的条件。“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既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更来源于对其中所蕴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自信。
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先,要切实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和核心价值、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梳理和阐释,力求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其次,要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关系的研究,在保持自身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的同时,力求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强有力的价值支撑。最后,要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精华,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生命精神,使之真正“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开辟广阔的发展道路。
第三,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实践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集中体现,把涉及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愿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质和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济政治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如前所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自信,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只有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生活的真切体验和切身感受中,真正发自内心深处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豪,并坚定自信。
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23。其次,“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9]。再次,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9]。最后,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42。
第四,就是要在科学回答当代中国和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和重大关切的创新实践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文化自信不仅仅是情感层面上的自信,更是理性层面上的自信,是在回答时代之问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自豪和自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现实实践中科学回答当代中国和当代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重大关切,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更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种文化有没有价值,有多大价值,是否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否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是否值得自豪和自信,不仅取决于这种文化的解释力,更取决于这种文化的创造力和引领力。
事实上,只有在科学回答当代中国和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和重大关切创新实践中,才能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代性和世界性,才能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力、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才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也才能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并开辟广阔的发展道路。
第五,就是要立足中国、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和独特优势的同时,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开拓更为广阔的世界视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既是人类文明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机制,更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不仅要有宽广的胸怀,而且要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博大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与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 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10]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和定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以更加广阔的全球视野与更加开放、包容的胸襟和心态,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往、交流与互鉴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明新形态,在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同时,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进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