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2021-12-29 03:47崔楠孙玉玲
南方论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舆情高校学生防控

崔楠 孙玉玲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沈阳 110136)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疫情防控期间,许多高校并未按时开学,部分高校学生沉浸在网络世界中被消极和不正当言论影响,在网络上肆意发表和转发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发一系列负面的网络舆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2]面对重大突发疫情,高校应将网络舆情引导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把握学生的网络舆情动态。通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高校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有助于预防和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对维护高校校园环境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

舆情一词自古以来便有之,据现有文字记载,“舆情”的最早使用在唐朝,出自《全唐诗》中唐诗人李中所作《献乔侍郎》一诗:“格论思名士,舆情渴直臣。”[3]由此可见,舆情长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只要有民众的地方,就会接收到从社会中反映出来的各种声音。而网络舆情则是近些年兴起的,依托于新媒体的发展,民众有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网络空间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网络舆情也不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网络空间环境十分严峻。高校网络舆情作为以高校范围为界定的词汇,只有深入了解它的内涵,才能有效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走向。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进程中看,高校学生群体使用互联网的频率之高和范围之大,都深刻地影响了高校网络舆情的走向,高校学生毋庸置疑地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和主要参与者。而舆情一旦形成,高校的教师和管理者则会介入其中,影响着舆情的走向,他们是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的引导者。而高校网络舆情所指范围是否应该局限于校园网,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来源可知,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已经远远不止于校园网。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获取社会热点信息的渠道众多,他们十分关注国内外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足不出户也可以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焦点问题进行讨论。

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是:高校学生通过网络空间对国内外突发的热点新闻事件或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等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4]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渠道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的信息获取。伴随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态势,随处可见高校学生在微博上的点赞、转发和评论,贴吧论坛上的跟帖回复和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评论,他们足不出户也可以在网络上对各类信息发表自己的态度。

一是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特殊性和群体性。高校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时期,他们迫切地想要认识这个世界,虽然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得还不成熟。他们一方面通过发表自己的网络言论来体现自己的独特想法和观点,另一方面他们的政治敏锐性较差尚且无法对社会现实状况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从众现象。高校学生所处年龄阶段有着严重的逆反心理,他们想要在互联网中脱离家长和学校的监管,强调自由。在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中,高校学生易受到同类群体中的相互影响,他们情绪化严重,难免会出现盲目跟从网络舆情而引发群体性的校园事件。

二是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的可控性和快速性。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上各类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这意味着高校网络舆情一经形成,经过快速的传播后,网络上的无数人能够及时了解相关事件,经过短期的舆论发酵后,会使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鉴于高校这一特殊场所的相对稳定性特点,高校有关管理部门快速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干预和引导,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二、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部分高校应对突发疫情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面对重大突发疫情,高校的疫情应对措施是否及时有效,都会成为舆论的焦点话题。在2020年春季学期,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各高校为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统一采取线上教学的模式。但在此情况下,仍有部分高校要求教师过分增加学生课业,此举并未产生很好的效果,而是引发了大量的舆论关注,为“停课不停学”号召带来负面影响。而在2020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反复的时刻,临近假期,高校如何应对突发疫情再次引发关注。大部分高校紧急封闭校园,及时出台应急措施安抚学生情绪,但仍有一部分高校在封闭校园的同时不对学生作出任何回应,高校学生被迫滞留校园,返程高铁票和机票多次取消被收取了高额的手续费,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多所高校频繁登上热搜榜,造成了影响恶劣的高校网络舆情。

(二)高校学生缺乏理性思考和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人们更加愿意依赖互联网来获取信息,尤其是高校学生。他们年纪尚小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抱有极高的热情。大学阶段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网络环境过于开放,各类信息鱼龙混杂,虽然一方面锻炼了高校学生面对事件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很容易被网络上的各类负面信息所诱惑,没有很好的判断能力,受从众心理影响而不进行理性的思考。疫情期间,绝大多数时间高校学生都居家学习,高校对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难度很大,导致高校网络舆情一度发展十分恶劣。高校针对网络舆情难以引导,因为高校学生基本上处于二十代初期,他们经常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但思考问题还较为单纯,法律意识薄弱。网络环境十分复杂,违法分子无处不在,一旦某些评论被针对就会有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高校学生没有经历社会的磨练,缺少社会经验,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很有可能引发高校负面舆情。

(三)部分媒体用谣言引导高校网络舆论走向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媒体的相关报道引导着网络舆论的走向,也是稳定民心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学生或停课在家或被封闭在校园内,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完全依靠媒体报道。若媒体报道出现与事实不符、过度渲染事件等情况,对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单一的高校学生们来说会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首先,报道与事实不符。部分媒体为博人眼球赚取流量而将事件断章取义避重就轻,导致不实信息大量传播,在网络上不能够正能量的引导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了错误的认知。其次,对信息夸大其词过度渲染。部分媒体散布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使其广泛传播,高校学生作为信息接收方易造成恐慌和焦虑情绪。比如冒用官方名义来传播“封城”消息、随意发布“开学或复工的日期”等等。高校学生对于具体信息了解不透彻,易轻信谣言而造成不良舆情的传播。

三、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应对策略

(一)制定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制度,实现制度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处罚程序,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5]自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部署和措施,高校应集中学习分析党中央政策的核心内容,及时制定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制度。现阶段大数据迅猛发展,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督,分析高校学生在疫情期间的网络动向,可以对他们的网络行为进行预判,一旦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监测到敏感词汇,及时采取应急手段阻止不良网络舆情。

高校的各级管理层面应形成联动机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首先,高校党委相关部门要领导疫情防控工作并肩负起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要牢牢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其次,高校宣传部门应主动担负起协调校内校外、网上网下各个方面的舆情引导和宣传工作。正面宣传学校形象,积极引导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再次,各级学院党委部门要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深入到网络舆情第一线,时刻了解高校师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及时发声引导学生行为,将不良网络舆情扼杀在形成初期。

(二)加强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引导

由于疫情期间,高校学生多数时间处于居家或校园封闭的状态,通过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积极正面的引导高校学生思想行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客观需要,高校要充分把握疫情防控这一契机,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要充分利用高校新媒体平台,保证校园网络内容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拓宽广大师生的信息获取渠道。高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家乡的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中,以实践证明疫情防控的关键和不易,对学生了解疫情情况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高校可以将学生参与疫情防控的感人事迹整理汇总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正能量的推文,让学生了解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出的优势,引导学生理解新时代下高校学生应具备奋斗精神,增强他们对抗疫情的信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三)营造良好网络舆论氛围,实现因势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6]全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加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为高校学生打造一片安全平和的网络空间。新时代也是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重视网络安全,维护网络安全也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这项工作不仅要依靠国家和政府,更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高校学生更应肩负起这项责任。

高校学生要提高网络信息鉴别能力,才能更好地营造网络舆论氛围。首先,网络上的主流媒体要做真实报道,让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是真实有效的。其次,主流媒体要与自媒体相适应,互相包容共同发展,形成信息的互通。在此基础上,要引导高校学生学会鉴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提高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快消文化的发展,严重冲击了传统报道模式,从以往的各级层层把关,到如今在网络自媒体人人都拥有主导权。高校学生社会阅历少较为单纯,很容易轻信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因此提高高校学生的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对于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有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舆情高校学生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邮学保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简介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