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简 陈梦瑶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10)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直接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如何发挥好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其建设成为联系高校师生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师生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当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其本质在于坚持党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十九届四中全会后,如何在高校的建设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加强高校党的领导,推进高校党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双一流”“双高”建设,促成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因此,要建设好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必须遵循高校党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近年,高校党组织的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唤醒了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作为高校党组织的神经末梢[1],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和行政部门分离,其价值取向和工作重点从“管理”逐渐向“服务”转变,主要体现在开展服务的动力机制得到完善,对于服务内涵的理解发生变化。过去,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的动力,基本来源于上级党组织通过行政命令 “要我服务”,因此开展服务时未能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不考虑实际效果只求完成任务,开展一些流于表面蜻蜓点水式的活动,反而增加了服务对象的师生群众的负担。随着高校基层政治建设的加强,基层党组织逐渐意识到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能够有效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提供助力,同时锻炼党员干部的个人能力,实现党员价值实现与党员干部个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进步的统一,为此产生出“我要服务”的内在动力,更加注重服务的有用性,切实为师生群众减压减负,保障师生群众利益。
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必须立足党组织所在的行业,体现本单位的性质特点,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服务时充分尊重了这一客观规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服务。在党组织内部,高校基层党组织充分保障党员的合法权益,在政治上关心思想动态,在工作和学业中支持成长成才,在生活中关爱身心健康,建立起谈心谈话制度,对有特殊困难的师生党员和离退休党员给予特别帮助;在校内对师生群众开展服务时,高校基层党组织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教科研和行政管理岗位上挑大梁做贡献,注重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对青年教师的帮助,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教风学风;在开展对社会服务时,高校基层党组织充分利用了高校在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加强与企业、地方政府的合作,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脱贫攻坚、创新创业、产业升级、继续教育等多方面都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
通过对组织架构和干部配备的完善和革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学校教科研和行政管理和学生工作等方面都取得进步:在学校层面,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到确立和完善,保障了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提供了先决条件;在院系层面,完善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理顺了基层党组织讨论与党政联席会议决策的关系,使党组织在院系层面能够更好地发挥政治作用;通过按专业(群)、实验室、科研学术团队等设置党支部,推进“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改善了高校长期以来存在的党建、业务“两张皮”现象,使基层党组织能够更加贴近一线教科研工作开展服务;通过持续加强党建带团建,加强了基层党组织与青年大学生的联系,使其能更直接地面向学生群体开展服务工作。在完善组织建设的同时,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平台和载体方面也有所建树,包括针对不同部门、学科、专业基层党组织的特点,打造支部特色品牌服务项目;通过推进“师生一对一/一对多”,教师、学生间的朋辈互助等多种帮扶模式,建设校内、校际、政校、校企等多种党建共建模式,拓宽党建服务的针对性和覆盖面;建设纸媒、广播、网站、微博、微信、易班等多种传播平台,宣传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政策和服务成效;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地调研,为师生群众服务解决实际困难。
如前文所述,近年来从严治党的大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 “该不该”“想不想”服务的观念问题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放管服”的推进在激发高校基层活力的同时,也使高校党员教师承担的科研、教学、管理方面的任务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严,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党员也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生活等不同方向的压力。对于广大师生党员,思想建设产生的内生动力比起这些客观的外在压力生效慢,导致师生党员在政治学习中依然存在学习深入程度不够,精神领会不到位的,长期持续学习难以坚持等问题,导致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内涵建设方面存在不足,不能持续通过学习最新理论来指导实践,党员服务意识偶尔会出现滑坡。
师生党员在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一般都有较高的水平,但这些能力并不能直接转变为开展服务的能力。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服务时,存在着服务的精准化程度不够的问题:在开展服务前不能主动深入师生当中充分开展调研,了解不同人群的实际困难;未能预先制定针对性的行动方案,粗放式地开展服务可能导致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服务的效果难以科学考量,不利于服务活动的长期性开展;服务需进一步增强人文关怀,虽然基层党组织工作重心已经向“服务”转移,但工作方式上仍然残留了不少“管理”式的“套路”,虽然通过服务解决了不少“硬”问题,但服务对象心理上的“软”感受却不如预期。
制度上的不足是当今高校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时的重要困难,高校对于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的激励机制不明显,片面强调服务的义务属性,无法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的热情,加上服务时间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导致高校基层师生党员在有限的时间内面临工作学业压力时往往对开展服务力不从心,“双带头人”等制度的优越性无法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服务的活动经费和空间的不足也导致许多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在规模和形式上受到限制。部分高校在开展服务时思维比较保守,特别当面对的服务对象是青年师生时,在服务的形式、平台、载体方面缺乏创新,未能深度挖掘现有的信息化平台的潜力。
党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是从科学治理、民主治理、依法治理三个维度出发,从高校(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党员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向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升级,解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服务促治理,实现替代基层传统的“管理”的职能。
从科学治理的角度出发,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能够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进行指导,充分合理的调动人力物力资源,以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设计和运作包括前期调研、计划制定、方案实施、成效反馈等环节在内的整个服务流程,对的服务的成果有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实现整个服务流程的精准化管理。科学治理要求基层党员干部能够以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化平台开展服务工作,在开展服务时能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够注重经验积累但杜绝经验主义,对新形势下高校容易产生的各种新问题保持敏锐性,能立足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创新服务载体和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在各类服务活动中师生群众往往是全程被动地作为服务对象的角色,而民主治理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推动服务对象转变角色,积极参与到服务过程中,通过服务流程中传统角色的“翻转”,减少服务中因沟通不足带来的“摩擦损耗”,实现了校园和谐稳定、完成了服务成果的共建共治共享;同时也应在保障实现师生群众民主监督权利的同时,通过舆论宣传达到更好地团结。民主治理要求基层党员干部要彻底转变过往由上至下的“管理者”工作模式,摆正“服务者”的态度,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在服务过程中做到工作有“热度”,对待师生群众有“温度”,服务方式“接地气”,提升服务的质量。
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无法一蹴而就,要实现服务的长效性,必须依靠制度法规。高校党组织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注重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包括保障制度、奖惩制度、决策制度和监督制度等在内的完整的党建服务体制机制,让基层党组织有法可依,为其服务工作保驾护航;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服务时应做到有法必依,实现服务的规范性与连续性,同时通过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不断巩固制度,推动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依法治理要求基层党务工作者能够正确认识到依法服务的重要性,准确把握依法服务的衡量标准;开展服务时应做到诚实守信,不滥用职权;对师生群众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做到懂制度,讲纪律,守规矩,用政策。
为了树牢 “服务”价值取向,持续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念作为思想武装,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通过确保党组织在政治上的先进性来确保服务质量上的高标准,通过持久深入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化师生党员的服务意识。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两学”教育师生党员服务“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展服务,做到“知其然”;通过“一做”促使师生党员在实践中了解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服务时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做到“知其所以然”。师生党员要摆正自己服务者的站位,时刻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服务工作的信号弹、发令枪;要加强党性修养,培养宗旨意识,把自己视为党执政为民政策的人格化体现,保持党员的先进性;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国内国际社会形势的变化,熟悉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服务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团结和组织师生群众的“客户端”,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是提高服务成效的基础。在党内,应在继续推进当前组织架构和干部配备革新的基础上,彻底理顺各基层党组织的隶属关系,明晰基层党组织的权责划分,利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在专业技术、教学团队的优势,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推进优秀教科研成果的形成,创新服务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配备,坚持把“具有服务能力”作为选拔高校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重要标准,增加基层党务干部的培训交流机会,不断提升党员干部胜任力;在发展师生党员时都应该坚持发展标准,保证发展质量,发挥高校的教育优势,在发展党员的全过程中注重服务精神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在党外,要坚持在“党建带群团”的原则下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与高校共青团、工会、妇联的联系,通过推进深化学生会(研究生会)改革、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管理,通过校园服务育人一体化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要继续强化校内基础党组织直接的服务联动,持续推进政校、校企的党建服务合作,发挥高校的公共职能,扩大基层党组织服务的覆盖面。
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的活力和创新的热情。要建立科学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绩效考核体系,通过探索量化考核服务成效的方法让考核指标“硬”起来,在制度层面提高基层党组织对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注重强化考核的正向激励效能,把好政策的“方向盘”,消除当前“服务”与“业务”“学业”之前的矛盾,解决师生党员在开展服务工作时的后顾之忧:对于教职工党员,可以把参与服务工作的时间折算到绩效考核的工作量计算当中,将服务成果作为职称评选评审依据或职务晋升、选拔任用的考察指标;对于学生党员,可以将服务时间折算为学时,把在服务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视为评先评优、求职推荐的重要依据;对于基层党务工作者,应结合服务的成效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给予其一定的褒奖,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健全问责追责制度,对服务工作不上心的党员干部,也应给予适当的惩戒措施帮助他们改正;要在注重政治原则的基础上保持适当的政策弹性,鼓励服务平台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仅仅依靠上级党组织自上而下的管理,容易导致基层党组织脱离群众,要防止养成 “对上不对下”的歪风,必须以党内外的民主作为保障。民主集中制是我党重要的政治优势,是党内民主的表现形式,是确保党内团结实现党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利益有关的重要事项一定要经过充分的会议讨论,以党内的团结保证校园和谐稳定。基层党组织在服务中要真正确保群众的利益,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群众在高校党建治理中的作用,要在保守党的秘密的基础上,确保服务流程的公开透明,让师生群众参与到服务活动当中,建立意见收集机制,让群众成为服务需求的发起者;尊重师生群众的意见制定服务方案、改善服务流程,让群众成为服务活动的决策参与者、服务过程的监督者;形成与传统考核方式并行的“自下而上”的考核方式,让群众成为服务成果的评判者;通过师生群众在参与过程中对服务的主动传播,让他们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的宣传者。通过发挥师生群众在高校党建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质量。
从早期的高校党建网站的建设和单机版党务系统,到QQ、微博、微信等网络聊天/自媒体平台的运营和使用,信息技术在党建工作中的运用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即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的“智慧化”党建系统。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在使用智慧化党建平台时应改变旧的思维方式,提高运用最新信息化技术的能力,特别要注重数据的标准化。智慧化平台有力助推了服务的精准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其快速收集数据,消除以往服务的盲区,通过数据的变化迅速了解问题的存在,对服务的过程有效开展监控,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通过量化后的指标及时获得服务质量的反馈;智慧化平台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将地域分散的党员“连结”在一起开展教育、服务、监督,特别适合当前高校多校区管理、学生分段实习的运作模式,实现了服务平台的创新;能够方便地将服务实践中得出数据保存、处理,防止因基层党务工作人员频繁变动导致的“人走政熄”。同时,基层党组织也应该正视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提高数据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