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老亚》中龙文化的隐喻研究

2021-12-29 03:18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舞龙华裔白人

黄 薇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一、隐喻

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曾明确指出: “修辞的本质在于用一个概念的另一面来理解此概念的某一个方面。”[1]我国学者对于隐喻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有不少隐喻学论著相继问世。张立新提出“隐喻本质上是通过另一类事件来理解和经历某事件的思维方式,是主体在两个认知概念域之间构建的系统互动关系”[2]。两个认知概念域原本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使用者通过相应的语境或是约定俗成的语用规则构建了两个认知概念域之间的联系。当一个认知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概念域中,该认知概念域就不再局限于原先的意义范畴,而是被赋予了新的所指含义。然而,具有系统互动关系的两个认知域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是随机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团体经验共同构筑而成的集体记忆。因此,孙毅在其论著中提出不可计数的经过长期反复使用的隐喻性语言形式,其中隐喻的意象图式已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意识当中。

隐喻性语言形式并非在朝夕之间即可形成,隐喻的意象图式必须在实践中赢得群体的认可,内化为集体的无意识。当隐喻的意象图式上升为民族、国家的集体无意识,构成了特定的文化隐喻,就具有了更为深刻的隐喻内涵与较为广泛的传播属性。孙毅指出: “文化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话语现象与其民族文化密不可分,每一则隐喻的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蕴含着强烈的文化特征。”[3]

文化隐喻的诞生离不开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自诞生之时,它便打上了深刻的民族文化烙印。文化隐喻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信息拥有独创性和唯一性,这使它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隐喻特征。当文化隐喻演变成国家、民族的集体记忆时,即使人们流散在世界的不同角落,这种文化隐喻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二、中国龙文化的隐喻意义

隐喻一经产生便携带着文化的基因,而特定的文化环境则是隐喻得以实现的基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常有着不同的隐喻概念。[4]隐喻通过具有系统互动关系的两个认知概念域所映射出的民族文化,必有其特殊的内涵。因此,即使对于相同的隐喻对象,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通常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龙文化在众多隐喻意象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码,象征着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华儿女常以“龙的传人”自居。龙在中华文化中总是充满着美好的寓意,象征着祥瑞和威仪。在中国文化中不乏与龙相关联的成语,如龙马精神、飞龙在天、生龙活虎等,无一不具有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情感态度。

龙文化在经历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洗礼中,不断地汲取融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逐渐发展为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符号代表。[5]华夏民族几经磨难,见证了历史的沉浮、朝代的更迭、异族的入侵,但是龙文化始终没有中断,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绵延至今。龙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成了中华民族信仰和凝聚力的象征,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奋斗、拼搏不止的精神品质。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完美地诠释了华夏民族团结奋进、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龙文化象征着中华民族携手同心、不畏艰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能跨越时间和地域,无论何时,无论身在何方,只要看到中国龙,总能唤醒我们心中的热血,催人团结、奋进、拼搏。

三、龙文化在《唐老亚》中的隐喻意义

(一)作家创作的文化背景

赵健秀的文学创作善于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精华,在其作品《唐老亚》中,赵健秀将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龙文化用隐喻的方式映射在作品中,暗示出更具深意的心理现象。“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何去何从?”的身份认同问题已经困扰美国华裔作家长达一个世纪之久。他们在迥然相异的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美国华裔作家长久以来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奔走呼号、不懈斗争,虽然在数量上仍处劣势,但他们在文坛上的地位和发展空间却不容小觑。大部分当代美国华裔作家都并非第一代华裔移民,但距离并未阻断中华儿女与华夏文明之间的牵绊,世代相传的中华文化流淌在血液里,镌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美国主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让他们无法融入美国社会,造成了精神上的焦虑,从而开始怀念远离的故土。[6]52对文化身份的焦虑即是对人内在生命意义的追问,是对自身族裔性、文化、信仰的一种更具本质性、终极性意义的拷问。在他们所置身的西方社会中所要解决的,并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文化适应问题,而是通过对故土文化的追索,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二)《唐老亚》中龙文化隐喻手法的运用

文学作品将隐喻使用贯穿作品始终,来完成作品主旨的构建,塑造出活生生的艺术现象,如果舍弃这些艺术语言,文学作品就不复存在。[7]隐喻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简洁,富有感染力。隐喻的发生机制离不开语境,在文学作品的语境中原本不相关的两个概念域相互作用,引发读者思考,强化语言表达效果,深化作品主题。

小说《唐老亚》讲述了一位十二岁的少年自小生活在美国唐人街,不仅在白人学校备受欺凌,而且在唐人街也受到欺侮。因此,他对自己的华裔身份十分排斥,而唐老亚生活在一个极度推崇中国价值观的家庭中,其家庭保留了诸多的中国文化传统。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父亲制作了《水浒传》中代表108位英雄好汉的飞机模型,但却被唐老亚刻意破坏了一台模型。当伯父和父亲觉察到唐老亚排斥华裔身份的心理隐疾之后,企图通过中医诊疗的方式来治愈他的心病,可惜事与愿违。

作者赵健秀通过梦境叙事的方式,让唐老亚通过做梦发现被埋没、歪曲的华工历史,唐老亚在梦境中亲历了19世纪下半叶修筑太平洋铁路的血泪史。在梦境中,华裔劳工运用自己的智慧完成打炮眼、装炸药、引爆等极具危险性的工作,许多华工或跌入峡谷或被炸死,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令人心酸的是,在修筑完工的庆典中不曾见到一位华工的身影。原来,在铁路全线贯通的前两天,铁路公司开始驱散筑路华工,并警告他们,如果他们出现在庆祝大会上,会被捕下狱。[8]在铁路修建完成之际,华裔劳工却被迫缺席,历史的真相也随之被掩埋。面对此种极端不公的待遇,唐老亚感到异常的愤慨,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华裔身份,华裔移民并非白人教员闵莱特口中懦弱的“东亚病夫”,而是比白人更干练、更有魄力的英雄。唐老亚通过梦境目睹了华裔移民在美国的奋斗史,并最终在图书馆里找到了尘封已久的证据,重新认识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成功获得了华裔身份的认同。

作者赵健秀在小说中对唐老亚排斥自己华裔身份的描写,除了直接铺陈主人公如何在唐人街受到欺凌、在学校受到冷遇外,还通过唐老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认同来展现其华裔身份的认同危机。新年在即,爸爸把唐老亚和他的白人好友阿诺德送入功夫俱乐部学习舞龙,唐老亚极不乐意,把它当成是个愚蠢的行为。[9]舞龙文化是对龙文化的传承,龙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象征。唐老亚对于龙文化的否定便是对自身华裔身份的否定。庆幸的是,通过梦境唐老亚从身份认同的迷雾中觉醒,逐渐开始认同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小说的结尾,唐老亚带领着他的白人同学阿诺德共同参与了舞龙表演,并担任了重要的角色。

赵健秀在作品中并未长篇累牍地描写唐老亚对自己华裔身份认同的转变,而是使用精练、简明的语言描述了唐老亚对舞龙文化态度的转变,以此来展现其自身的蜕变。《唐老亚》中隐喻手法的运用需要读者进行深度的思考和联想,把握舞龙文化和华裔身份认同的内在关联性,从而强化作品中身份认同的主题。

(三)《唐老亚》中龙文化隐喻构建的目标

美国华裔移民在美国社会中不可避免地遭遇被排除、被拒绝和不被认同的命运,这使他们与生俱来就有着强烈的身份焦虑感,注定体验着无所归属的无奈和落寞。[6]35美国主流社会一直秉持着“白人至上”的生存法则,美国华裔移民自小生活在唐人街浓郁的中华文化氛围中,但也时刻受到白人主流媒体所宣扬的价值观的影响。置身于不同身份的缝隙间,华裔移民一直徘徊于其身份的不确定性中,饱受身份认同的困扰。在美国社会,白人把持着社会话语权,并妄图通过在思想上“同化”异族的手段来巩固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美国主流社会通过媒体不断强化东方落后、胆小、懦弱的刻板印象,妄想让华裔移民对白人社会产生绝对的认同。小说中的主人公唐老亚正是一个自小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对美国白人文化盲目崇拜,对中国文化却极度排斥的少年。对于一个思想尚未成熟的十二岁少年而言,中美价值观念之间的鸿沟是难以逾越的,唐人街文化和私立学校的教育显得格格不入,内在和外在的强烈冲突逼得唐老亚无所适从,华裔移民的后代们无法像他们的祖辈和父辈那样对中华文化有着至深的情感依恋,他们对华裔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属性知之甚少,无奈的华裔少年只能把一切的困惑、不安和焦虑归责为自己的华裔身份,认定一切痛苦的根源皆是源于自己的华裔血统,因而陷入了对自我身份的否定。庆幸的是,唐老亚在梦境中将自身置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使自己对华裔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属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最终获得了自我华裔身份的认同。

民族记忆是个体拥有稳定自我身份的必要条件。对于美国华裔移民而言,获得自身文化属性和身份认同就必须要借助象征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意象图式。到如今,经过历代人的思辨,加上文化艺术的、社会制度的、社会各阶层的层层加工创造,龙已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符号,特殊的文化标志物,或者说是一个很特别的文化密码了。[10]龙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精神缩影,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通过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存储在集体的记忆中。在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中,龙文化是华人认祖归宗的心理表征和民族意识,象征着中华民族携手同心、不畏艰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唐老亚从最初对舞龙文化的排斥、厌恶到对舞龙活动充满憧憬和向往,和白人好友阿诺德共同承担舞龙的重任,象征着唐老亚对龙文化的理解和推崇,对自身华裔身份的和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统一、不畏困难险阻的优秀民族,即使身在异域他乡,我们的民族身份从未丧失,我们的团结精神犹如明灯一般照耀着中华儿女的前行之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不变的是中华儿女对于华夏文化的传承,对祖国故土的热爱,对华人身份的认可和自豪。中化传统文化给华裔移民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使他们在美国社会中始终保持自己的民族性,保留着中华民族的高贵品格。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受到种族、地域、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在《唐老亚》中,作家赵健秀利用龙文化的隐喻内涵,展示了主人公唐老亚对于华裔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属性从否定到认可的转变,从而实现自我精神的疗愈和身份认同。

猜你喜欢
舞龙华裔白人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舞龙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中秋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