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红|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基本经济制度是国家经济制度的基础,规定了所有制度、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证科技创新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作用,阐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背后的制度优势。
基本经济制度,是国家依据社会性质及基本国情,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秩序中生产资料归属做出明确规定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规定。中国现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力”,推动科技创新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设想,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剖析和批判之上,认为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有资本主义制度消亡,这一矛盾才能消除。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最早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付诸行动的实践者。起初阶段,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做了很多有益探索。比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等,对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20 世纪30年代,苏联仅用了两个五年计划就实现了工业化,GDP位于世界第二,同时为国家科技创新培养了大量人才。二战结束后,苏联逐步在火箭技术、导弹工业和核技术等方面领先世界,成为战后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但之后其经济制度逐渐走向僵化,把社会主义机械地概括为“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逐渐失去活力,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不前的状态,最后被日本超过。经济体制僵化,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也让其科技发展停滞不前,不仅民生科技遭受重创,就连苏联举全国之力发展的军备科技、太空科技也被美国远远超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迅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经济体制采用计划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也取得巨大发展,两弹一星、东风牌小轿车、歼5、人工合成胰岛素,一件件国之重器的背后是新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在实践中,片面追求“一大二公”、搞平均主义、指令性计划生产,导致社会生产力长期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科技研究成果也有所放缓,“文化大革命”十年逐步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拉大差距。
改革开放忽如一夜春风来,从小岗村“大包干”打破坚冰到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吹皱了经济制度的一潭池水。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腾飞。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21.4万人,已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研发经费17606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论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32.4 万篇、22.7 万篇和8.6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专利申请数369.8万件,发明专利申请数138.2万件,专利实现量质齐升。在863计划、973计划支持下,我国在基础研究、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就斐然。“神舟”“嫦娥”“天宫”“蛟龙”“天眼”“歼15”,上天入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过的国际最高奖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更加深化,实施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制度改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基本经济制度上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经济建设中不断探索、深入实践的智慧结晶。目前,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部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回顾70 多年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过程和科技创新的发展经历,两者间存在着科学上的正相关性。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时,科技创新就百花齐放、欣欣向荣;否则,科技发展就会受到阻力,进步缓慢,甚至陷入停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只用了70年的时间走完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积贫积弱、贫穷落后的科技弱国到科技大国、科技强国的转变,充分证明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无比正确,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丰富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两个毫不动摇”对科技创新进步缺一不可。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不是谁吃谁的关系,而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重视发挥国有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国有企业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彰显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同时,又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鼓励支持“万众创新” “混合所有制改革”。民营经济逐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其中既有华为这样优秀的大型民营企业,也有近些年迅猛成长起来的科技领军企业,还有千千万万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小微企业。我国现有3000多万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8.1 万家,民营企业占到83%,成为支撑科技创新半壁江山的强大经济体和创新主力军。科技创新成果方面,民营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占了35.4%,在智能装备板块占了25.2%,在传统的轻工纺织领域占了13%。在区域分布上,广东、北京、浙江地区的民营企业占到科技创新500强的57%,优势明显。
“两种分配方式”对科技创新进步同等重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是基本原则,也允许和鼓励知识、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十三五”以来,知识、技术参与分配运用水平不断提升。以知识产权为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金额达到7095 亿元,比“十二五”期间翻了一番;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额由2015年 的231.1亿美元提升到2019年的409.8亿美元,年均增长15.4%。同时,科技人员收入也稳步提升,自2016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均工资超过金融业后,2019年科技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年均工资也超过了金融业,两者分列我国行业平均工资第一位和第二位。在收入持续增长的吸引下,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持续增长,2017年达到8705 万人;科技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更趋年轻化,国家科技“三大奖”获得者平均年龄均降至39 岁以下;出国留学生回流加速,对外国留学生吸引力增大,全球人才吸引力排名持续上升。科技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有力推动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两只配置之手”对科技创新进步相得益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有两种手段:一个是政府,被称为“看得见的手”;另一个是市场,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方面,党中央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重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出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看不见的手”方面,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指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深入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说,我们党很好地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的同时不缺位、不越位,以市场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从以上分析不难得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三项基本经济制度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支撑起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框架,是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进步的“三驾马车”。只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国家的科技产业就必然实现自立自强,下好先手棋、赢得主动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起到战略支撑作用。
坚持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就要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科技创新才能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病毒溯源、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物质保障、大数据防控等方面夜以继日攻关,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科技支撑。例如在疫苗研发方面,我国已有多款疫苗获批上市,临床数据表明,中国疫苗安全有效,而且技术成熟、成本低廉、储运方便,是战胜新冠疫情的有力武器,再如大数据防控方面,据微信公开课数据,截至2020年年底,微信小程序健康码服务超过8亿用户,累计展示超过200亿次。困境之中往往会萌发新生事物,疫情之下,许多传统经济产业受到严重影响,但也催生出一些新兴经济业态。“直播带货”“线上团购”“在线教育”成为疫情期间的一抹亮色,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而这些线上经济都离不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等互联网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技术强势崛起趋势,深度融合产业,广泛应用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新兴服务”,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才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是排在第一位的。2021年1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中国冰雪运动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要求一是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创新训练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训练和比赛水平,二是体育器械也是我国制造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加强自主创新,推动我国体育器械制造业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还以京张高铁为例深刻阐述了创新这一发展理念,“从当年老京张铁路实现我国自主设计建设零的突破到如今新京张高铁领先世界,从当年时速35 公里到如今时速350公里,从当年爱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的八达岭线路到今天‘大’字形的立体交通,这些发展变化见证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奋斗历程。”创新不仅仅是新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直接决定着新发展理念是否真正入脑入心。我们一定要牢牢坚持创新,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加以完善,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大发展。2021年10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民生科技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这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自觉肩负起光荣历史使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科技创新才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刺激消费,不能仅靠“消费券”“补贴”或者“打折”,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生新的消费产品和消费模式。以5G为例,2020年1 至12月,国内市场5G手机累计出货量达1.63 亿部、上市新机型累计达218款,占比分别为52.9%和47.2%。不单单是手机行业,5G 到来之后,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的网络会使AR/VR 应用成为可能,娱乐、购物会有全新的体验,而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智慧交通、社会治理等很多方面都可以去探索,5G作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设施,必将上至改变国家经济发展、下至改变老百姓日常生活。当然,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引入“特斯拉”这样的“鲶鱼”,加快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高科技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改变我国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格局,有效提升国民经济的自我循环能力。
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材料,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军工领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为“两弹一星”、国产大飞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关键材料和技术保障。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在2021年4月6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高峰论坛上曾指出,要真正实现有色金属强国的建设,除了久久为功的坚韧性之外,必须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和渠道。主方向是科技创新,而不是应用创新。应用创新能激发做大,而科技创新能激发做强。只有激发出的“0”到“1”创新、颠覆性和撒手锏的技术,才能赢得竞争力。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快打造全球有色金属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同时,号召有色金属企业和企业家都应把握好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成为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的需求提出者、创新组织者、技术供给者、市场应用者。有色金属行业企业要牢记“国之大者”,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进一步加强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高有色金属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大力提升全产业链科技服务和产业培育能力,为中国经济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贡献有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