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谷秋
脑出血属于目前临床上公认的最具威胁性的脑血管疾病之一,脑出血存活患者中有超过50%存在程度不一的神经功能缺损,导致其丧失一定的生活以及劳动能力,从而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经济负担[1]。手术方案是目前临床针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治疗最有效的方式,而术后康复训练则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神经及肢体功能恢复。但临床调查显示,我国脑出血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本病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且康复依从性差,容易导致远期预后不良,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2]。本研究将综合性护理干预模式实施于我院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深入探讨其应用体会,内容如下: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0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为2组,各25例。甲组男女比例15:10,年龄30~75岁,平均(52.49±3.18)岁;乙组男女比例14:11,年龄31~74岁,平均(52.56±3.09)岁,以上一般资料(P>0.05)。
纳入标准[3]:均符合脑出血临床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均接受手术治疗;均知情同意加入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存在恶性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者;中途离开研究者。
甲组:护士常规遵医嘱用药,开展病情监测、基础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
乙组:(1)成立综合性护理干预小组:组员包括1名管床医师与5名临床护理经验丰富(工龄>5年)的护士;护士长负责定期组织组内成员学习脑出血相关知识、并开展综合护理培训;建立健全综合护理责任制度,确保责任落实到每位护士工作中,强化护士的责任意识;(2)患者病情评估:入院后护士首先系统性了解患者当前整体状态,并对其病情做出初步评估;再依据评估情况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制定出系统化、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3)心理疏导:护士结合患者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家庭经济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对其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交流期间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及语气的变化,保持轻柔、亲切的言语及态度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拉近护患关系,同时积极宣讲治疗成功的案例,促使患者治疗信心增加;(4)健康知识宣教:制作并发放脑出血健康知识宣传手册,运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患者及其家属全面讲解疾病诱因、具体治疗方案以及注意事项等,并告知遵医嘱治疗的重要性,纠正患者忽视规律用药的错误行为,使其自觉接受治疗;定期开展脑出血知识讲座及座谈会等以加深患者对疾病与治疗认知;(5)加强与家属沟通:护士积极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告知其家庭支持对患者情绪、术后恢复及疗效的影响,指导家属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减轻患者心理压力;(6)康复训练:患者度过危险期后,病情逐步稳定的情况下护士协助其开展分阶段、程序化的康复锻炼;早期不可下床时开展被动活动,再逐渐过渡至主动运动;病情好转后可由护士指导进行下床活动,先短距离行走再逐渐使用康复器械开展肢体功能锻炼。
(1)运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负面情绪,分值越大负面情绪越严重;患者神经功能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分值越小表示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佳[4];(2)治疗依从性:患者坚持遵医嘱用药、配合临床各项操作,积极开展康复锻炼为很依从;患者偶尔存在未遵医嘱情况、临床各项操作配合度尚可,根据护士指导开展康复锻炼为基本依从;未能遵医嘱用药且临床各项操作配合情况较差,不愿开展康复锻炼为不依从;治疗依从性=很依从率+基本依从率;(3)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运用统计软件SPSS21.0行t检验和x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意义。
两组干预前负面情绪及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乙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其HAMA、SDS、NIHSS评分均优于甲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负面情绪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对比(,n=25)
表1 两组患者负面情绪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对比(,n=25)
组别 HAMA评分 SDS评分 NlHS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甲组 68.35±4.69 44.89±3.86 53.08±4.57 41.29±3.10 34.95±2.37 27.54±2.51乙组 68.42±4.13 38.73±2.59 54.15±4.61 34.72±2.38 35.12±2.19 19.94±1.68 t 0.056 6.626 0.824 8.405 0.263 12.581 P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乙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为96.00%,与甲组76.00%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n(%)]
甲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00%,显著高于乙组8.00%(P< 0.05),如表 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脑出血可使得全身多个器官血管产生病理学变化,出血过多所产生的脑内血肿会对边缘脑组织造成压迫[5]。本病发作后病理变化过程持续进展,且进展速度极快,血液在颅内发生蓄积后,可于短时间内凝固成颅内血肿;而血肿不仅会造成机体颅内压升高,还可使神经传导功能中断,从而损伤脑组织[6]。故临床在采取有效治疗措施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合理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显得十分必要。
综合护理干预是以传统护理模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型护理模式,其将传统护理基本流程作为框架、现代护理服务理念作为核心,通过优化、整合传统护理模式中的具体内容,并与脑出血疾病特征、患者实际需要相结合,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提升护理服务的全面性与针对性[7]。谢婧、何琳、王于飞[8]等学者研究指出,脑出血术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促进其神经功能康复,提高患者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康复依从性总分、认知水平总分以及末期随访生活能力总分。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后,其HAMA、SDS、NIHSS评分及治疗依从性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甲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脑出血起病突然,患者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角色转变且对自身患病持以无法接受的心态,再加上大部分患者年龄较大,担心自己成为家庭负担,难免出现焦虑与抑郁等心理,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而综合护理干预模式以心理干预为核心内容,通过及时开展分阶段针对性心理疏导及健康宣教,可激发患者潜在心理资源、全面认知疾病与治疗,有利于其负面情绪缓解、依从性提高;其康复依从性也随之提升,坚持锻炼可改善患者神经及肢体运动功能,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此外,通过优化各项护理措施,并加强护士责任心、使其各项操作更加规范化,能够有效获取患者信任,可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针对脑出血患者选择综合性护理模式进行干预,不仅能够显著缓解其负面情绪,促使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还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其神经功能改善,有助于机体康复,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