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迷信名人名言

2021-12-29 10:14迂夫子
中外文摘 2021年21期
关键词:之口炒鸡蛋物理学家

□ 迂夫子

语文老师教学生写作文,最爱传授一些写作秘籍,比如“准确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便是议论文写作的“必杀技”。如果有学生问,为什么一定要引用名人名言?答曰:“名人名言最有说服力!”弄得学生作文如果没引用一两句名人名言,心里不免惴惴。

名人名言有说服力,这话乍一听没毛病,一旦深究下去,却会暴露某些认识误区。

其一,名言都出自名人。名言,有道理、有指导意义,但未必都出自名人,乡村野老一样可以口吐莲花。比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则谚语可谓至理名言,把坚持不懈就会取得成功,描述得既形象又生动。它并非出自哪个名人之口,而是国人口中代代相传。诸如此类的名言比比皆是,大多数都因时代久远而不知说者何人,我们也不必非要探寻,只需细细咀嚼,美美地汲取话里的营养就是了。

其二,名人所言都是名言。在名人扎堆儿的当下,“名人”这一概念的外延似乎在无限扩大,早已不限于“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的富有知识的人”的界定。于今来看,似乎只要在公众平台露脸的次数足够多,也就顺理成章地算名人了。在人人都爱发声的时代,有些声音不免携带、掺杂了个人的感情,或因利益驱动,或因感情冲动,一些所谓的名人说出一两句初听似乎有道理、细嚼却没甚滋味的话,并不能叫“名言”,那只是“名人”说过的话而已。

鲁迅先生曾说:“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先生所说的崇敬名人的社会病,时隔多年,不但未见痊愈,反而渐入膏肓,只要是名人就有人推崇(当然,也有专门与名人对着干的,那种对着干的情形,似乎是想要和名人打架,从而获得出名的机会)。由推崇演变而为迷信,只要名人所言,就都是名言,全然不顾那些名人所擅长的领域在浩瀚的人类文明海洋里,也不过是一条小溪流罢了,却以为名人都是全能的。例如,听到物理学家大发炒鸡蛋必须怎样的火候才更好吃的宏论,因为是物理学家,就对他炒鸡蛋的宏论佩服得五体投地,岂不知物理学家做的炒鸡蛋也许最难下咽,他自己尚且依赖高中没毕业的厨娘炒鸡蛋,你竟然会信他炒鸡蛋的宏论,岂不荒唐?

反过来说,很多所谓的名人也极易膨胀,因为有些名气,就爱做意见领袖,不管自己懂不懂,都想“名言”两句,这很危险,一旦言而不名,极易露出浅薄的底裤。所以,我们要警惕名人名言。一句肺腑之言,只要它深刻、隽永,有道理、有启发,能引人深思,我们就信服,绝不因为它出自乡野村夫之口,就嗤之以鼻;更不会因为出自某个名人之嘴,就顶礼膜拜。

我们更要警惕迷信名人名言。迷信名人名言,极易陷入个人崇拜的漩涡。一旦搞个人崇拜,就会开启“只要……就……”的模式;只要是他说的,就是对的;只要是他做的,就是对的;只要是他××的,就是×的……张爱玲在《诗与胡说》一文里说:“一个人出名到某一个程度,就有权利胡说八道。”这话有劲儿,名人胡说八道的权利谁给的?还不是那些崇拜名人、迷信名人的人宠的!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话才最具名言的资格,因为别说那些假名人,就是真名士,喝多酒也胡言乱语。所以,做一个独立思考的听者,永远保持一颗思辨之心,面对所谓的“名人名言”,甭管人名不名,只要言名就可放心大胆地汲取言语里蕴含的营养。至于学生作文,不妨说一些发自肺腑的大白话或真心话,不要太迷信名人名言,以为一篇作文没引用一句名人名言就不高大上了。当然,这要承担一些风险——万一判卷的是一个迷信名人名言的老师呢?

猜你喜欢
之口炒鸡蛋物理学家
故宫与“番茄炒鸡蛋”的配色
白鹭飞过铁匠铺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傅里叶
住口
弗里曼·戴森 当代罕见的数学物理学家和思想家
一盘西红柿炒鸡蛋中的教育哲理
异同
“真理之口”,不再只说真理
罗马“真理之口”不再免费“测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