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宁陕:培育“土专家” 发展“农创客”

2021-12-28 23:22
老区建设 2021年21期
关键词:龙王蘑菇乡土

秋意渐浓、寒意袭来。位于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宁陕县境内,早早下起了第一场雪。51岁的龙王镇东沟村农民邹子岐像往常一样,戴着手套、拎着竹筐来到了蘑菇大棚。放眼望去,一排排菌棒罗列整齐,一朵朵娇嫩的蘑菇破棒而出——“长势不错,今年的收成差不了!”作为村里的“土专家”,邹子岐时刻关注着蘑菇的生长情况。

前些年,邹子岐主要靠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次农业技能培训的机会,让接触到袋料蘑菇种植的邹子岐看到了脱贫致富的途径。为了创业,他拿出家底儿,又向亲朋好友四處借钱,最终筹到3万元,在自家地里建起了香菇大棚。

然而,只有冲劲儿是不够的。刚开始创业,缺技术又不了解行情,加上销售渠道少,不仅没赚到钱,还把本钱赔了进去。一筹莫展时,转机出现了——县上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训,农技专家送技术上门。镇上还帮邹子岐争取到了两万元的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给了他勇气和信心。

为了提高种植技术、降低经营风险,邹子岐定期参加县里开展的种植技术培训班,不明白的就向县、镇农技员求教。他还买来蘑菇种植的相关书籍认真研读,并及时了解市场行情。终于,他家的蘑菇种植扭亏增盈,毛收入从最初的每年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9万元。

在东沟村,邹子岐有很多称号:“土专家”“田秀才”“发家致富带头人”。为了帮助种植户解决种植过程中的难题,邹子岐建起微信群线上指导,还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到周边种植户家里现场教学。

孙仁进最开始种植了5000袋大棚蘑菇,但因不懂技术、没收成,差点儿放弃。幸好邹子岐及时上门,手把手教他搭棚、装袋,传授控温等技术,蘑菇种植才开始盈利。去年,孙仁进又种了两万袋,毛收入达到8万元。

在邹子岐带动下,附近的村民争相种起了蘑菇。如今,东沟村村支部还与包帮单位建立起“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的工作机制,积极筹备成立综合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和推广食用菌种植。

“乡土人才虽是‘土专家’‘田秀才’,但通常都身怀绝技,是传承技艺的巧匠、带领致富的能人。”宁陕县龙王镇党委组织委员张豪说,要让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出彩”,就需要激活乡土人才这一“动力引擎”,让乡土人才“破土飘香”。

借着宁陕县大力实施“百名乡土人才培育工程”的契机,龙王镇充分利用“农广校+田间地头”“线上+线下”“县内培训+赴外培训”等形式,聘请省级专家、院校教师常态化展开“送培下乡”活动。近年来,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50名,选聘产业指导员10余名,实现了技术服务与技术“传、帮、带”的全覆盖。

进入2021年,在乡村振兴的号角下,龙王镇又掀起了“上班潮”,社区工厂的工作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走进河坪村社区工厂的生产车间,30余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缝纫、检验、包装……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一批批制作精美的服装即将运往欧美市场销售。问及社区工厂的建设初衷,负责人何龙干说:“虽然我在外创业挣钱比较多,但总觉得应该为家乡做点什么,就在社区开了这家服装加工厂,招收附近村民,为他们提供一个贴补家用、勤劳致富的平台。”

当地土生土长的何龙干,2006年从部队退伍后南下打工,闯出一片天地。前两年,得知宁陕县实施“人才回引”工程,便主动回乡发展。目前,他创办的社区工厂已初步形成年产量100万套服装的生产规模,带动了周边20余户搬迁群众就业。

“像邹子岐这样的‘土专家’、何龙干这样的‘农创客’,在我们镇还有不少。”龙王镇党委书记曾科告诉记者。近年来,宁陕县积极鼓励在外创业人士及优秀青年、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回村任职,并加大从退役军人、回乡创业人员等群体中择优选拔村“两委”成员工作力度,以事业、感情、待遇、制度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截至目前,宁陕县已吸引优秀青年回乡发展106人,回引优秀青年回乡任职51人,为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程文燕

猜你喜欢
龙王蘑菇乡土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龙王爷爷发怒了
乡土分外妖娆
爆图团
蘑菇
格子龙
蘑菇伞
河里没有鱼王
动物QQ糖
最后的炊烟